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楹联文化有必要融入语文教学

【作者】 刘艳丽

【机构】 吉林省双辽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比如:上句是“风吹天边月”,下句就对“雨洗山上松”,所以又叫“对联”“对子”。其实对于对联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从我们记事起,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写对子,贴对子。这是过年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再者我们学的许多律诗中就有现成的对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内蕴丰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国粹。对联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历久不衰,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灿烂,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所以说要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提倡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补上“对对子”这一课,这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其潜移默化作用,对学生素质、修养、能力的逐渐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其一、楹联的结构讲究对仗对偶,非常独特,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学习的兴趣,欣赏学习楹联,有助于身心愉悦和健康。我们通过一些典故联,趣味联,数字联、方位联、谐音联、双关联等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我们在学习楹联的过程中将楹联同韵歌结合起来,如“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桃对李,柳对杨,山青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如“ 白龙寺里撞金钟,黄鹤楼中吹玉笛  。”;  与历史典故结合起来,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与汉字结构结合,如“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与生活结合,如“娃挖蛙出瓦,妈骂马吃麻”,“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些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的对联则可以直接激励学生学习,如李兆洛的“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郑成功的“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朱熹的“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些都更直接的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

其二,楹联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通过对联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人物和文学作品以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在学习楹联的过程中,青少年会接触到古今大量史料、方志、典籍等历史文化,无疑会增进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学习楹联的过程中将楹联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如“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这是北宋处士林逋的名联,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再者也可以在积累对联的过程中将其与文化经典结合起来,丰富学生对经典的了解。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通过这幅对联来了解洪应明及其《菜根谭》。通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了解王勃及其《滕王阁序》。通过“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知道《西游记》.通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知晓《红楼梦》。通过“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了解鲁迅及其主要作品。通过“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来了解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了解。

其三、学习楹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提高其文学修养。楹联的对仗形式和平仄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水平和遣词造句能力的极好训练。学习写作楹联,可以对汉语中词性、词类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大量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双关、象征、反复、夸张、顶真、回环等了解和熟练应用,对于学习语文大有帮组。合理利用楹联知识,还可以为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包括文字教学、语法修辞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服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其四,对联是一种别致清新、灵活精悍的独立文体,被称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汲取了诗歌之凝重,散文之抒情,词曲之灵巧,音乐之节奏,自成一格。对联以内容的意境美,修辞的语言美,表达的形式美,在民间广泛流传。楹联是一种审美文化,一种艺术文化,以楹联文化为课程资源,利用楹联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的特点,开展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气质、精神面貌、语文素养上得到提高,受到教育。因此欣赏、写作优秀楹联,除了在思想上促使人健康向上之外,还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              

其五、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古代一些精彩楹联多是内容充实、健康向上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著名楹联,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理想都是非常有益的熏陶,欣赏、创作楹联作品可以促进青少年德育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其中许多名联,完全可以抄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比如先贤林则徐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顾宪成写在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周恩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等著名对联,既是伟人先贤一生光辉的人格写照,表明自己的心志与追求,同样也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真理而不屈不挠的献身。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少年道德熏陶和理想教育,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然细究起来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仅此而已,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挖掘教材,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更科学更有效地将楹联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形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