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作者】 王玉年
【机构】 永靖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本文从校本管理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思想,全面、深刻的阐述校本管理理念的内在必然性及具体实施策略,反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使其正确的认识学校管理特点,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人教育人。【关键词】校本管理策略 学校管理精致化
校本管理为我们开拓了学校管理研究的新视野,提供了学校管理改革新的生长点。研究并实践校本管理的理念,对于我国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并促进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走内涵质量型发展道路,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校本管理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思想
校本管理追求教育需求目标多元化,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它所依据的是殊途同归、权责下移等学校管理原理,主张学校是一个自行管理系统,管理重点在发展校内的人力资源,发挥人的积极性。校本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而不是游离于学校管理工作之外的一种新的体系,它将校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学校管理总体思路、管理结构、运行机制等,都要充分反映校本管理的宗旨,以校本管理为指导思想,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支撑。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坚持学校塑造人、培养人的办学宗旨。以学校为本位,最根本的体现和落实在学校教育、学校管理的目标。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乃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根本。离开育人的目标,校本管理就失去其自身的价值。
二、校本管理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在必然性
校本管理理念的提出,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现代学校教育及其管理变革的必然要求。
1.校本管理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学校不仅要成为人间教育的场所,而且成为能够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场所。校本管理思想的提出,正是适应了当代教育素质化的发展趋势。
2.校本管理适应了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学校,学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提高,都落实在学校,体现在学校层面上,新世纪教育改革既向宏观层面拓宽,又向微观层面深化,学校教育层面的变革和改造日益得到重视。正是适应学校改革的深化,校本管理应运而生。
3.校本管理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自身要求。在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外控式管理的倾向,校长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的权利有所削弱,这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校本管理思潮的出现,无疑是对现行学校管理弊端的反思,又是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题中之义。
三、校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反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结合我国学校实际,实施校本管理,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真正给予校长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外,从学校管理自身层面来说,需解决好以下问题。
1.增强决策意识,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校长仅仅看作是管理者、执行者,不少校长也固守管理者、执行者的角色,唯书唯上,而忽视自身决策者的形象。校长是学校组织、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计划者。他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蓝图,对学校发展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愿景”和优化的目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
2.强化教学中心的意识,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一命题反映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校本管理的题中之义。实施校本管理就必须强化教学为主的理念,使其转化为共同的教育行为。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内涵发展道路,是校长角色本质规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3.增强开发意识,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学校的人力资源。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以获取成效的过程。而校本管理尤其注重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这就需要学校的校长去开发、利用,并加以优化组合,每位校长都应成为“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使组织成员在组织中有自己恰当的位置,各展其才,各尽其才。善用人者事必兴。校长要有识才之眼,据才之求和用才之道。成功的校长无不是高明的人力资源开发者,无不是得心应手的人力资源配置组合大师。
4.增强卓越意识,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学校管理精致化,是校本管理的目标,即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台湾学者认为精致化是指“品质管制与效率讲求的整合”,涵盖卓越性、绩效性和科技性。所谓“卓越性”,是强调学校不仅追求有,更在追求好,正如一个电视广告词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仅在求量的扩充,更在求质的提升。所谓“绩效性”,是强调教育内容附加价值的提升,重视教育过程绩效的提高。所谓“科技性”,是强调借用科技方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根据校本管理的理念,追求学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学校要有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把学校办成精品化的学校;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追求学校管理最优化的状态,以投入最少的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学校组织的整体功能,以获取最大可能的效果;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追求学校管理最佳目标,让学生得到合理、科学的教育和管理,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也就是讲求学校管理的高水平的质量。
总之,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成为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同时也向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如何从我国学校实际出发,构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体系,校本管理为我们开拓了学校管理研究的新视野,提供了学校管理改革新的生长点。有待作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①毛亚庆,论校本管理理论 北京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2(1)第21页至第23页
②王乃信,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教育研究 1996 (5)第15页至第16页
③曾天山,外国教育管理发展史略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1第24页至第26页
④张捷、陈铭,当今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趋向 外国教育研究 1998(3)第8页至第10页
⑤王铁军,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第3页至第5页
作者简介:王玉年,甘肃省永靖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毕业于中央电大教育管理本科专业,中学高级教师。
<����&�1(�过程中必须养成良好的防范意识,防止个人关键信息泄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规避风险、保证系统信息安全意义重大。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不同敏感度的信息,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使用方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十分重要。
组织制度。设立安全管理人员,对给信息系统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的行为和人员进行重大管理和监督。建立数据质量监控体系所需要的数据操作员、职能科室、部门领导三位一体的监控层。系统管理人员在工作上必须要责任心强、业务熟练。
奖惩制度。制定奖惩制度,对于违反制度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经济惩罚或行政处分,情节特别恶劣的可提起法律诉讼,对违规者进行举报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培训制度。安全培训工作也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专业人员应对每个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培训内容要丰富,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注重培训时间和频率的选择,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培训效果。
3、强化网络安全技术保障
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这是一种将物理网络划分成多个(虚拟)局域网的技术。在传统局域网中,任何一台机器都可以截取同一局域网中其他网络传输的数据包,存在着安全漏洞。但当划分了虚拟局域网后,由于他们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数据通信,而必须通过路由来转发他们之间的数据,因此如果虚拟局域网之间没有路由器,那么他们就是与外界其他设备相隔的,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局域网,安全性可以得到较大程度提高。
流量控制。校园网络中,常常因为流量过大而导致拥塞,连正常的网页都很难打开,增加流量控制设备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通过网络流量控制设备的流量管理功能,为日常的关键应用得到了足够的带宽资源,以优先保护重要的应用稳定运行;过滤一些浪费网络资源的P2P下载等网络应用,从而节省了宝贵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流量控制设备的网络流量监视功能,详细的了解网络中应用流量的分布情况,当有突发网络异常流量时可以提前处理,并利用报告生成功能,生成详细的网络流量应用报告,确保网络流量的正常使用。
采用静态IP,进行IP地址、MAC地址、交换机端口的多层次绑定,防止IP盗用、IP冲突。同时,在防火墙内口上捆绑IP和MAC地址;在核心交换机上捆绑IP和MAC地址;在学生机房的代理服务器上捆绑MAC和IP地址;在二级交换机上捆绑端口和MAC地址;购置网络杀毒软件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安全设置方式,来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 宋果昇,加强校园网建设,保护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学研究,2010,13.
2. 乔新生,网络监管的基本原则,理论视野,2009.8.
3. 魏荡,加固校园网安全。网管员世界,2006.3.
s�U<[�Z(��'pan style='font-size:10.5pt;line-height:115%; font-family:宋体'>韩加架著.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3. 皮连生著.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卡尔梅科娃著.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吴柳著.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