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 分析与创作》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杨永平

【机构】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四川广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歌曲分析与创作》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必修课之一。但是,目前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忽视了普修学生与作曲专业学生的不同,存在着沿用专业作曲教学模式的问题。本文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与研究。分别从“听唱分析入手、从易到难、民歌改编、电脑音乐技术、创作歌曲比赛”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尝试,力求在教学中有效地规避繁复高深的作曲理论对非专业作曲学生形成的障碍,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歌曲分析与创作 教学模式
  Abstract: "Song Analysis and cre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compulsory courses Teachers Colleges. However, at present this course ignores the different Courss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composition, there is a professional composer follows the teaching model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is field was some thinking,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Respectively, from the "start listening to singing analysis, from easy to difficult, folk adaptation, computer music technology, creative song contest" in these areas, were designed with the attempt, aimed at teaching effectively avoid complicated profound compositional theory of non-professional Composer formed disabled students to obtain good teaching.
  Keywords: Teachers Colleges  Music Education  song analysis and creative   teaching mode  
  《歌曲分析与创作》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培养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歌曲创作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分析各种体裁、题材音乐作品的能力,对今后的教学和开展有效音乐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从近年毕业生的情况来看,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为中小学生进行歌曲写作辅导、谱写出较好旋律的歌曲、参与社会群众文艺活动的佼佼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却也能引起我们足够的反省。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忽视了普修学生与作曲专业学生的不同,沿用作曲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问题。探究一个适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分析与创作》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事在必行。
  一、从听、唱、分析入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教学中不能太快进入到实质性的创作阶段,以引导学生欣赏、演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大量经典歌曲作品,激发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为切入点。在学生对歌曲创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后,挑选一些优秀的歌曲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解,从记谱、结构、节奏、旋律走向、主题发展等等的技法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创作乐趣和歌曲内涵。将歌曲创作的基础理论穿插其中,理论讲述以简练、实用为原则,表述简单化,注重兴趣与实操能力的激发与培养,避免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二、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歌曲创作路线。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进入实践阶段后从简单要求开始,要求从创作儿童歌曲开始;开始要求学生从一个音乐动机、乐节、乐汇、乐句、乐段的创作入手;从纯旋律创作到带歌词创作;从创作一个成功的主题到主题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进行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风格歌曲的创作。在掌握了歌曲创作基本技巧后,将教学要求再回归到对不同类型的优秀歌曲深入分析上,一方面是学习经典作品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学会用专业的作曲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
  三、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改编民歌,进行歌曲的旋律改编创作。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往往很深刻、很直接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它的艺术特征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探索研究发扬传承。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民歌曾哺育过许多的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至今仍是作曲家们不可缺少的养料和创作素材。
  “改编”一词涵盖面颇广,“改编”既包括比较简单的移植、剪接,又包含大量创造性的改编、创编。民歌改编通常是选取已经广为传唱或被群众接受、喜爱的民歌予以改编。由于旋律已经易于被大众熟悉,听众很容易理解和欣赏,因而能体验到歌曲创作的艺术趣味,在此基础上也能较快地熟悉各种歌曲的结构,并体味到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已经熟悉的旋律开始逐步了解歌曲的整体结构,这对于初学歌曲创作的学生是一条既便捷又能激发兴趣的入门之路。
  四、充分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教学。
  电脑音乐在我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乐谱制作等工作中。它的出现对传统歌曲创作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改 “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响的艺术”,没有音响的歌曲创作分析讲解是缺乏说服力的,而电脑音乐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将自己的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来并使之成为音响。能聆听、欣赏自己亲手制作的音乐作品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有利于歌曲创作教学的深入和推广,电脑音乐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的创作、制作的效率成倍提高,有利于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出现。对推动音乐创作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作歌曲比赛。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51页)
  以教学班、年纪或是系部、全校为单位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作歌曲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借鉴别人的创作经验,创作技巧、技法,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的平台。其意义之一就是在学生中引发歌曲创作的热潮。让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虽然参赛歌曲作品的质量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甚至会稍显稚嫩。但这是他们怀揣梦想,用字符和音符纪录现实生活、抒写人生体悟的一种有益尝试,所以说这是一种音乐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不为过。
  更重要的意义还是一种“触发”的作用——它触发学生对歌曲创作的热情和积极的参与意识,这在大学时代已经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但由此引发的无限可能性才是我们最终期待的。
  六、结语
  本文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创作与分析》课程教学模式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与研究。分别从“听唱分析入手、从易到难、民歌改编、电脑音乐技术、创作歌曲比赛”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尝试,并且所有的相关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可操作性,经过了长期教学实践。
  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要时刻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歌曲创作教学的发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结合教学的特殊性,不断的思考研究,坚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能构建起一个符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目的、适合于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理论性、实践性合理融合的、最佳教学模式的《歌曲分析与创作》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玉龙.歌曲作法教学师范特色的探索[J].音乐探索,1998(04):(64-68).
  [2]李闽.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开展创作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艺术教育. 2007(10) :(38-39)
  [3]杨永平. 川北民歌艺术特征分析[J].黄河之声.2014(4):(32-33)
  作者简介:杨永平(1977-)男,硕士,主要从事音乐学理论、作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