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挖掘儿童画中的美
【作者】 滕亚运 钱莉娜
【机构】
【摘要】儿童画属于美术的范畴,是孩子们尝试用画笔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瞬间直觉感受的语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改革,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怎样挖掘儿童画中美的所在也就成为了很多教育专家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儿童画创作的三个方面分析了从怎样的角度挖掘儿童画中的美。【关键词】直觉感受,纯真,创造性
【正文】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对儿童绘画作品表达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作用也随之重视起来并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如何挖掘孩子们画中的美也必然成为探讨的内容。
在本人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儿童美术培训”的实践中,对15位4—12岁的儿童进行了美术培训,男孩6人,女孩9人,培训为期两个月。笔者对这些孩子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怎样挖掘儿童画中的美这一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儿童画中的美体现在他们对事物的直觉
在《达芬奇的灵感》一书中提到:艺术家的敏锐是来自于他那双天真的眼睛。那双无邪的眼保持了孩童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开放而又新鲜的态度,没有成见,更不会“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的判断所限制。所以,当我们面对儿童画时,应该尝试着以这样的眼光去对待他们的作品。
当孩子们在绘画时,一开始会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会直接性的,快速的,跳跃式的在大脑里产生相对应的信息和各种疑惑以及设想。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孩子们依靠直觉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直觉的产生,使得他们的脑海里开始生成图像,出现好奇,产生联想,创造性的表现视觉意象。然后,用画笔在画纸上画出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直观知觉,最后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美术作品。然而,由于孩子们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表现有所欠缺,在他们的画面中往往只会出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简单的点线面,不规则的圆圈,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等等图案。通常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对此感到不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画的与实物很不像,画的很不合理,根本不懂孩子在画什么。
对这一错误的评价儿童画的心态,笔者结合了在儿童美术培训项目的实施经验和儿童画简单美的画面形式做出了总结:儿童认识事物少,理解能力弱,不可能准确的描绘对象,他们常常是依靠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体把对象的形象大概表现出来,所以作品往往是简单概括,含蓄粗糙的,介于似与非似之间。有些甚至与原始的岩画相似,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因此,建议家长们应该转换心态。在孩子们绘画创作时,他们在画中呈现的景象往往跟某些艺术大师的表现相接近,比如马蒂斯的作品就是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加上热烈的色彩来打动和感染人的。他画出的是自己内心深处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是借助不一样的图形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而这样的感受也是孩子们对事物所产生直觉的体现。这样的直觉往往是最真实的,最纯净的,最美的。只有通过这样的表现,在孩子们的画面中,才能找到每一个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才能找到儿童画中美的所在。而我们家长应该做的是,引领孩子怎样进行正确的思考和想象,而并非一味的干预孩子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作品,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并促进亲子沟通。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们画面中的精彩和美感,鼓励每一位孩子用最初的直觉来进行自由创作。
二、儿童画中的美就是他们的纯真
孩童在看事物的时候方法非常直接,不需要命名,也不需要具体意义,对知识和分类完全无知,他们有的只是纯真的想法,直观的感受里。他们不会去说:那有一朵花,或者那有一只小熊。因为吸引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是兴趣与好奇,而不是一些具体的知识与概念。因此,孩子们画中的内容展现的往往是他们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纯真的表达。
在《达芬奇的灵感》中,有一段哈滋拉特的话语:“孩童并不知道火怎么燃烧,他们只觉得火很美……他们生命里的每一刻都活在美的感受。孩子的意识就像在天堂里,他们与过得悲惨,充满背叛,扭曲的成人生存在相同的世界中,但仍然可以保持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其他方面,他们只认识美好的一面。因为,孩童的世界就像伊甸园”。哈滋拉特的这段话,体现了孩子的纯真美。孩子们的这种美时常体现在他们的画面中。以孩子们的绘画方式来说,对事物的拟人化往往是孩子们绘画时纯真的表现手法。
在2012年暑期,本项目基金资助的儿童美术培训研究中,本人在就 “漂亮的铅笔”为主题的课堂中,发现被试的十五个儿童里有十一个孩子都把自己画面中的铅笔拟人化了,有又高又瘦的铅笔,有又矮又胖的铅笔,有穿裙子带蝴蝶结的,也有穿西装打领结的。当时,孩子们的画作就带给了笔者一种直观的欢乐和喜悦感,更有一种美感。其后,笔者在进一步研究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打动观众的并不是他们画面中的形式和技法,而是他们那种纯真的想法。一般我们都可以认识到像铅笔这一类的事物,并没有所谓的生命存在。但是,在孩子们的绘画中,他们就刻意的把铅笔画上鼻子眼睛,小手小脚,画上它们认为漂亮的衣装,以这样的拟人手法把一只没有生命的铅笔表现的那样的活灵活现,富有感情色彩,富有灵性和生命。这样的美只属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才能表现出来。本文作者认为这样的美更为真实,也更为纯真。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应该怀着一种纯真的心态去对待,去挖掘画面中纯粹的情感表达。
