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广泛汲取正能量 积极培育健全的人格品质 ——中学生应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当模范、作表率

【作者】 乔文瑞 陈子怡

【机构】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焦作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学阶段是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激发正能量的黄金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朦胧期。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良莠共存的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能够汲取正能量、编织人生梦,培育起积极向上、自信包容,勇创新、敢担当的健全人格品质是我们中学生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习总书记近期视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新一代中学生立志立德的基础、精神追求的向导,同时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杆、凝魂聚气的源泉。

孜孜以求正知识,在勤学善思中树理想、明方向。中学阶段应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兴趣、规划人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要胸怀中国梦。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一代代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报效国家。作为新一代中学生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远大理想,肩负起历史责任,做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热血青年。二要勇做追梦人。一个有志学生不仅要有中国梦,更要有展现自身价值的人生梦、事业梦。追求梦想、不甘平庸是每个成功者背后共同心声。梦想是动力,催人奋进;梦想是方向,决定走向,有梦想的人才不会彷徨,有梦想的人才更有希望。三要为梦想添翼。不经风霜苦,那能见彩虹;放眼星空,须脚踏实地。中学生第一要务是学习,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学习动力和个人潜力,提升兴趣、发掘爱好、展现个性,使自己爱学、乐学,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好奇心,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选择好自己的专业范围和主攻方向。另一方面,要有坚持的力量,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豪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广泛汲取正能量,在身体力行中立好德、做好人。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中蕴含的正能量和崇德修身哲理是我们取之不竭、受用不尽的瑰宝,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英雄模范、道德标兵,都是我们中学生立德做人的标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环境熏陶、教育引导,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使每个中学生自觉把核心价值观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奉行为信念理念。一是要有正义之感。遵规守矩、为人正直是我们的基本品德,维护正义、身体力行是我们的基本遵循,仗义执言、鄙视邪恶是我们的基本义务,处处、时时、事事以正义为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要有感恩之心。羊有跪乳之情,鸟有反哺之意,叶有归根之俗,人有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就会发现更多的真善美;常怀感恩之心,就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常怀感恩之心,就会滋生更多的爱心善心和责任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就要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报母校、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三是要有担当之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敢于担当是我们中学生应有的品质。担当不仅要有一力承担的勇气,更要有合作共事的胸襟;不仅要有埋头苦干的执著,更要有独辟蹊径的创新;不仅要有义无反顾的果敢,更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不仅要有夺取成功的信心,更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

积极涉猎新事物,在感知感悟中辨是非、明真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加速推进,许多“流行”文化在涉世不深的学生中得以快速传播,流行新品争相追捧,流行产品争相购买,流行话语争相模仿,“网迷”成堆,追星族成群,过“洋节”成为时髦,跟“潮流”成为趋势。种种现象如不加鉴别地跟风使舵,势必影响或左右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一是让头脑“富”起来。自身强则百病不侵。中学生要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不断扩展自我思想阵地,确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基调,做到明礼、诚信、尚廉、恶耻。同时,要确立自己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评判标准,要用扬弃的眼光看待“流行”文化,高屋建瓴、洞若观火,取之精华、学之有度,不能盲目跟风,一味模仿。二是让眼睛“亮”起来。流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它倡导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抛弃传统、唾弃节俭,导致互相攀比、金钱至上和“功利化”倾向。它追求刺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玩的就是心跳”,“我的地盘我做主”,致使个别学生精神颓废、平庸无聊,淡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三是让腰杆“挺”起来。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敢于对流行文化中不合时宜的东西说不,做到有思想、有见解、有肯定、有批判,接触但不排斥,适度但不过度,在感知感悟中使自己的思想立起来,肌体强起来。

着力培育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正行为、提品位。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是一种一再重复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处世态度,习惯具有可塑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惯性。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铸造好品格,品高气自雅,中学阶段良好习惯养成将受益终生。突出一个“勤”字。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为学之要贵在勤奋,勤能补拙,下得苦功夫,方能求得真学问。体悟一个“静”字。静以修身,非静无以成学,非静无以致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多自省、多自励,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展现一个“爱”字。大爱无疆,爱能滋生激情,爱能激发好奇,爱能传递友情,爱能感同身受,培养良好习惯须从爱心开始。崇尚一个“谦”字。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谦虚使人进步,谦虚谨慎方能戒骄戒躁。彰显一个“实”字。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知行合一当能滴水穿石。提倡一个“俭”字。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写好一个“人”字。志当存高远,格物方致知,自信人生路,成功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