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唐文杰

【机构】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莱西分校

【摘要】教育技术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教育技术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策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正文】

教学策略是有关教学的设计和谋略。从学术的角度而言,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技术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校领导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实现教育最优化,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取决于教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最佳配合和协调一致,运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一)传播学理论

传播理论的成果被引进视听教学领域以后,使视听教学向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眼光从静态的、一维的工具手段方面转向动态的、多维的教学过程方面,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经由各种渠道(媒体),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具体地说,视听传播从如下几方面应用了传播学的观点和方法:

1.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信息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引入视听传播领域。

3.接受传播学中多种感官的思想,视听媒体扩展为多种媒体。

4.教育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互动的,反馈和控制是传播学的重要内容。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知识不只是学习者被动地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主动地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若能进一步利用Internet网络,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必然会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权威人士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的管理方式等。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在教育中不断应用,教育技术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构建出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

这种模式是一种演示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有完整的视听设备。教师将计算机用作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语言进行教授;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把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通过屏幕投影来演示。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学生通过多重感官刺激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虚拟教学系统

这种模式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甚至虚拟图书馆,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习训练。学生的感觉能够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利用感觉的沉浸来表达抽象的符号数据,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幻想领会现实,扩展真实世界中的实践学习经验,并能在虚拟团体中通过交互式的面对面交流讨论共享他人的思想、经验、友谊。

(三)网络技术教学系统

这是一种利用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传播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实现实时多点、双向交互的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系统能在全球实施知识的传递和交流,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人们能最大限度共享资源。

1.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也能及时地发布自己的信息,并实现网上交流、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大大丰富和充实课余生活,教师的备课可从校园网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2.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网。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需要,把现有的函授教学模式改用网上教学,已经成为现实。让广大的函授学员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提高自己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个人价值。

3.把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二者相互结合,可以使教学信息双向化。

网络教育改变了知识传播的途径,突破了传统的有围墙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摆脱了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网上学校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上还是在技术实现上,都有一个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当前许多学校的教师已经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优化了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应用,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 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2] 陆小英. 行为主义与德育[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3] 沈 季.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高校教学改革[J]. 重庆商学院学报

[4] 黄晓彬 陈承照.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几种教学模式[J].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5] 吴月琴 仲建国. 行为主义与认知派两种学习理论概观[J].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

.0pt'><~� <o�n(�&>

1、争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支持

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从

根本上说,创办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为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这类院校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因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树立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便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根本目标。

      为社会服务是长期工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有限资源下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一是利用行政的手段争取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规范行业、企业、院校三方之间的合作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地方政府对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导向作用。而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首先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政府充当好的决策参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帮助企业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其次,通过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教师在参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也可以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

2.打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首先要构建社会服务的机制和体制。加快推

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完善社会服务工作的机构。高职院校要成立管理中心,并出台制度和奖惩办法,统筹负责推进社会服务工作。搭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共建实训基地、技能教室、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等多种合作形式,真正实现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同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必须要构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奉献精神、掌握新兴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坚持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坚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就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景民,张晓雅,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i1

2.     陆夏萍,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9

3.     徐智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科技资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