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方式

【作者】 刘小勇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作为“教师”这一专业中的特殊阶段,中学教师,在当前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面临着不得不积极发展自我的特殊要求。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包括自学、培训、在职硕士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等。
【关键词】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方式
【正文】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书本知识的说教、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标榜的教育方式。改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技术艺术、校本研究能力、心理素质等,这一切都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中学教师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与挑战。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杨启亮教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中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他把教师专业发展做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此推理“中学教师专业”也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是“中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种是“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把中学教师职业本身视为专业,因此也就可以把“中学教师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来解释,它指称的是“中学教师职业专业”。后者的意思相对宽泛,它不仅指中学教师职业专业,也包括中学教师所学所教的学科专业。作为中学教师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后者的理解,即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指所教所学的学科专业,还包括中学教师职业所需的教学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能力。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另一层面是对发展的理解。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个体,尤其是从事教育这一职业的个体,理解发展必须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从深度上理解,发展是一个知识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如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首先是文字层面的理解,然后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意识实施,最后是教学过程中的无意识实施,这是科学的理想的发展过程;从广度上理解,中学教师专业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知识的累加,还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各种素质素养的水平问题。

    实际上,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师标准,是一名中学教师能否胜任当前教育创新、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所提出来的各种需求。中学教师不再是一个停滞的重复性工作,中学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发展自己的专业,并把这种发展由“不得不”的外在压力变为“我要、我想”的内在需求。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方式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一般包括自学、教师培训、在职硕士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1.自学。自学是每个人取得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中学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把中学教学看做三年一届的重复性行为,认为只要教好第一届学生,教案就可以用一辈子,这种做法即不利于教学改革,也使自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中学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知识面、灵活合理的教学技术来驾驭教学过程,因此,自学便成了中学教师胜任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成长途径。

从工作所需来分,中学教师的自学包括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即学科知识、广博的知识面、教学技术艺术的成熟运用。为此,中学教师必须拓展自己的自学渠道,一方面,向书本学习,利用网络沟通学习,向同事、名师、专家学习,向交往中的每个个体学习,包括学生;另一方面,运用观摩、研讨、实验、体会、反思等多种手段促进知识内化,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自学要有计划性。“此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熟悉,学会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最实用的知识,因此,自学要有选择、有计划。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相近的内容丰富学科知识,选择名著名篇陶冶情操,选择时新新闻信息抓住时代气息,选择影视娱乐作品紧跟青春步伐。另外,要多思考,把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生活,养成“学、思、用”相结合的习惯,使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利用学习丰富生活。

2.培训。中学教师的培训非常频繁,但大多数是认知层面的,形式一般是专家讲,参训教师听,或者参训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质疑、解答,这种思辨式的培训方式实践效果往往不明显。培训机构如何才能提高实效性,从哪些方面进行培训,这是问题关键。

临沂市曾经组织过一次班主任素质教育培训,效果很好。培训第一天,第一节课,教授讲《班主任工作策略》,要求仔细听,不能交头接耳,更不能睡觉,要做好听课记录,记录要详细,下课后立即收取记录本,不合格的记零分;第二节课,教授讲《校园安全事故处理机制》,要求将投放在大屏幕上的“安全事故处理案例”一字不落地全抄写在新发的“作业本”上,下课就收,不合格者记零分;第三节课,背一篇两千多字的论文,下课时检查,背不过记零分;第四节课,替老师写感想,每人一页白纸,正反面全写满,被强制劳动。第一节课下来,“手腕累酸了”;第二节课下来,“两眼通红,双手麻木”;第三节课下来,“功夫白费”;第四节课下来,“筋疲力尽”。 一上午,参训教师“背痛腰麻,站立不稳”。“快乐培训”成了“受苦课”,老师们害怕起来:这样下去岂不“丢命”!下午,主持人说明了上午培训的主题是“学生生存状态模拟体验”。参训教师豁然开朗,累到半死时,方知学生苦。然后专家们再将素质教育理念讲解给参训教师,老师们体会到了学生的“苦”,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起来更认真,理解更深刻。这种从体验出发的培训方式效果就远远优于简单的讲解。

培训重实效,就要从参训教师的体验实践开始,通过“从做中学”、“行动学习”、“体验学习”、“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习”等策略,获得真实感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把培训内容转化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措施。

3.在职硕士教育。在职硕士教育一般是教育硕士,这是理论提升的最佳途径。教育硕士以接受本专业教育为主,学习者对本专业更高深知识的正规系统学习、毕业论文的撰写都是对自我专业水平的升华。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际上是教师专业的硕士学位教育,它在中小学实践领域对教师的学科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

教师接受在职硕士教育应把握好几个原则:有效性、选择性、非冲突性。

有效性是指对最佳学习方式的有效选择。是集中学习还是分散学习,是面对面交流还是电话、网络交流,是QQ沟通还是邮件沟通。交通工具的便利和通讯设施的完备为在职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领域和更灵活的学习渠道,多种方式的交错使用构成了最有效的学习途径。

选择性是指选择对自己工作有实用价值的科目、内容。将纯理论研究与调研实践相结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学习内容、培训科目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选择对工作内容有帮助、有启发性的知识,节约时间,重点攻关。

非冲突性是指教师接受在职教育尽量避免工作与学习的冲突,一旦遇到时间冲突、内容冲突、性质冲突,应以工作为主。学习为工作服务,把握好学习的服务原则。

4.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外在行为来建立内在文化内涵,形成和谐氛围。

当代,任何团体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文化内涵的建设,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上采用人性化措施,重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形成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互助和谐的氛围,用良好的文化内涵抵御、摈弃不良心理、行为的出现。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行为效率有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在教育上,校园文化建设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学校通过物质设施的建设让教师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通过精神文化建设,使校风正、教风良、学风优、人际关系和谐,在愉悦的情绪下受到耳然目汝的熏陶;通过制度建设,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的场所,良好的环境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了促进与保障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素质的体现,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是教师专业良性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参与和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

新教育理念与教育形式要求中学教师必须把发展作为职业生活的一部分。发展的途径有多种,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提升、完善自己,这样才能胜任中学教师这一特殊而神圣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