三、儿童画中的美潜藏于创造性中
儿童画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的过程。美国的四岁抽象派“大”画家——玛拉·奥尔姆斯蒂德,如今已是纽约最炙手可热的抽象派画家。截止到2012年,她已经卖出24幅自己的作品,如今想要买到她作品的人还得排队等候。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她的崇拜者都说她是个绘画天才,画出儿童心中乃至是成人们心中最真实的东西。在笔者看来,四岁的玛拉是把自己内心的语言转化到画面上,在画面上呈现着她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色块,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和想像,最终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这样的转化恰恰靠的是孩子们创造性的自我表现,通过积极的自我内心表达和求新立异的表现相结合,去完成一幅幅作品。
在生活中,儿童有着许许多多与大人们不一样的想法,他们看见成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能用成人不熟悉的方式去表现,较少受常规的影响。他们的身心蕴藏着丰富的想法,所以总会出现一些我们看来不合比例的形状和图形,主观想象的色彩等表现方式。这些都体现了孩子大胆和神奇想法。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想法的积累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习,玩耍。而这些积累也在一定的阶段转化成了他们的创新点,使孩子们慢慢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在正确的引领下,这些创造性的思维在孩子们的笔下也就变成了不同的图示与符号呈现在他们的画面中,使得他们的画面也就更为真实和美丽。由此,当我们欣赏儿童画时,画面里的创造性常常会给与观者美的感受。
美术评论家蔡若虹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主要依靠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内心世界可说是饱满的、丰富的。这种内心造就了他们强烈的创造性,他们在这种感受的推进下借自己不成熟的绘画技巧,在画纸上倾吐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就是儿童天真无邪的创造。这种创造结果往往在画面中可以体现,也就是画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奇怪的形状,奇怪的线条以及乱糟糟的东西。但在孩子们看来,这些绘画符号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如一些杂乱的锯齿线可能代表的是山峰,长长的直线代表的是火车,大小不一的圆圈代表的是石头。孩子们都会给你解释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的具体意义。通过他们的解释和观众对画面的欣赏,观者很容易的就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发现他们的画面是多么具有创造力,这样的创造力往往在儿童画中展现的就是一种美。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之一。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新一代学生为目标,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美国艺术家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在《创造性和心智的培养》一书中提出的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那么,我们的家长和儿童美术教育者对于儿童的绘画作品并不应看成几张画,更重要的是在画面中能看到其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里,都强调了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创造性的激发和个性的自我表达之重要性,这也是挖掘儿童绘画作品中美的关键所在。
儿童画中的美并不复杂,但也并非那么简单。每一幅画就像每一个孩子一样,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富有创造性。本文作者把培训儿童绘画的工作经验与儿童画的创作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以下观点:①儿童画中的美来源于在他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直觉。②儿童画中的美就是他们的画面上纯真的表达。③儿童画中的美潜藏在他们乐于对陌生事物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中。
笔者建议家长和儿童绘画教育者应该转换心态和视角,耐心挖掘儿童绘画作品中的美和思想以及画中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画中的美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们直觉性的表现,纯真的表达,创造性的抒发,对内心的宣泄,对生活的诠释。本研究不足的地方在于被试对象数量不够,规模不大,研究历时较短。希望在今后研究中更多的来进一步研究儿童绘画作品的相关问题以及提出更多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美)诺贝塔·威而《达芬奇的灵感》【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2](美)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创造性和心智的培养》【M】王德育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
[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N]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N] 2011
[5]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儿童画创作中的创造性教育》[J]幼儿学习网www.jy135.com 2014
[6]高航《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J] 文化时空2010
