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童心在寓言中飞扬——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模式
【作者】 蔡 学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黄桷庄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为研究对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社会的发展,结合寓言本身的特点,探索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引——探——悟”三环节多元解读寓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寓言故事 教学模式
“寓言”就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具体事件指出一个道理和教训。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让寓言所揭示的寓意对自己的生活起到实实在在的指导和警示的作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寓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为研究对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寓言本身的特点,通过“引——探——悟”三环节多元解读寓言,建立小学寓言的有效教学模式。
引——创设情境 明晓故事
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讲故事引入
孩子天会爱听故事,教师绘声绘色的配乐讲述,可以让孩子们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进入到文本中。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教师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一只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讲到这里,教师马上说,乌鸦又没理狐狸,狐狸还会怎么说呢?孩子们想不想知道,从而引入课文。
二、多媒体引入
多媒体运用也是带领学生融人情境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儿童更加喜欢直观、具体的事物,而多媒体就是将抽象的寓言具体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守株待兔》时,多媒体出示动画,(出示树桩,树桩可以画得夸张些,形成一种发生寓言故事的氛围。)一会儿来了一只兔,“碰”撞死在了树桩上,这时来了一个农夫。然后交代一句:“故事的主角就是农夫和兔子。”它们之间会发生些什么事呢?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好奇心。
三、简笔画引入
对于教育发展还没有完全达到均衡、多媒体还不到位的学校,我们可以采用简笔画引入。
例如,教学《刻舟求剑》一课,老师在上课时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船,船上有两个人,一个是船夫,另一个人正在船弦上刻记号。然后在船的下面画一把宝剑。刻记号的人找到宝剑了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时,我们应顺势而导,让孩子自由的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对文本认识只是表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带着子孩子们深入解读文本。
探——戏读文本 多元解读
寓言故事中往往存在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只有当学生对这些艺术形象有了真切的感受时,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寓言的生动、有趣,领悟到寓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指导学生探究寓言时,我采用的方法是“戏读文本”。
如教学《亡羊补牢》中街坊与养羊人的对话时,也是要求学生表演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感受养羊人这一形象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指导读。我先这样问学生:“当羊圈破了个窟窿时,谁来劝告养羊人了?”“是街坊?”学生回答。“那么,如果你是一位青年人,你会怎么劝?”“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学生的朗读很响亮。)“你读得很好!如果你们是养羊人的街坊,你们看见他的大肥羊被狼叼走了,你们着急吗?”急!”谁再来读?”(学生的朗读既响亮又着急。)“如果是一个老人家走过来,他会怎么劝养羊人呢?”(学生的朗读不急不躁,读出了一个老人家的语重心长。)“那么多的街坊劝养羊人,他怎么说的?”生读:“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你读得很好!如果能把语速再放慢点,加上无所谓的感觉就更好了。”生再读,听得出,学生已经通过朗读,把养羊人的无所谓、无动于衷、不着急表现了出来。
又如高段的《滥竽充数》,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重点都放在南郭先生身上,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你觉得南郭先生错在哪里?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会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完全襟固了学生的思维。
然而在我的教学中,当我抛出《滥竽充数》寓言中的人物给你什么启示时?学生却给我无限的惊喜。
生1:南郭先生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生2: 南郭先生不学无术,迟到是会吃苦的。
如果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个人的主观意志限制学生的思维,那势必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教师就成了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在教学寓言时,应多提出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多元的解读文本。
悟——巧用方法 明理解意
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生动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正是由于寓言本身具有教训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
一、析现实 明寓意
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那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联系起十分的重要。例如教学《掩耳盗铃》时,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这是自欺欺人、弄巧成拙,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二、抓词句 明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寓意。例如我在教学《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时,通过让学生抓住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以及“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等句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寓意: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讲清楚警语对发掘寓言的寓意有直接帮助,讲清描绘形象的关键语句,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以便学生得到深刻的教育。
三、探因果 明寓意
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每一个原因又必然会引出一定的结果。同样,寓言故事中所反映的现象和所揭示的道理,也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例如寓言故事《叶公好龙》中叶公被龙吓得拔腿就跑,是因为他不是真的喜欢龙。《揠苗助长》中的农夫是因为违反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所以弄巧成拙。《刻舟求剑》中的求剑者未能找到剑的原因,是因为他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迅速分清寓言中的前因后果,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寓意,并且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寓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寓言对我们的教育意义依然十分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的变化,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去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有效的寓言教学模式指导下,让一颗颗童心尽情地在寓言中飞扬,那我们一定会迎来寓言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科研论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有效性指导2008年11期
