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韩彦君

【机构】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绵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正文】

Abstract: Appl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of English, cultivate their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crease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strengthen their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mak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pen up to the world.

Key Words: teaching of Englis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pplication

人类由原始人开始,经过漫长的演进,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字,文字的出现代表着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种族及不同文化在演变过程中,经过了或继承或改造、或融合或湮灭的不断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如今不同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虽经异族侵略但其传统文化却一直被完整地传承下来,没有间断的文明古国。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腐败无能、不思进取带来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家与人民遭受了百年屈辱,致使对民族文化的信心顿失。今天看来,彼时的某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吸收西方科技文化是有道理的,但将民族厄运的罪过一股脑地推在传统文化的身上却是有失公允的。“新文化运动”革了一次传统文化的命,“文化大革命”几乎将传统文化拦腰斩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的强势经济裹挟着西方文化向不发达国家展开了文化渗透,这比硝烟弥漫的战争还可怕。喀布尔博物馆门前有一段题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钱穆先生也说过:“文化乃一个民族生活的总体,把每一个民族的一切生活包括起来称之为文化”〔1〕,可见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核心所在。试想:如果有一天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被西方文化所取代,中华民族还存在吗?

西方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不同的时期:18世纪以前以好奇和赞美为特征;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以侵略的需求和歧视为特征;20世纪后期则偏重于重新认识和科学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是近代英国第一位著名汉学家,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8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28卷;英国诗人阿瑟.威利(Arthur Waley, 1889-1966)用大半生时间翻译了《诗经》、《道德经》、《论语》、《西游记》等书,还编写了李白和白居易的传记;〔2〕西方学者在经过长时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后,越发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英国著名学者汤恩比教授在《展望21世纪》中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学说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药。〔3〕他还指出: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遗憾的是,当西方世界正取东方文明之长补己之短时,我们正逐渐淡化自己的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冷漠,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轻视。他们谈起Michael Jackson会热血沸腾,却不知道Confucius, Mencius为何;他们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却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他们了解“五月花”号,却不知“河图”、“洛书”为何。对本民族文化的茫然,势必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片面理解和盲目崇拜。恰若一人不去祭奠自家先祖,而去膜拜他人的牌位,这样的人会被别人接受和尊重吗?试想在外交场合中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介绍本民族文化的时候却是一知半解,言之无物,这丢失的不仅是自己的人格,更使国格受辱,这样的结果绝不是我们的英语教学所应达到的目的,因此确有必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笔者长期担任中医类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英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认识,并做了一些相关尝试,报告如下:

1.提高英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首先要求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很多教师认为教授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英语教师只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就足够了。殊不知语文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时是接触不到英语文化的,没办法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英语教师则更有便利完成这项工作。同时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没有扎实的汉语功底是很难做好外语教学的,而很多英语教师之所以不愿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是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所致。

其次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学习传统文化。我校是中医类专科院校,有目的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无疑对配合中医专业课的开展,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很多英语教师在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阶段很少接触传统文化,他们学习英美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文化,对英美文化如数家珍,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陌生,甚至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由于对优秀英美文化了解较多,于是出现认识上的偏见,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有意无意中会贬低中国传统文化,妄自菲薄,误导学生,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

因此,英语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实际上,在这方面英语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在两种文化的教授中,如何把优秀的内容及多元文化价值传播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的全面提高,如何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等都使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考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父母给学生的是生命,教师给学生的是慧命,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名教师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也是责无旁贷的。

2.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举例

2.1课堂直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可根据字、词、句、篇有计划、有策略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述介绍给学生。如:

字:天老爷---- God (Heaven)  ---- filial piety 

---- writing brush     ---- ink stick

----China paper       ---- ink slab

---- Yin             ---- Yang

词:龙舟 ---- dragon boat         中秋节 ---- Mooncake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八卦 ---- the Eight Diagrams    经络 ---- main collateral channel

针灸 ----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句:百善孝为先 ---- Filial pi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virtues.

    害人者害己 ---- Harm set, harm get.

篇:根据课文内容,或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或深挖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所举事例均为该书,后不赘述)第二单元讲的是generation gap,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穿插讲授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以培养学生的孝心。

2.2课堂讨论实践举例

结合课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间展开讨论。如在学习第三单元Section A A Good Heart to Lean On (P54-P56) 时,在导入部分,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春秋时鲁国规定若有人将在他国为奴的鲁国人赎出来,国家会给予奖励。子贡赎了一人出来,但未要国家的奖励。

故事二:子路在路上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家人为感谢他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

要求:先通读课文,体会父亲的“good heart”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其次评价子贡和子路的行为。

阅读结束后讨论时学生们的反应很积极,对二人的行为给出了不同的评价。一个学生认为子贡行为不可取,会使以后赎人并接受国家奖励的人感到羞耻,进而阻止更多的人做此事;同时认为子路的行为也不可取,因为在古代社会,牛是很珍贵的生产工具,牛被子路牵走后,对方的地如何种呢?对学生的这个观点教师给予了肯定,赞扬他考虑周全。接着教师反问道:“若子路坚决不收牛,对方就会歉疚他一辈子,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一时语塞。教师请学生们继续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子路应该收下牛,结交对方为朋友,农忙时把牛借给对方,这样就会皆大欢喜。最后教师作总结: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并把《了凡四训》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从书中了解何谓“good heart”。

2.3古典诗词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美仑美奂、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哀而不怨、忧而不伤的思想内容养育滋润着历代学人,在中国及世界的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学生们一起进行古典诗词赏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领会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把握英语灵活的表达方式并提高语言翻译能力,又能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笔者就曾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们一起赏析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关雎》:

Crying Ospreys


Merrily the ospreys cry,                        Short and long the floating water plants,

On the islet in the stream.                       Left and right you may collect them.

