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教师”这个名称谈新课程改革
【作者】 许现宝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大王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纵观历史,过去人们把教师看作是文化知识的代表化身,传道、授业的解惑之师;在科技腾飞的今天,人们把教师这一行业看作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不同时期的需求,越来越要求学校输送适应其发展的人才。这正说明着教育教学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
在尊师重教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和物质待遇在不断地得到改善,有很多人向往和渴慕教师这一职业和名称,然而人们(也包括教师)可曾想过“教师”这一名称的含义吗?可以说“教师”这一名称已经于今天发展着的形势的需求不相吻合了。
“教师”,顾名思义:教人之师。
分析这一名称的产生和年代,可以推出:当年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位置,执教的观念和教育目标等诸方面的情形为:教学方法上,教师教死书,学生背死书的死记硬背的填鸭式;这样势必导致课堂位置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听众,教师独占讲坛而满堂灌;在执教观念上,教师的话,课本上的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学生应言听计从;从教育目标上,也就只能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换句话说就是造就五分加绵羊的高分低能。
由此可见“教师”这个名称已远远地跟不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难以开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更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那么,更换什么名称才能体现新的教育形势,改变执教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位置,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目标呢?答案是只有将“教师”改为“导师”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际,才能担当起上述诸任。
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执教观念要求打破名人效应,决不容许教师以“圣人”自居,决不容许书本以圣旨自居。长期从事历史与教育研究的现代评论家顾颉刚曽著的《怀疑与学问》一文,就展示了他决不迷信名人与书本的风格。例如:现在的圆周率已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百位以上,这就足以说明祖冲之时代的局限性;“地心说”说法也曾被公认为真理而很久才变。诸如此类,可略见一斑。而今天的执教观念是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崇尚事物的规律。
也因为,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地位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其主导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导”字,这就要求执教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去判断,进而导出一个合乎规律的结论,在导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素质,认识问题的不同层次,因材施导。
又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运用相结合。兴趣是媒介,认识知识和运用知识是目标。现在教学方法就应当围绕着激发每一位学生产生兴趣,引导每一位学生对每课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争辩,甚至是求异,以便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还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各种能力却又不同类型的人才,这都需要执教者依据学生的不同喜好,在掌握共同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开发潜在的个性特点,因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各类不同的人才,只有这种共性加个性的因材施导,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才算真正完成了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执教者的执教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上、课堂位置上和教育目标上都在起着“导”的作用,所以说“教师”之称已经过时,而“导师”之称正时尚。
在尊师重教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和物质待遇在不断地得到改善,有很多人向往和渴慕教师这一职业和名称,然而人们(也包括教师)可曾想过“教师”这一名称的含义吗?可以说“教师”这一名称已经于今天发展着的形势的需求不相吻合了。
“教师”,顾名思义:教人之师。
分析这一名称的产生和年代,可以推出:当年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位置,执教的观念和教育目标等诸方面的情形为:教学方法上,教师教死书,学生背死书的死记硬背的填鸭式;这样势必导致课堂位置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听众,教师独占讲坛而满堂灌;在执教观念上,教师的话,课本上的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学生应言听计从;从教育目标上,也就只能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换句话说就是造就五分加绵羊的高分低能。
由此可见“教师”这个名称已远远地跟不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难以开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更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那么,更换什么名称才能体现新的教育形势,改变执教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位置,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目标呢?答案是只有将“教师”改为“导师”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际,才能担当起上述诸任。
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执教观念要求打破名人效应,决不容许教师以“圣人”自居,决不容许书本以圣旨自居。长期从事历史与教育研究的现代评论家顾颉刚曽著的《怀疑与学问》一文,就展示了他决不迷信名人与书本的风格。例如:现在的圆周率已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百位以上,这就足以说明祖冲之时代的局限性;“地心说”说法也曾被公认为真理而很久才变。诸如此类,可略见一斑。而今天的执教观念是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崇尚事物的规律。
也因为,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地位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其主导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导”字,这就要求执教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去判断,进而导出一个合乎规律的结论,在导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素质,认识问题的不同层次,因材施导。
又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运用相结合。兴趣是媒介,认识知识和运用知识是目标。现在教学方法就应当围绕着激发每一位学生产生兴趣,引导每一位学生对每课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争辩,甚至是求异,以便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还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各种能力却又不同类型的人才,这都需要执教者依据学生的不同喜好,在掌握共同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开发潜在的个性特点,因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各类不同的人才,只有这种共性加个性的因材施导,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才算真正完成了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执教者的执教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上、课堂位置上和教育目标上都在起着“导”的作用,所以说“教师”之称已经过时,而“导师”之称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