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当前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德才并举教育的思考

【作者】 刘 伟

【机构】 甘肃中医学院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摘要】当前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弘扬传统优秀医学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本文通过发挥楷模的垂范作用、构建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中体现德才并举思想、在医疗实践中提升德才品质及医学院校职业道德的内涵等方面对其观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医学院校 学生 职业道德 德才并举
【正文】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Medical Students’ 
Moral and Educational Ability
                            Liu wei
             Dingxi Campus,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It is an urgent priority to strengthen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it is also a  need to promote traditional excellent medical culture and to practic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is thesis elaborates on the view that merit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be promoted in medical practice through examples set by models, so as to build a full rang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and to reflect moral and ideological thought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 medical institutions;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moral and talent

    千百年来,医生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神圣的地位,是真善美的化神。医生享有的荣誉和尊重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媲美的。可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医疗改革政策的失误和医疗产业化的误导等原因导致医务人员敬业精神减弱,责任心下降,服务态度差,医德医风严重滑坡,病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病人亲属砍杀医护人员的恶性事件,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此,我们要深刻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生的源头,必须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1、当前加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医德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类社会在二十一世纪前五十年最为壮丽是事件,也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让人振奋的目标,中华民族面对着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和各种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和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面对社会转型出现的新阶层新观念新需要;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如何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这既是时代性课题,又是历史性考验。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需要,紧跟实践步伐,整合人民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是一脉贯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精神放歌,是当代中国的奋斗方向和理想,也是中国人的人生方向和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要践行这些基本价值准则,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医学院校学生要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是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于经济快速发展相背离的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道德滑坡,不断出现的一些极端现象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有网民形象地把近几年来出现的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现象概括为:“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吃两个硫磺熏的毒馒头,夹着一根瘦肉精猪肉火腿,切一个苏丹红咸鸭蛋,来两口膨化粉做的面包,中午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毒生姜,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点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医疗界也并非圣土,出现了乱收费、乱检查、乱开药、收红包等现象。人道主义、救死扶伤观念淡薄,医德医风严重滑坡,病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病人亲属砍杀医护人员的恶性事件。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此党和政府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的任务建设。我们要深刻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除了在国家层面,需要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生的源头,从源头抓起,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1.3是弘扬传统优秀医学文化的需要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核心是崇尚“道德”的力量。儒家提出“仁者爱人”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成为“君子”。要求君王实行“仁政”,实行“以德治国”。这种崇尚“道德”的力量思想充分体现在传统医学思想中。古代医学家都是先学儒后学医,即首先接受儒学的基础教育,再转而研修医道。儒家思想是医学家的处世之本,行医之本。孙思邀在《千金方,论大医习业》中要求医生必须研读儒家著作。因为“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儒家的“仁义之道”是医生的行医准则。龚廷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把医生坚持儒家倡导的仁义修养,精通儒家学说列为医生的最主要要求,他说:“一存仁心,乃是良篇,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孺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中对医生的第一要求便是“先知儒理”,足见古代医家对精通儒家学说的重视。这种思想培养了历史上许多品德高尚的名医,代代广为流传。毋庸讳言,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也是当前全社会道德大面积滑坡原因之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义不容辞。在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医德的教育,即使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1.4当前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进入医学院校的新生,他们的思想五花八门,对学医的思想准备不充分,相当一部分人不是自愿来学医的,而是父母帮他们选择了志愿。部分家长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看到医生这个职业收入高(主要指灰色收入),经常有人吃请、送红包,而且职业相对稳定。因此,觉得学医不是因为崇高而是为了实惠,不是为了给病人减轻痛苦而是为了给自己增加钱财。以这种动机学医,将来很难避免不成为“白狼”。新生对从医的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完全建立,常常认为医德是成为医生以后的事情。另外,新时代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这在当代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众星捧月般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关心他人的思想淡薄,有不少孩子固执、任性,自制力差;娇气、孤僻、集体意识差;自私、自利,奉献意识差;挑吃、挑穿,艰苦奋斗作风差;懒惰、霸道,劳动习惯差。不可否认,当今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技水平的提高,而轻视医德修养,也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要知道,单纯的医学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救病也可害命。因此,加强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2、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探讨