作者简介:滕亚运(1992年生),男,湖南麻阳人,就读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和装饰艺术设计,项目资金来源: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金 ,“大亚儿童英语嵌入式美术培训俱乐部”,项目编号: 20121050007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对儿童绘画作品表达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作用也随之重视起来并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如何挖掘孩子们画中的美也必然成为探讨的内容。
在本人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儿童美术培训”的实践中,对15位4—12岁的儿童进行了美术培训,男孩6人,女孩9人,培训为期两个月。笔者对这些孩子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怎样挖掘儿童画中的美这一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儿童画中的美体现在他们对事物的直觉
在《达芬奇的灵感》一书中提到:艺术家的敏锐是来自于他那双天真的眼睛。那双无邪的眼保持了孩童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开放而又新鲜的态度,没有成见,更不会“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的判断所限制。所以,当我们面对儿童画时,应该尝试着以这样的眼光去对待他们的作品。
当孩子们在绘画时,一开始会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会直接性的,快速的,跳跃式的在大脑里产生相对应的信息和各种疑惑以及设想。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孩子们依靠直觉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直觉的产生,使得他们的脑海里开始生成图像,出现好奇,产生联想,创造性的表现视觉意象。然后,用画笔在画纸上画出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直观知觉,最后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美术作品。然而,由于孩子们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表现有所欠缺,在他们的画面中往往只会出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简单的点线面,不规则的圆圈,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等等图案。通常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对此感到不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画的与实物很不像,画的很不合理,根本不懂孩子在画什么。
对这一错误的评价儿童画的心态,笔者结合了在儿童美术培训项目的实施经验和儿童画简单美的画面形式做出了总结:儿童认识事物少,理解能力弱,不可能准确的描绘对象,他们常常是依靠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体把对象的形象大概表现出来,所以作品往往是简单概括,含蓄粗糙的,介于似与非似之间。有些甚至与原始的岩画相似,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因此,建议家长们应该转换心态。在孩子们绘画创作时,他们在画中呈现的景象往往跟某些艺术大师的表现相接近,比如马蒂斯的作品就是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加上热烈的色彩来打动和感染人的。他画出的是自己内心深处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是借助不一样的图形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而这样的感受也是孩子们对事物所产生直觉的体现。这样的直觉往往是最真实的,最纯净的,最美的。只有通过这样的表现,在孩子们的画面中,才能找到每一个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才能找到儿童画中美的所在。而我们家长应该做的是,引领孩子怎样进行正确的思考和想象,而并非一味的干预孩子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作品,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并促进亲子沟通。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们画面中的精彩和美感,鼓励每一位孩子用最初的直觉来进行自由创作。
二、儿童画中的美就是他们的纯真
孩童在看事物的时候方法非常直接,不需要命名,也不需要具体意义,对知识和分类完全无知,他们有的只是纯真的想法,直观的感受里。他们不会去说:那有一朵花,或者那有一只小熊。因为吸引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是兴趣与好奇,而不是一些具体的知识与概念。因此,孩子们画中的内容展现的往往是他们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纯真的表达。
在《达芬奇的灵感》中,有一段哈滋拉特的话语:“孩童并不知道火怎么燃烧,他们只觉得火很美……他们生命里的每一刻都活在美的感受。孩子的意识就像在天堂里,他们与过得悲惨,充满背叛,扭曲的成人生存在相同的世界中,但仍然可以保持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其他方面,他们只认识美好的一面。因为,孩童的世界就像伊甸园”。哈滋拉特的这段话,体现了孩子的纯真美。孩子们的这种美时常体现在他们的画面中。以孩子们的绘画方式来说,对事物的拟人化往往是孩子们绘画时纯真的表现手法。
在2012年暑期,本项目基金资助的儿童美术培训研究中,本人在就 “漂亮的铅笔”为主题的课堂中,发现被试的十五个儿童里有十一个孩子都把自己画面中的铅笔拟人化了,有又高又瘦的铅笔,有又矮又胖的铅笔,有穿裙子带蝴蝶结的,也有穿西装打领结的。当时,孩子们的画作就带给了笔者一种直观的欢乐和喜悦感,更有一种美感。其后,笔者在进一步研究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打动观众的并不是他们画面中的形式和技法,而是他们那种纯真的想法。一般我们都可以认识到像铅笔这一类的事物,并没有所谓的生命存在。但是,在孩子们的绘画中,他们就刻意的把铅笔画上鼻子眼睛,小手小脚,画上它们认为漂亮的衣装,以这样的拟人手法把一只没有生命的铅笔表现的那样的活灵活现,富有感情色彩,富有灵性和生命。这样的美只属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才能表现出来。本文作者认为这样的美更为真实,也更为纯真。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应该怀着一种纯真的心态去对待,去挖掘画面中纯粹的情感表达。
