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 宣冬梅
【机构】 吉林省双辽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表现在对问题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并且思维方法、见解与众不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能力呢?
一、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1、通过对课文情节的读写、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主题进行如下想象:(1)假设于勒叔叔真的以百万富翁的身份出现在船上,结局会怎么样?(2)如果那个年老落魄的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上前相认,结果又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想象菲利普夫妇见到成了百万富翁、仪表非凡的于勒时发疯般的喜悦,为孩子们尤其是为女婿引见,向船上的乘客宣布他们和于勒的关系;有的想象他们蜂拥而上,让于勒满足他们设想中的美好生活,为他们买别墅;更有一位同学根据文章的主题想象以成了百万富翁的于勒也不屑于认菲利普夫妇,只轻蔑的甩给他们一些做够还债的钱后就扬长而去,进一步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金钱为纽带的关系。在假设穷于勒上前相认时,有的想象菲利普太太会尖声斥责,骂他是个疯子,穷鬼;有的想象菲利普太太客气的说于勒认错人了;有的想象菲利普太太会把警察叫来把他轰走;有的同学还将想象内容编成了短剧,惟妙惟肖的演了出来。
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而且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自然得到了培养。
2,、利用阅读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如读《起点之美》一文时,就“你还能补充几个人生的起点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当堂进行补充、交流,结果学生们充分展开联想,做出了许多补充:比赛失利时的再次出击;考试失利后的迎头赶上;理想受到挫折后的再次启航。
这些贯穿于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共享了发散性思维的成果。坚持经常,必能激励他们多项联合,大胆创新。
二、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1、通过句子仿写、续写、改写、联写、扩写、缩写等方式进行训练。如仿写“忧,被我咽进腹中凝成坚硬的核;喜,被我写在脸上绽成甜美的花。”根据情景扩写句子“威胁、侮辱、迫害”;续写“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声亲切的问候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等这些题目是,学生就写出了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杯温暖的奶茶是一朵花、一次美丽的谎言是一朵花等多角度各异的文字。这些训练题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改变以往教学中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现象。因此,可在平时多设计一些仿写,补写等题目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2、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命题。由于它只提供一个话题,只求作文与话题内容相关,所以写作时比一般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自由度要大得多,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如以“距离”为话题进行写作,既可以写经济大潮中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也可以写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人生观,还可以写城市与乡村的天壤之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立足话题,多向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大胆求异
在思维的广阔领域里,个性化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的形式,也最富于生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要求学生不要盲目地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勇于打破“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在讲《杨修之死》一文时,通常一向认为表现曹操的阴险虚伪、心狭多疑的性格。有些同学却联系实际讨论了“杨修之死的必然性”,明确了杨修性格中的弱点,为曹操的此次行为平了反。通过这样的练习,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时常在学生的头脑中闪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