     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
     2.1医生要有仁爱之心
   “仁”既是儒家的道德核心,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根本职业道德。明代医学家裴一中在《言医》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清医学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讲到:“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这就说只有“胸怀仁爱,聪明廉洁”之人才有资格成为医生。医生治病应深切体会病人的痛苦,视病者的痛苦为己所苦,如此才能救命治病。由此可见,“仁”成为历代医家追求的行医的道德灵魂。“医乃仁术”的观念引导着医者在治病救人时践行仁爱。由此可见医家们仁爱之心是他们医疗实践活动的首要理念。这一理念即是古代医生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更应该是当代医生最基本职业道德。
   2.2要有孜孜不倦学习精神
     医学理论博大精深。喻嘉言在他的《医门法律》中指出:“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就必须勤奋钻研,孜孜不倦,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几千年来许多医学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例如医圣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在对《黄帝内经》《难经》等医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终于写成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即重视理论学习,又重视临床经验的总结。终于写出了《千金要方》这一影响至今的医学名著。他在《大医精诚》中讲到: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1]医学领域精微深奥,疾病的发展千变万化。现代医学更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科学,不断有新理论、新方法提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必须孜孜不倦、虚心好学、精究医术的是一个医生之所以能成为名医的重要条件,也是医学不断发展丰富的必备条件。
  2.3要有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救人性命、缓解患者痛苦是医生所从事崇高的职业。这也是医务工作被称为“天使”的原因。因此医生必须要有一丝不苟工作态度。“人命之贵,一失不可复得,所以必须认真仔细,绝不能粗枝大叶或玩忽职守,要为病人负责,更是为自己负责。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足以显示严谨工作态度”[2]。
  2.4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市场主体都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因此,医生也不例外,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但应该遵循基本前提,就是要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我国传统的医学对此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树立了许多楷模。行医不是为了个人的虚名,行医不是为了个人的财富,而是致力于救助患者。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亦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3],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4]。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要求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不应有等级观念之分,不应惧怕权贵,不为名利,不畏权势,不怕辛苦,为民服务。正因为如此在传统医药史中用 “杏林春暖”、“橘井流香”来赞誉医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德发展史中有很多的医家不为名利,不图钱财,甚至为穷人免费治疗的事迹世代相传,成为学习榜样,受人敬仰。
  3、加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要正确处理好医术与医德的关系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术是医生进德修业的根本。没有高明的医术,即使有菩萨心肠,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痛苦,或者小病医成大病,大病医成死病,这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医德的高低不能决定医术的高低,无医术则无医德可言。作为一名医生,有了精湛的技术,才会吸引病人,拉近医患关系,可以将病人演变为朋友,或者亲人,这为赢得病人的信任奠定了基础。如果医术差,病人将无法信任你,也不敢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你。再者,疾病是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有很多疾病至今无法根治,这就要求医生要养成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才能赢得更多病人的信赖和拥护。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药卫生领域的特殊表现,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彼此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在医德方面的修行和积累。医德好比做人,医术好比做学问,应先学会做人,再去做学问。我们怀念伟大的白求恩大夫,除了肯定他精湛的医术,还体现在他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医德方面。
  医本仁术,德乃医本。医德和医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有良好医德而无精湛的医术或者有高超的医术却医德败坏,都难成“大医”。医术再高,没有医德只会危害人间;只有医德没有良好医术只能是爱莫能助,也不能算是好医生。所以,在医学院校应把两者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只有这样,医生的崇高荣誉才会恒久永存。
  3.2要充分发挥楷模的垂范作用
  在数千年中外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德才双馨的医学家像天际的恒星光芒四射。多不列举,像唐朝的孙思邈就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伟大医学家,是所有医生学习的楷模。在《大医精诚》一文中,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般的感同身受之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在这里,他对医生的道德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医生治病,要专心负责,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也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二是医生从事医疗工作不应以金钱为目的,而应对贫富患者一视同仁,实行人道主义精神。三是医生治病,要置个人名誉地位于不顾,要敢于负责,敢于承担风险。四是医生要不辞劳苦,舍己为人,全力以赴。五是医生要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要有感情。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时至今天仍未过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要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5]
