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问题
【作者】 周虹宏
【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一直是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争论,多数观点认为此问题源于城乡教育的不公平。然而,这的确是城乡教育不公平所致,但也必须认识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将通过这两个矛盾的观点分析此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此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关键词】农村学生;教育公平;社会发展
随着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也逐步意识到高校教育公平的工作。至2012年起,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旨在教育起点上提升农村学生入高校比例,促进教育公平。客观上这在教育的过程中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不能真正缩小城乡学生在教育上的差距,而且通过政府的强制力增加高校在农村的招生数量,可能涉及到高考竞争的公平性问题及降低高校的生源质量。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学生在高校比例降低的原因,才能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城乡学生教育的不公平
影响城乡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机会高低的原因则在于城乡教育的起点、过程与结果的不公平,城乡学生不是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进行竞争。表现有四个方面:
其一,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城乡存在的差距,城市的小学、中学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优越与农村学校。据2012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区各类高中有6401所,镇区高中有6390所,乡村高中只有718所[①],绝大部分农村学生需要到城镇高中就学。同时,也只有城镇高中具备更优的教学资源;其中,城镇为重大高中的分别区,重点高中的教学条件往往可以提升进入重点大学的机率,农村学生只有通过升学考试取得较好成绩才能进入重点高中。而乡村一级的小学、初中教育资源薄弱,农村学生在升学高中的过程,教育背景先天就处于弱竞争状态,很多农村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过程就选择了步入社会,客观地减少农村学生就读高中的数量。
其二,经过升学高中的选拔后,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中所占的比例本就很低,还要通过高考制度的选拔才能进入重点大学。实际上,中国的统一高考采取区域划线录取的方法来确定招生名额,此方式并不按照人口数量比例划分,而是带有区域歧视的色彩,更多是照顾当地考生及城市考生。各重点高校本就地域分布不均,非平等的名额分配加剧了农村考生的竞争压力。
其三,在经过升学高中与高考的两个过程的教育“选拔”之后,农村学生可以进入大学的比例则大幅降低。而且在进入大学或考取大学之前,他们还需要面临经济状况的困扰。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的学费不断攀升;此外,农村学生还需支付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类支出,这些构成的庞大开支对农村学生家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经济负担,导致一些农村学生放弃就读大学的机会。在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564.7元,乡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916.6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近3倍。而同期高等院校的人均学费为5500元/年,住宿费1200元/年,生活费6000元/年,还不包含学生的交通费、考试费用等额外支出[②],可见农村学生在大学费用支付能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也正是由于农村学生面临经济的瓶颈,其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对其教育的额外投入也不足,获得不到较好的学习资源,如教学材料、学习用具、教学补习等,农村学生个人素质的开发受到客观条件限制。
第四,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巨大缺失。城镇化拉动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致使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城市工作,经济收入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却为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提供了经济基础。城市工作可以是农民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好,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经济诱惑,降低了成年家长与农村学生对上学重要性的认知,认为不上大学不仅可以节省上学开支还可以趁早工作获取更多的收入。这是一种典型的读书无用论观念,其源于经济问题,是教育起点的不公,也由于人们对教育预期的问题,是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农村学生大学就是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竞争的压力,农村学生家庭的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网络相对于城市学生家庭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他们在后天的生存竞争中属于弱势,这一教育结果强化了农村学生的读书无用观念。
二、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必然性
农村学生在大学或重点大学的比例降低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自高校扩招后,农村学生的绝对数量在增长,而相对数量在减少[③],即在高校所占的比例降低。大学扩招无疑是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入学的机会,但农村学生在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入学人数被限制在相对的规模内。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相比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④]。而另一组人口数据显示,在1990年,中国年末城镇人口为301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6.4%;2012年,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了农村地区,农村学生的总体数量在不断下降,很多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就学,城镇学生比重上升,则进入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会相应的降低。
在中国,教育属于稀缺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将促使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国的城镇化还在继续,人口逐步趋向于城市聚集,教育资源可以集中使用,增强资源的使用效益,这也是教育对象自主流向选择的结果,来到城市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好教育资源。上述也提到,自身的经济困扰与城市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部分农村学生放弃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教育不公平带来的结果,但也是社会发展条件下,人们自主的行为选择,他们并不否认教育的作用,这只是社会教育观念冲突与发展的一个过程,他们获得经济基础自然会为下一代提供更好教育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当城镇化发展到稳定的阶段,此时教育资源的配置将处于较优状态,这一过程农村学生数量在不断的减少,便于对其投入足够的教育资源支持,因为农村处于教育落后状态,若存在庞大且分散的农村学生,则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投入和低成效。这也符合教育资源的自主选择流向性。师资力量偏向于追求城市优越环境,教育经费更倾向于教育能力更强的学校,教育机构更看重城市居民的教育消费能力,城市居民或企业更注重自身生活区域教育环境的投资,这种流向性是必然的,尽管对农村地区来说不公平,但政府与社会仍可以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三、结语
农村大学生在高校比例降低,既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致。政府与社会在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时,要意识到联系的普遍性,不仅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的差距,也要注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确保农村学生有足够的经济水平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也应认识到这一教育发展趋势,注重人口流动导致的教育人口结构问题,处理好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上学问题,重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不一定是关注教育资源投入的量,更要使资源在农村得到有效配置。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学刚:高等教育下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分析[J],才智,2013年22期。
[2]金成材:二元教育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页。
[3]杨丽: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比例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5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教育统计数据:普通高中学校和学生情况,2012年。以下未直接注明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http://www.stats.gov.cn/。
[②]范学刚:高等教育下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分析[J],才智,2013年22期。
[③]金成材:二元教育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页。
[④]杨丽: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比例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