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许 峰 殷志祥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 理学院,安徽 淮南

【摘要】 回顾了中国统计学科发展的历史,介绍了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了统计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明确了“设置多样化,突出应用性”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并介绍了安徽理工大学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多样化;应用性
【正文】

中图分类号  C829.2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统计学科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统计教育是从 20世纪初清末开始的,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初至解放初 (1902— 1951),是我国统计学科建立的阶段,其特点是学习借鉴欧美统计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作为课程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商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专业开设。

第二阶段,解放初到改革开放初 (1951—1978),是我国统计学科深受前苏联影响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统计学被人为地分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社会经济统计两种统计学,并且认为概率统计属于数学,而社会经济统计则是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至今,是我国统计学从拨乱反正到“大统计”,再到统计一级学科的建设时期,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打下基础。

在这一时期,统计学界结束了一门和两门统计学之争,进入到大统计学的改革和实施阶段,下面的四件大事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标志:

第一件大事,在 1992年国家标准局公布的科研成果统计学科分类目录中,首次将统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学、数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

第二件大事,中国 “大统计”学科的建设及中国统计科学联合会的成立。1994年中国统计学会、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和中国现场统计学会共同成立了中国统计科学联合会。

                            

资助项目 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公共数学教学团队”和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概

率论与数理统计”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许峰(1963-),男,安徽淮南人,教授,主要从事公共数学课的教学和研究。

第三件大事,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类的 “统计学”专业与数学类的“数理统计 ”合并成 “统计学类”归入理学门类,上升成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并列的学科类。

第四件大事,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原经济学门类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 “统计学 ”二级学科与原理学门类 “数学 ”一级学科下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级学科合并成为 “统计学 ”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下,既可以授理学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位。

二、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根据2011~2012年QS世界大学统计专业排名,位居前列的高校分别是: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

通过归纳和分析,上述学校统计专业的课程有下列两个明显特征:

1. 课程覆盖面广,呈多样化趋势

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不仅包括介绍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经典统计类课程,而且还有大量统计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统计应用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1) 基础理论类。这类课程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典型课程有: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统计理论、统计推断、非线性模型等。

(2) 应用统计类。这类课程主要介绍应用统计方法,典型课程有:回归模型、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方法、贝叶斯统计、抽样调查、试验设计与分析、统计计算、随机模拟等。

(3) 统计应用类。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统计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反映了统计学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典型课程有:生物统计、运动统计、工程和物理统计、金融统计、统计咨询、社会统计、医药统计、商业统计、财务统计等。

(4) 普及教育类。这类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基本思想,通常是作为统计启蒙教育之用。涉及的课程有:统计方法介绍、统计模型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统计思想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统计的思想等。

2. 特别突出课程的应用性

这些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均特别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具体表现为:

(1) 应用统计和统计应用类课程占很大比重。例如斯坦福大学占到了78%,麻省理工学院为71%,普林斯顿大学为86%。

(2) 课程注意及时反映统计在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比如斯坦福大学在“代码破译”课程中介绍了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基因代码信息,国立新加坡大学利用“数据挖掘”课程介绍海量数据分析。

(3) 全面反映统计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各个学校均开设了诸如生物统计、金融统计、商务统计、工程统计、物理统计、社会统计、心理统计、账务统计、医学统计等统计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课程。

(4) 强调统计建模分析。各个学校都有关于统计建模的课程,如斯坦福大学的“统计建模导论”,麻省理工学院的“统计咨询”、“需求建模”,普林斯顿大学的“随机建模”,多伦多大学的“统计实践”等。

(5) 注意推广和普及统计思想。为了普及统计思想,各校都开设了介绍统计知识的通识课程,如斯坦福大学的“统计模型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普林斯顿大学的“统计思想导引”等。

三、统计学专业建设的现状

为了给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下面对统计学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包括统计学专业建设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等。

1. 统计学专业建设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2009年 8月 6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唯一关键词是:统计学》;2009年 8月 25日华尔街日报刊登《有利于找工作的 5个专业》文章,认为在美国 “工程、生命科学、统计学、环境研究和金融 ”是就业市场最受欢迎的专业;2010年6月3日第 64届联合国大会第 90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 10月 20日确定为 “世界统计日”