三、儿童画中的美潜藏于创造性中
儿童画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的过程。美国的四岁抽象派“大”画家——玛拉·奥尔姆斯蒂德,如今已是纽约最炙手可热的抽象派画家。截止到2012年,她已经卖出24幅自己的作品,如今想要买到她作品的人还得排队等候。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她的崇拜者都说她是个绘画天才,画出儿童心中乃至是成人们心中最真实的东西。在笔者看来,四岁的玛拉是把自己内心的语言转化到画面上,在画面上呈现着她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色块,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和想像,最终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这样的转化恰恰靠的是孩子们创造性的自我表现,通过积极的自我内心表达和求新立异的表现相结合,去完成一幅幅作品。
在生活中,儿童有着许许多多与大人们不一样的想法,他们看见成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能用成人不熟悉的方式去表现,较少受常规的影响。他们的身心蕴藏着丰富的想法,所以总会出现一些我们看来不合比例的形状和图形,主观想象的色彩等表现方式。这些都体现了孩子大胆和神奇想法。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想法的积累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习,玩耍。而这些积累也在一定的阶段转化成了他们的创新点,使孩子们慢慢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在正确的引领下,这些创造性的思维在孩子们的笔下也就变成了不同的图示与符号呈现在他们的画面中,使得他们的画面也就更为真实和美丽。由此,当我们欣赏儿童画时,画面里的创造性常常会给与观者美的感受。
美术评论家蔡若虹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主要依靠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内心世界可说是饱满的、丰富的。这种内心造就了他们强烈的创造性,他们在这种感受的推进下借自己不成熟的绘画技巧,在画纸上倾吐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就是儿童天真无邪的创造。这种创造结果往往在画面中可以体现,也就是画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奇怪的形状,奇怪的线条以及乱糟糟的东西。但在孩子们看来,这些绘画符号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如一些杂乱的锯齿线可能代表的是山峰,长长的直线代表的是火车,大小不一的圆圈代表的是石头。孩子们都会给你解释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的具体意义。通过他们的解释和观众对画面的欣赏,观者很容易的就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发现他们的画面是多么具有创造力,这样的创造力往往在儿童画中展现的就是一种美。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之一。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新一代学生为目标,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美国艺术家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在《创造性和心智的培养》一书中提出的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那么,我们的家长和儿童美术教育者对于儿童的绘画作品并不应看成几张画,更重要的是在画面中能看到其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里,都强调了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创造性的激发和个性的自我表达之重要性,这也是挖掘儿童绘画作品中美的关键所在。
儿童画中的美并不复杂,但也并非那么简单。每一幅画就像每一个孩子一样,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富有创造性。本文作者把培训儿童绘画的工作经验与儿童画的创作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以下观点:①儿童画中的美来源于在他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直觉。②儿童画中的美就是他们的画面上纯真的表达。③儿童画中的美潜藏在他们乐于对陌生事物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中。
笔者建议家长和儿童绘画教育者应该转换心态和视角,耐心挖掘儿童绘画作品中的美和思想以及画中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画中的美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们直觉性的表现,纯真的表达,创造性的抒发,对内心的宣泄,对生活的诠释。本研究不足的地方在于被试对象数量不够,规模不大,研究历时较短。希望在今后研究中更多的来进一步研究儿童绘画作品的相关问题以及提出更多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美)诺贝塔·威而《达芬奇的灵感》【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2](美)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创造性和心智的培养》【M】王德育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
[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N]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N] 2011
[5]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儿童画创作中的创造性教育》[J]幼儿学习网www.jy135.com 2014
[6]高航《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J] 文化时空2010
作者简介:滕亚运(1992年生),男,湖南麻阳人,就读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和装饰艺术设计,项目资金来源: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金 ,“大亚儿童英语嵌入式美术培训俱乐部”,项目编号: 2012105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