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共同的孩子
【作者】 孟信炎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和深化,留守儿童数量会急剧增加,所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通过对父母双方外出且人户分离半年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进行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代养人;教育投资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亲情,已经引起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代养人身心压力增大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和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社会根源
1.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13亿人口,8 亿多在农村,其中农村劳动力4.98 亿,而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只有19 亿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推广,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越积越多。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只需要1.5亿劳动力即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农村4.98亿劳动力中,有将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农村每年还将新增加2,300万适龄劳动力。
2.农村经济的衰落以及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民生活忧患意识日益加深。
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2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显然,这个乐观的统计结果让人难以信服,因为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远远不止于此。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不平衡性非常严重,在某些地方这个差距可能是5∶1,甚至达到6∶1。如果农民仅仅靠留守着两亩薄田,除去各种投入、平时生活的必要开支以及公粮等费用,一年到头几乎难有节余,碰上灾害年收成不好,其境况之惨更是难以想象,子女上学读书尤其困难。窘困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更好的出路,外出打工、赚钱养家、改善处境成为当下中国农民打工群相当现实而又很无奈的生活理想。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成长从一开始便是在父母无尽的亲情爱抚中完成的。打工潮的兴起,残酷地人为地把这种最崇高的天伦之爱隔开了。缺少了父母之爱,留守儿童们更易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国内有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与自卑。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于无心学习。
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
2.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某初中一年级学生高某,升初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入学后不久父母外出打工,高某期中考试成绩大幅下滑而且变得少言寡语,上课心不在焉。老师同学问及原因,他皆缄口不语,后来发现该生多次无故缺课离校出走,经跟踪暗访,发现该生多次一人于上课期间到校外荒野独自游荡,显得无奈而失落。经班主任老师耐心开导,他方吐露真情:
想念父母,无心学习,想让他们回来。可见,父母的关心和爱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现象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是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针对目前已经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它,并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笔者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家庭、学校和社会。
1.家庭方面的责任。
﹙1﹚代养人应及时转变育儿观念。由于年龄的差异和时代的不同,传统的育儿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作为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也应该相应懂得一点科学育儿知识,及时转变观念。
﹙2﹚整个社会要唤起父母强烈的责任心。为人父母有生之权,更有养之义。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孟母三迁”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2.学校方面的对策。
﹙1﹚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主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代养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根本缺乏辅导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加班加点给予留守儿童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互帮互学作业辅导小组,让同村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
﹙2﹚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抚和关心,他们更易于产生心理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应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重点辅导,要切实采取补救、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成长的危机,增强适应能力,回归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作为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有必要时常走访留守儿童的代养人或者监管人,及时了解儿童的成长表现并作心理档案记录。
关键词:留守儿童;代养人;教育投资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亲情,已经引起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代养人身心压力增大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和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社会根源
1.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13亿人口,8 亿多在农村,其中农村劳动力4.98 亿,而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只有19 亿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推广,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越积越多。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只需要1.5亿劳动力即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农村4.98亿劳动力中,有将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农村每年还将新增加2,300万适龄劳动力。
2.农村经济的衰落以及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民生活忧患意识日益加深。
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2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显然,这个乐观的统计结果让人难以信服,因为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远远不止于此。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不平衡性非常严重,在某些地方这个差距可能是5∶1,甚至达到6∶1。如果农民仅仅靠留守着两亩薄田,除去各种投入、平时生活的必要开支以及公粮等费用,一年到头几乎难有节余,碰上灾害年收成不好,其境况之惨更是难以想象,子女上学读书尤其困难。窘困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更好的出路,外出打工、赚钱养家、改善处境成为当下中国农民打工群相当现实而又很无奈的生活理想。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成长从一开始便是在父母无尽的亲情爱抚中完成的。打工潮的兴起,残酷地人为地把这种最崇高的天伦之爱隔开了。缺少了父母之爱,留守儿童们更易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国内有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与自卑。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于无心学习。
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
2.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某初中一年级学生高某,升初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入学后不久父母外出打工,高某期中考试成绩大幅下滑而且变得少言寡语,上课心不在焉。老师同学问及原因,他皆缄口不语,后来发现该生多次无故缺课离校出走,经跟踪暗访,发现该生多次一人于上课期间到校外荒野独自游荡,显得无奈而失落。经班主任老师耐心开导,他方吐露真情:
想念父母,无心学习,想让他们回来。可见,父母的关心和爱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现象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是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针对目前已经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它,并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笔者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家庭、学校和社会。
1.家庭方面的责任。
﹙1﹚代养人应及时转变育儿观念。由于年龄的差异和时代的不同,传统的育儿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作为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也应该相应懂得一点科学育儿知识,及时转变观念。
﹙2﹚整个社会要唤起父母强烈的责任心。为人父母有生之权,更有养之义。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孟母三迁”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2.学校方面的对策。
﹙1﹚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主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代养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根本缺乏辅导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加班加点给予留守儿童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互帮互学作业辅导小组,让同村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
﹙2﹚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抚和关心,他们更易于产生心理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应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重点辅导,要切实采取补救、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成长的危机,增强适应能力,回归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作为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有必要时常走访留守儿童的代养人或者监管人,及时了解儿童的成长表现并作心理档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