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 赖芨宇,王颖林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摘要】: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越来越成为高校、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阐述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正文】

LAI Ji-yu,WANG Ying-lin

摘要: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越来越成为高校、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阐述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赖芨宇(1962-),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

王颖林(1987-),女,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FJJKCG13-155),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The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ing expansion of China's postgraduat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widely concerned by universities, society and govern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it’s necessary to build a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t.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guarantee; Mechanism

1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科技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支柱,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等新的高教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一个大扩招时期。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164.58万人,而2012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65.6万人,录取人数为51.7万,同比增长4.4%[1],创历史新高。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硕士生招生规模已是1978年的近50倍。与此同时,规模的扩展和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构建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于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体系尚处在健全和完善之中,因此,其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缺陷。简而言之,即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内部保障作用不强,内外沟通互动不够。

1、研究生准入机制亟待完善。首先,研究生录取方式较为单一,侧重应试。目前我国各高校招生都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考试成绩进行优胜劣汰,分数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因素,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考察,难以满足不同学科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此外,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存在生源不足问题,势必降低准入门槛,使研究生生源呈现多样化的现状,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和随意性,并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培养计划来设置,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沿用的教材也缺乏前瞻性和导向性,尤其是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2]。目前,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不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部分导师因为工作繁忙,只为学生指定某些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学并上交课程论文的方式,应付课程教学。

3、导师队伍建设滞后,指导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导师在数量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3]。首先,随着硕士生数量的增多,导致硕士生导师供不应求,且导师队伍的管理缺乏竞争、流动、监督机制,一些院校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降低了导师评选的标准,使导师质量下降。其次,虽然高校增大了导师的遴选,但仍然出现某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过多的现象,加之有些导师还身兼数职,导致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而采取放养方式。

4、保障主体单一。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社会中介组织虽然逐渐增多,但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仍然很小,因此,政府教育机构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的主导者。由于政府评估具有明显的唯一权威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衡,容易影响评估的公正性。高校在评估过程中缺乏自我评估的主观意识,只是被动的配合检查,对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的改进也很难起到真正的督促作用。

5、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现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估标准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实施,这种评估方法既未考虑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没有兼顾到高校自身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求[4]。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标准,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考核、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术报告以及论文送审答辩都流于形式,形成淘汰率低的现象,容易让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其科研、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对策分析

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应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即严格从招生、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以及就业指导等各过程中涉及质量的活动进行全面的研究、系统的分析及综合的管理,对每个关键节点进行层层把关、严格控制,不断地预测、分析、比较、概括各种研究生教育活动信息,以保障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同时,还需要引入多元主体,建立健全以政府、高校和社会为主体的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学术团体和新闻媒介参与,结合高校对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展开的全面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

3.1 优化生源选拔机制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必须严格招生机制,把好研究生入学考试关,以保证生源质量。首先,高校要充分结合自身实力和师资力量,研究并制定有利于研究生个人培养及地方院校自身长期发展的招生计划。该招生计划必须体现适度性原则,不能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扩大招生人数[5]。其次,在考生的统考分数达到国家分数线的前提下,加大专业综合复试和面试的比重。在复试时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文字表达能力等,最后由导师及院系进行综合挑选,决定是否予以录取。另外,许多专业都有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如会计、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这些证书的取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可将这些内容作为招生考察的项目之一。

3.2 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使得师资及科研条件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高校在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过多依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需要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各国研究生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是高校构建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重要手段[6]。高校应将“产学研”模式纳入发展战略规划中,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的组织机构,构建比较完备的“产学研”合作管理体系;加强与当地企事业用人单位及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优势互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把“双导师制”列入培养计划,同时通过共同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开展重大重点合作科研项目,加速实现地方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为了满足不同形式的研究生培养需求,可建立“生源1+1”、“课程1+1”、“导师1+1”和“学时1+1”的培养模式。“生源1+1”即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套学习方式。全日制研究生应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非全日制以在职工作人员为主体。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寻求特色、提高发展”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立起专业实践和理论课程并重的“订单式”课程体系,包括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的教学模式即为“课程1+1”,“学时1+1”。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可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年则应组织研究生参与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参加校外导师的实践项目,并可担任助教一职参与本科生教学实践,将所学知识进行“输出”,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第三年则应以科研为主,并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这种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为“导师1+1”。

3.3 建立动态的导师队伍管理机制

    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导师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治学态度、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研究领域和课题、道德素质等,都会深刻影响学生学术研究和世界观[6]。因此,要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首先就要提高导师的整体水平。首先,对导师的上岗条件提出相应的规定,把招生需求与导师的综合能力,包括能提供的培养条件、指导能力、现有学术成果、科研方向前景等相挂钩;其次,逐步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学校在期末都对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和业绩进行全面的考核,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而考核成绩不达标的则扣发一定的岗位津贴,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最后,学校还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导师的发展,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导师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科研或共同指导研究生。

3.4 发展多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

    (一)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外部保障的重要主体,在多元主体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质量的问题上, 政府应当加大宏观调控与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合理和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估、监督机制上来。具体体现在: 第一,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并根据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的现实需求,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基本的质量标准,这个标准适用于全国的高效,对研究生教育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第二,政府通过政令、政策、条例、规则、通告、建议等行政措施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调控;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而是采用财政或经济手段进行管理,通过利益驱动,即资助、拨款、投资、奖励等,间接地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行为,实现对其有目的的影响。

    (二)强化社会中介影响力

社会中介作为政府与高校联系的纽带,主要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具体工作。中介机构并不直接参与研究生培养,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学术上的权威性,它能更客观、独立地实施评估活动,缓解政府、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冲突与矛盾, 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改善。第一,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和各种学会等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新闻媒体以及网络这三大社会监督主体开展社会质量监督;第二,通过研究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工作评价、能力的评估和反馈,检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最终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位制度和教育体系;第三,通过学术规范、学术评估、学术互动等检查、规范、约束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术行为, 实现学术界的质量审视。

    (三)加强高校的内部自评

高校的内部自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高校应该认识到内部自评的重要性,把它作为自我监督和质量改进、维护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的一个重要工具,建立起高校研究生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从而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各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建立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定期进行学科的自我评估。每个学院要根据不同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不同文化,制定自身的质量标准评估体系,这些质量标准体系应当与学校和政府制定的质量标准体系相结合;其次,要加强管理层的质量保障意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校内各级学位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高校内部形成一种参与式的评价氛围,使广大研究生、到时、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内部自评中,共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4 结语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需要国家,高校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国家、高校、社会多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明确质量保障机制的角色关系与责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立体化管理反馈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逐步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统计网.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8-30).[2013-11-15]. http://www.stats.edu.cn

[2] 徐瑞.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3] 叶勇,姜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2011(4):190.

[4] 彭玲.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架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1.

[5]熊玲,李忠. 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和借鉴[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1:74-78.

[6]何开伦,周宏.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J]. 价值工程,2012,27: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