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刍议
【作者】 董文玲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峪耳崖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真是身教重于言教。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提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其次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1、师生互动成为民主平等,乐于交流的前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换位置、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开启紧闭之口,畅所欲言。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最有效及方便的方法,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增强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在教学生涯中我获得的一点体会是:只有与学生真诚的交流,只有付出你真诚的爱,才会达到心灵上的默契!在教学中,我经常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站在三尺讲台前,思考和解答同学们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解惑答疑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呈现和展示教师的思维,在角色互换之中,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
2、让生本互动,成为学习的主流。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生本互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的潜能。《火烧云》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火烧云变换多端,美妙奇异,由于前面已学习了有关彩虹的文章,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这课的插入点我采用了题目质疑法,起到了很好的激发效果,学生不仅了解了火烧云的特点及变化,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精美还由此再进行质疑与辨答,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以当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教师始终跟随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充分体现了以学学生为主。
3、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地增加了生生互动的途径,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探究学习,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其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更有效。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我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松鼠和小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第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鸟的天堂》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在新课改中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搜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这些都是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受教师思想的束缚,让学生开拓思路,求实创新,激发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展示,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深化,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真正使他们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真是身教重于言教。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提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其次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1、师生互动成为民主平等,乐于交流的前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换位置、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开启紧闭之口,畅所欲言。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最有效及方便的方法,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增强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在教学生涯中我获得的一点体会是:只有与学生真诚的交流,只有付出你真诚的爱,才会达到心灵上的默契!在教学中,我经常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站在三尺讲台前,思考和解答同学们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解惑答疑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呈现和展示教师的思维,在角色互换之中,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
2、让生本互动,成为学习的主流。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生本互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的潜能。《火烧云》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火烧云变换多端,美妙奇异,由于前面已学习了有关彩虹的文章,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这课的插入点我采用了题目质疑法,起到了很好的激发效果,学生不仅了解了火烧云的特点及变化,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精美还由此再进行质疑与辨答,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以当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教师始终跟随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充分体现了以学学生为主。
3、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地增加了生生互动的途径,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探究学习,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其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更有效。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我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松鼠和小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第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鸟的天堂》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在新课改中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搜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这些都是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受教师思想的束缚,让学生开拓思路,求实创新,激发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展示,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深化,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真正使他们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