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作者】 雷 彬

【机构】 西安翻译学院 基础部,西安

【摘要】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变迁有几个重要阶段,在这些特定的时期,大学生价值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烙印。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立场;运用正确的价值观立身成才,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有所担当。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历史变迁
【正文】

AbstractHistorical vicissitude of the undergraduates' values is that there are several important stages, in these particular period, th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displays the history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stamp. The correct values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the world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and learn to use the marxist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 to recognize,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Learn in a complicated social phenomenon adhere to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firm socialist position; Foundation soil using the correct valu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Chinese dream" and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bear.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values; The historical change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变迁总体上来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一元价值观主导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一元与多元价值观并存时期。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大阶段的历史变迁和启示。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在总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即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向强调现实的方向发展;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评价由重义轻利向重利轻义转化。[1]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对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继承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6

这一时期,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开始确立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2]寄予厚望的青年学生,更是充满了革命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中国建设的洪流中去。

这一时期,国内外的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猖獗,为了强有力的打击这些腐朽势力的破坏活动,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提出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随后,又建立了各级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制度,为了使教育发展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需要,坚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先后规定,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新人作为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强调这种新人应该是身心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素养,具有健康的体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3]同时也明确规定:学校的政治课和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主渠道等。

这一时期,国家有计划地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尤其是热情高涨的青年学生们,他们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大公无私;勇于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坚决支持国家的“三反”、“五反”运动;“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等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深深地扎根心底,并积极热情地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曲折发展阶段(1956——1966

这一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曲折发展的阶段:由原来的热情高涨变为空虚失落。1956年,随着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继续涌动,国内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批判也不断尖锐升温。

1956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人民迅速响应,“大跃进”登上历史舞台,很多大学生也沉浸在天真的政治幻想中,不能自拨;再加上道德理想主义的虚幻光环,一时间,举国上下:祖国山河一片红!充满激情的大学生们坚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他们坚信“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定胜天”;他们坚信“三年赶英、十年超美”;他们把“一生交给党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这些脱离社会实际的浮夸空洞的价值观,超越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进程,超乎了大学生的主观想象,很快就被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所击溃。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共产主义理想”也因此失去了导向作用,大学生们开始怀疑,开始沉沦于价值失落的空虚和道德虚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拨。

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前途无限光明走向迷失方向,大学生们浮夸空洞的价值观在社会曲折的发展中,没有任何意义和前途。

三、十年文革时期:大学生价值观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1966——1976

1966年,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爆发,一场全国范围的大动乱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受到严重伤害。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没有正向发展,反而出现了严重挫折。受“十年文革”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急速衰退,社会风气颓废低迷,传统价值观出现了扭曲断裂,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出现真空,处在迷茫迷失阶段,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有:盲目的个人崇拜。他们热切的想要见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极度的感恩感激和非理性盲从的冲动下,人手一本“红宝书”,胸前只挂毛泽东像章。年轻大学生嘴里说的、口里唱的、心里惦记的只有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上山下乡”的号召下,他们变成了一个个盲目狂热、没有思想的空壳,祖国上下到处涌动着他们躁动的身影。在十年文革混乱时期,大学生们之前的那些坚定信仰、那些崇高理想、那些激情奉献都被无情的打回原形: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很多人陷入了迷失彷徨不可自拔。

“十年文革”时期,可以说是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狂热和迷茫的十年,虚浮空洞的大学生价值观被特定的历史推向了极致。

四、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78

这一时期,在十年浩劫结束不久,清醒过来的大学生们开始用“伤痕文学”这种形式对整个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无情批判,唤起了整个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大学生价值观开始恢复与重建。

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在经历了短暂的迷茫无助后,迅速开始调整。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标志着“十年文革”的结束。全国上下,欢天喜地,阴霾尽扫。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极富意义的标志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到来。在这两年中,党和国家积极拨乱反正,揭发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清除思想领域的错误,又一次重建了大学生们受到严重挫折的价值观。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大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重建和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价值观。

五、大学生价值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1978——198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大学生价值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建设,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加强。一是制定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加强。二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强化。三是在高校普遍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课,大学生品德教育得到加强。[4]1984年9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出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得到强化。