  3.3要构建构建全方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德育方面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克服和解决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信仰危机、理想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但大多数学校的医德教育方面的教师并没有学过医学,而是从人文科学方面硬性灌输一些东西,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大多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听,课堂上玩手机的看小说的写信的甚至还有睡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真正发挥本门课程的作用。
  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医德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以高校“两课”为基础,以医学专业课为主导,以医学伦理学为中心,以医学心理学、人文素质课程、哲学、医疗卫生法规等课程为辅助,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势在必行。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理解人文价值的精髓,增强生命伦理意识,学会用仁爱、正义、平等的观点去审视、认识医疗活动,培养医德情感,增强医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4要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德才并举思想
  培养学生优秀的医学品德,不仅是学校德育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和延伸出与医德教育相关联的“结合点”,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医学课程,是进行“德才观”教育的最佳时机。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切都是全新的,人体解剖学让学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神秘与新鲜。笔者是人体解剖学教师,在第一堂解剖学课上让学生齐声朗诵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并给学生交代了医生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工作的对象是人,肩负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重任。我们利用人体标本和尸体进行医德教育,把“尸体”当“患者”,把“解剖台”当“手术台”,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养成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对捐献遗体者,组织学生开一个简单的追悼会,充分肯定施捐者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并表示决不辜负逝者的期望,以博大的爱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钻研医术,为将来解除患者的痛苦奉献自己最大的才智。在讲静脉血管时穿插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如去甲肾上腺素有强烈的收缩血管的作用,会引起血压升高,所以临床上可作为升压药,但用药时不宜皮下或肌肉注射,只能静脉给药。如果皮下用药会引起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痛苦。通过临床不负责任的医师将患者的健康牙齿拔掉,将健腿切掉的惨痛事实,提醒学生对病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与敷衍,否则将会造成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恨。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不用功欠勤奋的事实,笔者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两位青年科学家盖列和沙利,经过20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分别在27万只羊脑和100万只猪脑的下丘脑中完成了对下丘脑分泌激素的分离、纯化、分析和合成工作,并荣获了199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和生理学奖。学生被科学家锲而不舍、矢志不渝、锐意探索的精神所感动,变成了他们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把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人体解剖教学当中,把解剖学的知识与医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医学生从刚入大学校门就能接受到良好的医德教育,使医德意识根植于他们的潜意识当中,成为他们将来医生职业生涯中的航标,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医学专门人才,这已经成了医学教育中的当务之急。
  5.要在医疗实践中提升德才品质
  医德是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并贯穿于医疗卫生工作的各个方面。临床实习阶段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医院,有机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关心病人、诊断和治疗病人,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医者的德才观。这个阶段的德才教育不像学校那样理论性强,医生的才能与品德全在给病人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头脑中装的医德思想再好,嘴上讲得再好,但是在病人身上体现不出来,这样的医德教育只能是欺骗病人的“口是心非”的谎言。所以,医院的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医德影响、感染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同时,学校对学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详细的奖惩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医德境界不高,法治观念不强,把自己的职业作为获取利益的资本。这些不正之风对实习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要经常深入医院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密切与带教老师的关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行为和医德修养标准,对医院的所见所闻进行剖析,弘扬正气,纠正错误,与各种不良习气作斗争。让学生真正在临床实践中增长才干,升华品德,从而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服务。[6]
  总之,当前的社会形势及医学生医德修养状况,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加强医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德才观。“术为医之本,无德不成医”。医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医学院校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新时期医学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才能有力地推动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兆雄.中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6:110.)
 [2]惠伟静,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3](唐)孙思邈著,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15.
 [4](唐)孙思邈著,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16.
 [5]刘伟. 浅谈孙思邈的学术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52~153
 [6]吕振波,张晋.医德教育体验模式研究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 ,2013,23(8):1006~1008
 
  
  1作者简介:刘伟,男,甘肃会宁人。甘肃中医学院定西校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