2、孙克春.用寓言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寓言故事 教学模式
“寓言”就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具体事件指出一个道理和教训。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让寓言所揭示的寓意对自己的生活起到实实在在的指导和警示的作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寓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为研究对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寓言本身的特点,通过“引——探——悟”三环节多元解读寓言,建立小学寓言的有效教学模式。
引——创设情境 明晓故事
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讲故事引入
孩子天会爱听故事,教师绘声绘色的配乐讲述,可以让孩子们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进入到文本中。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教师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一只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讲到这里,教师马上说,乌鸦又没理狐狸,狐狸还会怎么说呢?孩子们想不想知道,从而引入课文。
二、多媒体引入
多媒体运用也是带领学生融人情境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儿童更加喜欢直观、具体的事物,而多媒体就是将抽象的寓言具体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守株待兔》时,多媒体出示动画,(出示树桩,树桩可以画得夸张些,形成一种发生寓言故事的氛围。)一会儿来了一只兔,“碰”撞死在了树桩上,这时来了一个农夫。然后交代一句:“故事的主角就是农夫和兔子。”它们之间会发生些什么事呢?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好奇心。
三、简笔画引入
对于教育发展还没有完全达到均衡、多媒体还不到位的学校,我们可以采用简笔画引入。
例如,教学《刻舟求剑》一课,老师在上课时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船,船上有两个人,一个是船夫,另一个人正在船弦上刻记号。然后在船的下面画一把宝剑。刻记号的人找到宝剑了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时,我们应顺势而导,让孩子自由的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对文本认识只是表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带着子孩子们深入解读文本。
探——戏读文本 多元解读
寓言故事中往往存在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只有当学生对这些艺术形象有了真切的感受时,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寓言的生动、有趣,领悟到寓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指导学生探究寓言时,我采用的方法是“戏读文本”。
如教学《亡羊补牢》中街坊与养羊人的对话时,也是要求学生表演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感受养羊人这一形象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指导读。我先这样问学生:“当羊圈破了个窟窿时,谁来劝告养羊人了?”“是街坊?”学生回答。“那么,如果你是一位青年人,你会怎么劝?”“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学生的朗读很响亮。)“你读得很好!如果你们是养羊人的街坊,你们看见他的大肥羊被狼叼走了,你们着急吗?”急!”谁再来读?”(学生的朗读既响亮又着急。)“如果是一个老人家走过来,他会怎么劝养羊人呢?”(学生的朗读不急不躁,读出了一个老人家的语重心长。)“那么多的街坊劝养羊人,他怎么说的?”生读:“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你读得很好!如果能把语速再放慢点,加上无所谓的感觉就更好了。”生再读,听得出,学生已经通过朗读,把养羊人的无所谓、无动于衷、不着急表现了出来。
又如高段的《滥竽充数》,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重点都放在南郭先生身上,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你觉得南郭先生错在哪里?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会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完全襟固了学生的思维。
然而在我的教学中,当我抛出《滥竽充数》寓言中的人物给你什么启示时?学生却给我无限的惊喜。
生1:南郭先生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生2: 南郭先生不学无术,迟到是会吃苦的。
如果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个人的主观意志限制学生的思维,那势必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教师就成了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在教学寓言时,应多提出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多元的解读文本。
悟——巧用方法 明理解意
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生动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正是由于寓言本身具有教训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
一、析现实 明寓意
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那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联系起十分的重要。例如教学《掩耳盗铃》时,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这是自欺欺人、弄巧成拙,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二、抓词句 明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寓意。例如我在教学《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时,通过让学生抓住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以及“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等句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寓意: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讲清楚警语对发掘寓言的寓意有直接帮助,讲清描绘形象的关键语句,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以便学生得到深刻的教育。
三、探因果 明寓意
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每一个原因又必然会引出一定的结果。同样,寓言故事中所反映的现象和所揭示的道理,也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例如寓言故事《叶公好龙》中叶公被龙吓得拔腿就跑,是因为他不是真的喜欢龙。《揠苗助长》中的农夫是因为违反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所以弄巧成拙。《刻舟求剑》中的求剑者未能找到剑的原因,是因为他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迅速分清寓言中的前因后果,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寓意,并且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寓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寓言对我们的教育意义依然十分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的变化,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去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有效的寓言教学模式指导下,让一颗颗童心尽情地在寓言中飞扬,那我们一定会迎来寓言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科研论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有效性指导2008年11期
2、孙克春.用寓言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