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如何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作者】 王之武
【机构】 甘肃省山丹县育才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学生来说,作文是各学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兴趣是基础,方法是关键,生活观察、阅读积累是保障。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学会审题、立意的方法,善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加强课外阅读与积累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时产生的快感和兴致,是自觉坚持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
1、应用“感人之处”来激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上没有不动情的人,也没有不爱美的人。语文是兼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范文的讲解,让学生感受美的事物、爱的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好恶之心、探索求知之心。古人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仅是从功利的方面说的,而且也是从动 情、感人与爱美的方面来说的。教师要充公利用课文中的动人之处和艺术美感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从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对作家产生崇拜、对写作产生向往。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引导鼓励。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探求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创作的兴趣,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无论是当面批还是书面批我都要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全面关注,分类指导。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刀切”的教法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行为,因此每次作文时我都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小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3、模仿写作,善于借鉴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典范文。学习范文的目的,不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写作意向,而且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故此,结合课文的学习,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了鲁迅的《社戏》以后,我让学生写一篇“童年趣事”的文章;在学习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之后,我让学生们模仿添词;在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我心目中最最可爱的人”的作文。仿写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样板,而且能促使学生反复阅读范文,仔细推敲与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学会正确审题,显明立意
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偏题离题,不能抓住文章重点来写,文体不合乎要求。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立意不明,缺乏审题的能力,致使立意跑题、跑偏。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如何加强引导,才能正确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扩缩审题法:就是将字数较少的题目加上适当的限制性的语言,使之变得具体易写;将字数较多的作文题目压缩,抽出主干词或中心词。
2、词义审题法:就是通过辨识题目中标示文体的动词词义来明确作文的体裁,如《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的同桌》像这些明显有标明时间、地点、人物、实践、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文题中出现“谈、说、议、评、析、读、感、启迪、启示体会”等字眼的一般要写成议论文;文题中出现“赞、美、绿、我爱”等字眼的,则要写成抒情散文。
3、寻“睛”审题法:就是寻找作文题的“题眼”,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若题目是偏正结构,题眼大多在偏的部分,如《难忘那张脸》,“难忘”是题眼;《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最深”是题眼,若是独用某个词作题目,那么该词就是题眼,就要抓住本质特点,或写出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出它的比喻意义,抓住了题眼来写,就不会偏离题目要求,也能抓住重点来写了。
三、培成勤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有一些学生写起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象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生编硬套,往往字词不够,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不习惯于思考。鲁迅说:“要创作,第一必须观察。”只有贮备丰富的材料,写文章时才能挥洒自如。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都会让我们深有感触,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写作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与思考就是让我们感受生活,辨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产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意向。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必须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总之,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思考得越深入则思想见解便越深刻。?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人生与历史知识,增长他们社会人生阅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和审美能力。课文内容是有限的,而文学的海洋却是无限的。作文教学中应该着力提倡“课内悟方法,课外谋发展”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知识面,广泛积累。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广泛的阅读中进行积累,摘录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此,我要求每位学生坚持每周摘抄课外语段,每周写一篇文章,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章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合作与交流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与体验,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表演,在演讲与辩论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学生到讲台上把自已认为的精彩片段或读书心得读给其他学生听,让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美感体验和愉悦心情,然后大家一起交流阅读经验。为了让学生有广泛的阅读资料,我们成立了班级图书角,让每一位学生定期“贡献”出一本书,以便进行广泛的阅读交流。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对语文作文教学充满了信心。世界是无穷的,生活的魅力也没有止境,只有让学生们用自己年轻、热情、充满生命活力的目光去热烈地感受,大胆地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时产生的快感和兴致,是自觉坚持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
1、应用“感人之处”来激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上没有不动情的人,也没有不爱美的人。语文是兼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范文的讲解,让学生感受美的事物、爱的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好恶之心、探索求知之心。古人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仅是从功利的方面说的,而且也是从动 情、感人与爱美的方面来说的。教师要充公利用课文中的动人之处和艺术美感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从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对作家产生崇拜、对写作产生向往。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引导鼓励。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探求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创作的兴趣,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无论是当面批还是书面批我都要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全面关注,分类指导。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刀切”的教法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行为,因此每次作文时我都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小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3、模仿写作,善于借鉴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典范文。学习范文的目的,不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写作意向,而且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故此,结合课文的学习,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了鲁迅的《社戏》以后,我让学生写一篇“童年趣事”的文章;在学习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之后,我让学生们模仿添词;在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我心目中最最可爱的人”的作文。仿写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样板,而且能促使学生反复阅读范文,仔细推敲与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学会正确审题,显明立意
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偏题离题,不能抓住文章重点来写,文体不合乎要求。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立意不明,缺乏审题的能力,致使立意跑题、跑偏。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如何加强引导,才能正确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扩缩审题法:就是将字数较少的题目加上适当的限制性的语言,使之变得具体易写;将字数较多的作文题目压缩,抽出主干词或中心词。
2、词义审题法:就是通过辨识题目中标示文体的动词词义来明确作文的体裁,如《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的同桌》像这些明显有标明时间、地点、人物、实践、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文题中出现“谈、说、议、评、析、读、感、启迪、启示体会”等字眼的一般要写成议论文;文题中出现“赞、美、绿、我爱”等字眼的,则要写成抒情散文。
3、寻“睛”审题法:就是寻找作文题的“题眼”,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若题目是偏正结构,题眼大多在偏的部分,如《难忘那张脸》,“难忘”是题眼;《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最深”是题眼,若是独用某个词作题目,那么该词就是题眼,就要抓住本质特点,或写出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出它的比喻意义,抓住了题眼来写,就不会偏离题目要求,也能抓住重点来写了。
三、培成勤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有一些学生写起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象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生编硬套,往往字词不够,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不习惯于思考。鲁迅说:“要创作,第一必须观察。”只有贮备丰富的材料,写文章时才能挥洒自如。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都会让我们深有感触,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写作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与思考就是让我们感受生活,辨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产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意向。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必须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总之,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思考得越深入则思想见解便越深刻。?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人生与历史知识,增长他们社会人生阅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和审美能力。课文内容是有限的,而文学的海洋却是无限的。作文教学中应该着力提倡“课内悟方法,课外谋发展”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知识面,广泛积累。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广泛的阅读中进行积累,摘录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此,我要求每位学生坚持每周摘抄课外语段,每周写一篇文章,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章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合作与交流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与体验,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表演,在演讲与辩论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学生到讲台上把自已认为的精彩片段或读书心得读给其他学生听,让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美感体验和愉悦心情,然后大家一起交流阅读经验。为了让学生有广泛的阅读资料,我们成立了班级图书角,让每一位学生定期“贡献”出一本书,以便进行广泛的阅读交流。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对语文作文教学充满了信心。世界是无穷的,生活的魅力也没有止境,只有让学生们用自己年轻、热情、充满生命活力的目光去热烈地感受,大胆地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