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偏远山区学校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
【作者】 张红红
【机构】 甘肃定西 通渭县常河教育学区
【摘要】近年来,偏远山区学生厌学现象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厌学”成为农村学校教师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笔者结合所在乡镇教育现状和家庭教育实际对学生厌学的成因进行了系列调查、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偏远山区;厌学;成因;对策。
近年来,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偏远山区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厌学”成为农村学校教师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也成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厌学现象的主要表现
根据调查梳理,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一是被动学习,消极应付,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泯灭,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二是畏惧学习,意志薄弱,缺乏积极进取的勇气和坚韧顽强的毅力。三是厌恶学习,逆反抵抗,心思放不到学习上,抵触学校管理、教师教育和家长管教。四是丧失信心,在心理上放弃学习,得过且过,混日子下山。
二、偏远山区学生厌学成因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学生谈话、个案分析等形式,对学校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县状、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态度等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分析。形成偏远山区学生厌学的主要成因有:
(一)学校教育教学的不规范不科学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1. 课程标准执行不严格,体育艺术教育严重缺失。山区学校注重主干学科教学,音、体、美等课程或形同虚设、或开设课时不够、或被“语数外”课程挤占,学生每天要面对反反复复的语数外等课程学习和强化复习,锐气、灵性、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被日复一日地消磨,厌学心理和行为一天天积累、形成。
2.应试教育遏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受考试制度、评价方式、家长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牢笼,学校教育的重心仍在学科成绩提升上,学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缺失,以学科成绩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之外很少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发展为厌学。
3.学生管理上未能做到“宽严相济”。农村地区学生管理上或严厉有余宽慰不足、或溺爱过度严格不足,同时受农村学校基础条件限制,课余、课外活动项目少,形式单调,学生无法获得心理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学校不再是学生“快乐的摇篮”,学校生活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部分学生甚至不愿去学校。
4.教师思想意识、教学方法、教育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偏远山区教师,几乎一辈子窝在一个学校,见识和观念停滞不前,不能与时俱进,其思想意识和观念与学生的认知之间有一定落差,老思想教育新学生,效果自然不理想;“知识灌输、以讲为主、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为锐减,严重者便是不愿上课、厌恶学习。
(二)家庭教育参差不齐,或溺爱过度、或情感缺失、或放任自流、或过分要求,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在偏远农村,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隔代抚养现象占很大比例,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溺爱过度、严格不足;部分学生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关心,情感缺失、郁郁寡欢;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部分对孩子学习重视的,只关心成绩,成绩高了喜笑颜开,成绩低了横加指责,甚至棍棒严惩。总之,家庭教育质量较低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社会不良习气、负面思想、低俗媒体等,是影响学生厌学的客观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拜金主义盛行,一切向“钱”看的物质观让人们忽视了品行修为、道德伦理,孩子们也深受影响,重物质轻情操、重享受轻奋斗、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或工作的不理想,也使“读书无用论”、“上学致贫”等思想在广大农村开始漫延,人们对“读书改变命运”的认同每况愈下,也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非法图书、低俗音像制品、营业性娱乐场所、网吧等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很大,部分学生乐在其中无法自拔,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厌学。
(四)学生意志脆弱、信心缺失、性格孤僻等自身的因素,也是导致厌学不容忽视的原因。
现在的未成年学生,因物质条件的改善基本没有经受任何的苦难和磨练,意志脆弱,缺乏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情绪调解能力差,受不了气,稍有批评指责就难以接受,甚至逆反;自控能力差,在面对低俗文化和网络媒体等诱惑时,难以控制自己而跨越红线。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成绩不好又不能尽快进步时,就破罐子破摔,在心理上放弃学习。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同学交往,缺少交流沟通,生活缺乏乐趣,随之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三、解决偏远山区学生厌学现象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革新体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摇篮”。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上,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二是严格执行课程标准,高质量开展体育艺术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真正提升“教育”质量。三是转变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学习之外的成功体验、肯定和认同,真正体会自身价值。四是创新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能为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而潜心学习。五是强化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教学,推进教育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创建高效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
(二)家校沟通,齐抓共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宽严相济管理学生。
首先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让家长充分认识学习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知识、明事理、懂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让家长破除错误观念和偏颇认识,把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点从学科成绩的高低向综合素质的发展上转移,认同素质教育,支持素质教育。同时学校与家长要及时沟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发展、情感体验,形成宽严相济、科学引导的管理体系。
(三)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强大教育合力,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创建健康高雅的社会文化氛围,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最大限度摈弃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教育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情感和认知上的正向认同。坚决抵制低俗图书、音像制品的流通,强化对网吧、营业性娱乐场所等不适宜青少年进入场所的管理,最大限度截断学生与低俗文化接触渠道,让学生心灵纯净、健康成长。
(四)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磨砺坚强意志,树立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一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解,要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中调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农村生产活动和家务劳动,在劳动中磨砺自身坚强的意志和承挫能力。三是及时关注成绩较差学生,肯定其点滴进步,及时发现其他闪光点,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内驱力,唤醒自信。四是引导学生孝老爱亲、明礼诚信,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塑造完美人格。
学生厌学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任重道远。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或消除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土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创造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是遏制厌学现象蔓延的长效途径。
作者简介:张红红,男,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河教育学区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