1978年下半年,伴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学生们也开始思索新的人生价值意义,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蓬勃萌发,在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个人主义影响下,他们开始质疑改革开放前绝对的社会本位和压制自我的价值取向,对于自我的价值观问题进行了种种思考、争论和讨论。1980年4月《中国青年》发表大学生“潘晓”的《人生的道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来信,引发了全国大学生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1982年,广大青年又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张华为救老农而牺牲”的大讨论。[5]这些讨论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强调集体主义、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自我价值,很多大学生也开始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种观点。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还是逐步走向完善的,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愿意投身社会实践,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波动与顿挫阶段(1984——1989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已是相当大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这一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学习“现代化”的热潮,大学生普遍受到了“全球意识”、“第三次浪潮”和“新技术革命”等现代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出现波动,走出了以前仅仅是依附于政治事务和经济生活的僵死框架,开始转变观念,能动积极地从政、从商,从事任何自己喜欢的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祖国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都是大学生们匆忙的身影,他们追求名利不再遮遮掩掩;他们探讨“深圳速度”、“温州模式”;他们讲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他们追逐“观念更新”;他们热捧尼采、弗洛伊德······,这些推动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波动。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正在劲吹的改革之风,让很多大学生浮躁起来,传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断裂,新的价值观念还不稳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的顿挫。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在部分权势阶层的利用下,变了味道,少数急速暴富起来的人群,为富不仁、肆意挥霍,刺激着弱势人们脆弱的神经,导致了很多人社会心理失衡,到了八十年代末,就形成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复杂社会心态。再加上一些突发事件处理失当,导致了1989年夏天的“六四”政治风波。这场政治风波平息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6]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时的大学生们,他们渴望改变社会和自身困境的出发点是好的,而出现的坏结果却让他们始料未及,也是他们绝对不想要的。爱国、爱家的冲动之下,却是遭人蛊惑、受人利用,这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都是损失惨重。总之,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陷入新的怅惘与困惑之中,出现了新的顿挫。

七、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与相对稳定阶段(1989——今)

1990 年开始,在对“六四”政治风波的深刻反思中,大学生中涌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热”、“毛泽东热”和“学习马列热”。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观、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开始形成。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青年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多元化并且相对稳定。

1998 年高考改革以来,“学习热”、“经商热”、“出国热”、“上山与下海热”、“考研热”、“从政热”、“创业热”等等在大学生中已司空见惯。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现实化。20011211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了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再次高扬起来,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日益加强,他们强调个人的人生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索取”;强调“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下开始世俗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现实主义凸显。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有的为名,有的为利,有的为钱”,“吃好、穿好、玩好就是人的价值。”[7]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随着传播速度范围的变快变大,起到了不好的影响和负面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了些许波动,但其主流健康、积极、向上,不影响大局。

2008年对我国来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也是困难重重、灾难不断的一年。先后发生了南方特大冰雪灾害、拉萨“3·14 打砸抢烧”事件、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也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学生们不畏艰难困苦,迎难而上,积极投入到救灾救难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使整个社会都为之喝彩。大学生在这一年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让大家相信“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希望、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 [8]而不是“垮掉的一代”和“享受的一代”,更不是“趴”下的一代。他们的责任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的价值观也更加务实、客观和理智。他们积极参与“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在艰苦奋斗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们不怕牺牲,积极向上,敢于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现在,矗立在长江之畔的“人链”石碑,就是200910月,10多名长江大学大学生抢救落水儿童,其中3名不幸遇难的明证。

 2012年11月29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深情阐释“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9]“中国梦”一词进入官方语汇并在大学生中迅速走红,中国梦反映了大学生们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期望和信心。他们深受鼓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唯利是图、只为自己谋利益的狭隘一代,而是具有日趋成熟价值观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不懈的新一代大学生。与此同时,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对2013年的“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加剧,他们深知抱怨和牢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扎实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总之,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是社会历史发生深刻变革的具体反映,了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历程,分析其演化特点,把握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前提下,使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大学生价值观早日成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应用于当代大学生之中,进而产生更多的社会主义正能量,使当代大学生们有所思考、有所受益、勇担责任,为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有所作为!

 

 

 



[1] 刘成波:《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3]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1卷(1949—1956)[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4]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7页。

[5] 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200789),第7681页。

[6]《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7] 张书勤:《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原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9( 2) : 20 -23

[8] 于俊如,史桂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238

[9] 石国亮:《解读中国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作者简介:雷彬(1977- ),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专职教师。思政部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