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提高探究活动中的有效性

【作者】 张光元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桃子冲民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教师都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老师习惯于喂,学生习惯于吃”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我吸收的过程,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比较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最大公因数》一课中我,运用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探究学习形式,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得整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探究活动的效果。

探究一,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创设了数学问题情景:“最近老师家刚买了新房子,在装修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出示情境图),你能帮老师解决吗?” 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现实情景的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当老师告知学生把家里的地面缩小到一张纸上时,又一次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接着通过合作探究要求的出现,提出小组合作要解决的问题,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从而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习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小组合作的效果。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三个环节,各小组的同学们很快就找出了边长分别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很好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又引导学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说,他们是16和12的什么数呢?”通过这一引导,使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1、2、4与16和12的关系,而且还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总结出公因数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此环节与老师的设计意图吻合,达到了老师预期的效果,学生全员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探究二,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本环节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学生交流反馈后, “想想看,怎么才能又快又准的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又有那些好方法呢?”这一问题的提出,让所有的同学又陷入了思考之中。最初学生本只是模仿老师的写法,罗列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再找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老师的这一问,让学生有极大地兴趣去探索,在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后,学生又学到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列举法、筛选法、分解质因数法等。紧接着老师又问:“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可由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实现老师的设计意图,收到良好的效果。

探究三,几个数的公因数和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完方法并优化出最简方法后,教师马上出示相关练习,直接提出问题:几个数的公因数和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此陷入思考,主动参与观察这几个数的公因数与因最大公因数,很快发现几个数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与老师的设计意图吻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探究四,求几组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这一环节老师先出示几组特殊的数,如4和8,5和25,让学生根据之前总结的知识先独立解决,通过观察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会发现这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正好是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又如4和13,1和7,8和9通过学生观察后发现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所以最大公因数就是1.这部分主要以独立学习的探究形式为主,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从而吸收为自己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认为有以下几个突破:

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学生能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探究形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3、学生能通过合作交流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探究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不足,不能更大程度的开放学生的思路,如铺砖的过程如果能再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学生可能还会有新的铺法,这样就能更好的开放学生的思路;由于在课堂上更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所以使练习运用的时间相对减少,难以完成课时目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所以学生相对应用练习的就少了。再之学校班额较大,在独立探究中有困难的学生还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很多,但学生动的多了,是否就说明学生是在主动地进行探究呢?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认为要想更好的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⑴、创设问题情境, 明确探究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⑵、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获得数学思维的方法。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⑶、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⑷、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⑸、进行评价,培养反思能力。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教学永远是“教无定法”,还在实践当中还有很多方面不成熟,希望通过时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