以上几个例子显示在网络和信息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以及科学精确地管理的今天,数据、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统计学科和统计教育总体而言得到了恢复和较快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首先是部分综合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招收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到1979年已经有 17所高校招生, 1985年授予该类学位的院校已经增加到 80所,到 1991年更快速增长到 118所,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经济管理类统计应用人才的需求。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本科专业,开始设在数学系中,1985年只有 4所高校招生,到 1991年也才有 12所学校设有该专业。1997年国家教委将经济类的 “统计学 ”专业与数学类的 “数理统计 ”合并成 “统计学类 ”,归入理学门类 (既可以授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士学位),这就为两个门类的统计学 (即理论统计与经济管理的应用统计 )的交叉融合创造了条件。授予理学学位的本科招生高等院校从 2005年的 76所激增至 2010年的 172所。

2. 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近15年,经济学类的“统计学”、理学类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医学门类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三个统计二级学科共培养了近15000名统计硕士

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经济类的统计学二级学科近 15年稳定增长,共培养出 532名博士。数学类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级学科、医学类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 15年来培养的博士总量非常接近,分别为 840人和 746人,从一定角度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政府、社会和老百姓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统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使用统计数据。过去,像 GDP、CPI这样的专业术语老百姓很少关心。现在,老百姓不仅熟知 GDP、CPI,而且也关心 GNP、GNI、PPI、PMI等指标,甚至某些指标发布前就开始讨论,一些指标的走向还影响股市或其他经济活动,一些指标的数据引起社会的质疑和极大关注,经济研究、管理决策、社会工作等对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的依赖越来越强烈。

四、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及实践

根据对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及统计学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应“设置多样化,突出应用性”。

安徽理工大学数学系近年来在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下面介绍安徽理工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根据“设置多样化,突出应用性”思路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具体作法。

1. 课程设置多样化

安徽理工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方向为经济统计,主干学科是数学和统计学。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四个平台。

公共课除思政、体育、计算机、英语、普通物理外,主要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这三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非参数统计、回归分析、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此外,为了体现多样化原则,并考虑到专业方向,选择了财经类“证券投资学”和“经济法”作为跨学科专业选修课。

专业课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两个模块构成。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抽样调查、统计预测与决策、数据库管理系统、时间序列分析、试验设计、统计分析软件。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多样化,专业任选课程中不仅有突出经济统计专业方向的国民经济核算、经济与社会统计、数量经济分析、经济金融中的随机方法、经济学原理,还有展现专业特色的统计建模与数据分析、统计计算、数学模型、Matlab科学计算,此外还有反映学科前沿和交叉的统计学新技术讲座、生物统计、生物信息学等课程。

2. 课程突出应用性

突出课程应用性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学科竞赛。

应用统计学专业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均设置了配套的课程设计,主要有非参数统计课程设计、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设计、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抽样调查课程设计、统计建模课程设计、时间序列分析课程设计、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

毕业论文选题均为有各行业背景的实际问题,包括经济统计分析、统计建模和计算、统计案例等。

考虑到专业背景,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为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统计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是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和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联合举办全国性统计专业大学生竞赛,对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建模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统计学完全从数学和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级学科后,给统计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统计学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提供了许多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回顾统计学科发展史以及对世界名校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明确了“设置多样化,突出应用性”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希望给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袁卫. 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 统计研究, 2011, 28(11): 3-10.

[2] 沙丹. 从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统计课程设置看统计教育发展趋势[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1: 110-111.

[3] 吴翌琳, 李伟. 全球统计研究的多元化应用与实践性发展——国际统计学会第58届大会综述[J]. 统计研究, 2011, 28(12): 102-109.

[4] 熊俊顺. 我国统计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 统计研究, 2001, 18(4): 20-23.

[5] 许峰, 殷志祥. 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研究, 2014, 3: 46-48.

[6] 许峰, 殷志祥. 数学建模融入概率统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研究, 2014, 4

 

许峰,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邮编232001),研究生(硕士),数学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