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课堂中习得写作章法
【作者】 李 娜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
【摘要】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头,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是中学作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感悟生活,并适时的予以方法技巧指导,才能真正让生活之水流淌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素材 生活 写作技巧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告诉我们,新理论下的作文教学,应多关注“生活”,应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的生活感悟,阐明自己对生活的观点,以自己所知生活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生活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生活之情感人。
但做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不是语序混乱、空洞无物,就是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毫无新意,读起来味同嚼蜡。怎样才能让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充实,更具体、更生活化呢?这实质上要求我们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本身,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当中。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真实体验中展开写作。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汲取作文素材呢?
一、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有可能成功。教师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写作材料的难题。比如,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作为老师就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在体验中发现写作素材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需求,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为学生“有话可说”做好铺垫。如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叙述出活动的全过程,并且谈谈自身对这次活动的体会,学生都特别兴奋,语言也较流畅。于是,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你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呢?学生自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家庭生活方面,如日常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和父母互换角色等。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又体验了亲情和友情,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三)提倡学生走进自然,在感悟中丰富写作素材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现在的学生却常常是远离了大自然。没有了大自然的熏陶,孩子们执笔再握时,便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受,写出的文章,难免就枯燥无味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引导孩子用各种感官去亲近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教他们如何学会以小见大,教他们怎样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指导学生巧用文本,在教材中搜寻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用活教材。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人生哲理等都有涉及,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分析课文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写作文的一个浸润过程。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地指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摘抄名言佳句,摘录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就文本内容展开适当评论。潜移默化的将相关知识和能力内化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课堂中习得写作章法
学生有了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并且被某事某物某景有所触动,并且产生了想表达的欲望。但不知道或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作文课,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 联系法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作用。在作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的作文中,如果将某一景物至于一个与众多事物相联系的整体中通过其他事物来反衬所写事物。就会避免单调的为写某物而写某物的尴尬处境,使文章变的有话可说,且生动活泼。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就是从春天的具体景象出发,灵活的跳出了为写春而写春的窠臼。他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这些相互联系的景象,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静物写成“动”物,将封闭的四个个体写成开放的整体,共同展现春天带给人的愉悦和享受,从而将空洞而抽象的春活化。
2、多重描写法
如果是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以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的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夫妇发现卖牡蛎的穷水手是于勒时就有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相融合。从而使人更深刻的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使作文生动有趣,又能使作文内容充实。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写道:“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孔,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对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这段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写的生动形象,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巧妙地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介绍。
4、升华法
作文时绝不能为了写什么而写什么。我们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写出思想深度来。比如联系自我谈感受,联系现实谈人生意义等。当然,这些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引出。如位梦华《旅鼠之谜》一文中先向读者介绍了旅鼠繁殖力极强,以至每过几年不得不通过集体跳海自杀来控制繁殖速度。然后在海边漫步的过程中借美国科学家丹尼斯·马洛拉斯之口写道:“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作者由旅鼠的奇特行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人类人口爆炸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应该以何种方式去繁衍,巧妙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头,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是中学作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感悟生活,并适时的予以方法技巧指导,才能真正让生活之水流淌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2.《中小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12期
3. 《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理论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4. 《谈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第267页
但做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不是语序混乱、空洞无物,就是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毫无新意,读起来味同嚼蜡。怎样才能让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充实,更具体、更生活化呢?这实质上要求我们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本身,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当中。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真实体验中展开写作。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汲取作文素材呢?
一、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有可能成功。教师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写作材料的难题。比如,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作为老师就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在体验中发现写作素材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需求,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为学生“有话可说”做好铺垫。如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叙述出活动的全过程,并且谈谈自身对这次活动的体会,学生都特别兴奋,语言也较流畅。于是,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你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呢?学生自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家庭生活方面,如日常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和父母互换角色等。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又体验了亲情和友情,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三)提倡学生走进自然,在感悟中丰富写作素材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现在的学生却常常是远离了大自然。没有了大自然的熏陶,孩子们执笔再握时,便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受,写出的文章,难免就枯燥无味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引导孩子用各种感官去亲近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教他们如何学会以小见大,教他们怎样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指导学生巧用文本,在教材中搜寻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用活教材。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人生哲理等都有涉及,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分析课文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写作文的一个浸润过程。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地指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摘抄名言佳句,摘录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就文本内容展开适当评论。潜移默化的将相关知识和能力内化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课堂中习得写作章法
学生有了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并且被某事某物某景有所触动,并且产生了想表达的欲望。但不知道或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作文课,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 联系法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作用。在作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的作文中,如果将某一景物至于一个与众多事物相联系的整体中通过其他事物来反衬所写事物。就会避免单调的为写某物而写某物的尴尬处境,使文章变的有话可说,且生动活泼。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就是从春天的具体景象出发,灵活的跳出了为写春而写春的窠臼。他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这些相互联系的景象,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静物写成“动”物,将封闭的四个个体写成开放的整体,共同展现春天带给人的愉悦和享受,从而将空洞而抽象的春活化。
2、多重描写法
如果是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以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的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夫妇发现卖牡蛎的穷水手是于勒时就有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相融合。从而使人更深刻的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使作文生动有趣,又能使作文内容充实。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写道:“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孔,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对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这段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写的生动形象,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巧妙地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介绍。
4、升华法
作文时绝不能为了写什么而写什么。我们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写出思想深度来。比如联系自我谈感受,联系现实谈人生意义等。当然,这些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引出。如位梦华《旅鼠之谜》一文中先向读者介绍了旅鼠繁殖力极强,以至每过几年不得不通过集体跳海自杀来控制繁殖速度。然后在海边漫步的过程中借美国科学家丹尼斯·马洛拉斯之口写道:“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作者由旅鼠的奇特行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人类人口爆炸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应该以何种方式去繁衍,巧妙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头,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是中学作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感悟生活,并适时的予以方法技巧指导,才能真正让生活之水流淌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2.《中小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12期
3. 《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理论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4. 《谈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第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