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                    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

A fit wife for the gentleman.                   Hed like to wed her, the qin and se playing.

                    

Short and long the floating water plants,       Short and long the floating water plants,

Left and right you may pluck them.         Left and right you may collect them.

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           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

Awake he longs for her and in his dreams.       Hed like to marry her, bells and drums beating.


When the courtship has failed,

Awake he thinks of her and in his dreams.

Filled with sorrowful thoughts,

He tosses about unable to sleep.

赏析时先向学生们介绍雎鸠这种动物和荇菜这种植物。雎鸠就是鱼鹰,这种鸟儿一旦确立夫妻关系就会一生相守,不离不弃,最可贵的是,鱼鹰在发情期会找一个隐蔽的处所以避开同类、人及其他动物,颇有人伦之风,“王雎之鸟,雄雌情意至然而有别(《毛诗正义·周南·关雎》),这也是《关雎》被放在诗经之首的原因。荇菜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水草,古人用这种植物祭祀宗庙。祭祀用的荇菜不是人人都能采,只有“幽闲贞专之善女”(《毛诗正义·周南·关雎》),即“窈窕淑女”,“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毛诗正义·周南·关雎》)。所以“窈窕淑女”被翻译为“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是很准确的。

通过钟鼓和琴瑟推知,诗中的青年男子是一位贵族,这位贵族青年是如此思慕这样的一位好女子,以至于“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场单相思在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由爱的渴求导致爱的升华,这位男子想象了一个热闹的、和谐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他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使整首诗的意境超越了性的目标,让人感到快乐满意而又不失于侈靡,达到了“乐而不淫”的境界。〔4

讲完后,学生们表示对《关雎》所表达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出了这首诗作之美,尤其折服于二位大师的翻译:词句简单准确而又不失原义,确实是翻译佳作。这种质朴的翻译风格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4扩展阅读

笔者在讲授第八单元Section A Birth of Bright Ideas(P176-P178) Section B Ways of Increasing Creativity(P193-P195)时遇到了困难。由于受篇幅所限,Section A 只简单介绍了一下潜意识,剩下的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潜意识的作用,Section B只泛泛介绍了几个提高创造力的方法,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茫然,学生听得糊涂。教师一般的做法是把单词、课文及其中的语法现象讲解一下就行了,这样做似乎有些违背了编者选编该单元的初衷,显然该单元需要提供课外内容作为背景知识。所以笔者在讲授课文前先建议学生们了解一下“宇宙全息论”;在课堂上介绍人是如何利用感觉器官和意识去认识这个世界以获得并利用信息时,建议学生们阅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尤其建议学生们阅读中国大乘唯识宗中最简单的读本《唯识简介》、《大乘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等,虽然这些读物目前对学生们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却具有开拓视野、深化思想的作用,其长远利益不容小视。

笔者在课堂中经常勉励学生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很多学生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书当然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然而解决吃饭问题并不是读书的唯一目的。高尔基曾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读书就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开发智慧,在开发智慧的过程中使人生止于至善。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有著名的四句话,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很多读书人看作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他们同样也应该有这样的抱负。读书- 实践- 实践- 读书应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3.结语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前,只要学生们到了教室就会在没有禀明教师的情况下打开语音室的电脑,看他们喜欢的电影。在讲第四单元Section A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s( P78-P80)时,教师穿插讲解了春秋时吴国贤臣季札“明不欺暗”把自己的宝剑赠送在死去的徐国国君坟前的故事后,学生偷偷开电脑看电影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这足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及魅力之所在。人心均有向善求真之愿望,教师应当充当这样的领路人。

在外来文化一波又一波的侵袭以及当代经济浪潮中,很多人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滚滚洪水中。文化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一个人只有知识没有文化,会成为只有人形没有灵魂的冷漠动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即便非常富裕,但若没了文化就会变成没有核心凝聚力散沙一片。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即是其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典型特征。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否则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甚至是对世界文化的不负责任。

语言的学习最终就是文化的学习,文化的学习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彼此融合,相互提高的过程。对目的语言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母语基础之上的,虽说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个性,但其中必然也存在着共性。对母语文化的掌握可促进对目的语文化中共性部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解其个性的目的,进而可以深入理解并自觉适应英语文化,进行有效的交际,提高使用能力。综前所述,无论是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的目的,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都显得急迫和必要。



参考文献:

1﹞钱穆. 1979.《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及中国文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3

2﹞张静. 2005.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教学经纬.(05).57-58.

3﹞廖高高. 2013.试论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传播.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9(3).83-84.

4﹞周啸天. 2012.《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北京.3-6.


作者简介:韩彦君,女性,1970年出生,汉族,籍贯河北省沧州市,就职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