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独学,对学,群学,帮学——浅议“学.导.用”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 余爱萍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我们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学、导、用”教学已经一年了。这是一个充满收获的一年,也是个人成长较快的一年,忙碌而充实的感觉真好!这一年多,通过外出学习,本县月会交流,进修学校学科主持人的指导,再加上自己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荆志强老师的《幸福做老师》,余文森教授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还有阅读了教育局课改办主任赖伙琪的《有效是学、导、用教学模式的生命线》,不仅在思想上有了巨大的改变,课堂实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这种改变主要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我们主要有以下四种学习方式:
  一、独学
  独学就是学生个人自学,它是“学、导、用”课堂的第一步。学什么?怎么学?自主完成前置性小研究。前置学习单——一份学生独学、教师定教的导学助学单。前置学习单,对学生而言,本质上是学习起点的前移,即学生先进行的一种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独学行为;对教师而言,它是以学定教的基点,通过“前置学习”,可以使教师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及时发现问题,暴露问题,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老师在设计前置研究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生命之“根”和学科知识之“根”,当两“根”交汇在一块,就形成了“汇根”(即:慧根)。简单地说,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的含义是:根本,简单,开放。根本:是数学学科的金标准,直指学科内容的本质;简单:就是让人人会做;开放,就是答案不唯一,思路不限定。
  上次去广州学习时听了几位专家讲解怎样设计前置作业。如在设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前置研究,我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然后让你添加条件使他变成平行四边形。但郭教授讲为什么要先画一组平行线呢?如果叫我出就这样: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你怎么知道它是平行四边形。这个既简单又开放。
  再比如乔长春校长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题,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前置探究,我们很多老师设计了很多道题,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设计在研究单里。但是乔校长说,你们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了,都给框住了。如果我出就这样:探究方程x2=1解法,并感悟三道题。这样既做到简单根本又开放。学生自己编就会编出各种类型的题目。
  如设计《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时前置为
  1、如图所示,将含有30°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上,若∠1=40°,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2、如图,要判断AB∥CE,可以添加条件是___________。                      


  
 
  第一题包含了很多知识点,这题开放题,让差生能解答,好生能想出更多的方法。
  其实在独学中,还有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尝试、画图演示等方法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会整理、会提炼、会质疑的能力。可见,让学生会独学,是生本课堂的基础。
  二、对学
  对学也称作小组学或者合作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为解决个体独学中的疑难问题,运用互帮互学的对学方式而采用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学生独立完成前置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就要真正在课堂上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没有学生前期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思考,不能带着问题和困惑,就急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这种学习肯定不是真合作,也就是说没有思,没有问的合作是无效的,时机的选择也是不当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学?导?用”教学模式而言,合作学习,主要就是解决学习单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小组中学习时,要注重突出“帮”学,在小组内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交流时,最好让要发言的同学把研究单放中间,轻声细语指着说,学困生为第一发言人,小组内可以每人交流一道题,也可以每人交流某道题的一种方法。也可采取一人主讲,其它人互相倾听、质疑、补充、修正、完善的方法,不断将话题逐渐推向深入。学生在帮学时不仅仅是对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为什么错,找出错的原因,告诉他正确的方法,但不能包办代替被帮学生的思考。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小组的凝聚力,所以说小组建设又是很关键。采用统一的小组分组,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机制。在一开始训练时,要一组一组地训练,训练一组,巩固一组。每天训练时,要拟定一个训练重点和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训练和评价,可以说,评价指向哪里,学生就会朝向评价的方向努力。
  三、群学
  1、交流展示——一个因参与而精彩、生成而出彩、精讲而提效的核心环节
  全班学,表面上看好像是课堂展讲,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对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交流。
  首先应明确展示的内容。从“学?导?用”教学模式的设计结构看,前置独学是力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前置学习单的练习解决知识的70%左右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剩余30%的求知欲望进入小组对学,再通过小组合作的互帮互学解决问题的20%左右。交流展示主要是通过全班群学解决对学中没有解决10%左右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学生的展讲的方式和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在新授课时,学生展讲主要侧重于方法探究的过程及方法的多样性。如:执教《分式的加减运算》一课,学生的展讲主要放在把分数的计算转化为分式的计算的方法及过程上,体现转化思想的过程。在整理复习课时,学生的展讲主要侧重于知识的整理过程及整理的方法,使相关知识横成片,竖成线。如:执教《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学生的展讲应放在整理的方法和整理的知识网络上,在学生头脑中构建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积这一渐进的知识过程。在评研课时,学生的展讲要侧重于“评”与“研”,重点是要错题分享,把自己做出的题要分析错因,对改正后的题目加以研究,并给同学们诚恳的提醒或建议。
  以上无论是何种课型,每个小组展讲后都必须要或总结,或点评,或提醒。除此之外,上面的小组在展讲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待上面的小组汇报完毕时,下面的同学能质疑,会补充,并注重对学生质疑交流的指导和培训。
  2、运用活学——一步不能被蚕食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
  运用活学阶段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步骤。在整个“学?导?用”教学模式环节中它具有鲜明的检测问题的属性。可以在展示完后当堂检测,也可以在学生展示完一个知识点后马上检测一题,可以由展示学生出题,其他学生答题,或者还可以设计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抢答,指定某个小组某一号同学回答,抢答学生更有热情。用过效果还不错,也还可以抽签的形式,根据不同题型让不同的同学都有机会回答。达到检测当节课的知识的目的。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课后我还聘请小老师辅导基础较弱的同学并发聘书给他们,让优生觉得很自豪,又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差生又得到了帮助,成绩得到了提高。
  四、帮学
  帮学,主要指教师帮学,包括教师的点评提升。在我们实践“学、导、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有时,我们过于的放手,以至于学生讨论的主题发生偏离;有时,我们放手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以至于上出的课堂缺乏深度;有时,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至于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却茫然不知。
  那么,在“学?导?用”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老师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老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作用(使课堂有序进行,确定小组及学生的发言顺序);导向作用(使学生的小组交流展示都要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抓住重点交流展示);慎重干预作用(当学生交流讨论的主题发生偏离时,我们要慎重干预,变“有为”为“无为”。
  我认为,如果从学习效度上分析,课堂实则是三大核心环节,即:个体学——小组学——全班学。而教师的帮学作用应贯穿在这三个环节之中。学生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相当于对同一内容学生学习了多次,每次的学习都是在前次学习效果上的叠加。试想:通过这四轮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对学习内容及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提高兴趣、提高效率,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借《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借“学?导?用”教学模式转变之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开创属于自己的幸福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