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 支从勇

【机构】 贵州省黔西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改革的两个中心问题
  教学改革有两个中心问题。首先,教育改革要转变教育思想。如果教育思想没有变化,改来改去是改技术细节,没有抓到要害。第二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两个问题都是教育部的领导提出来的,我们都赞成,都拥护。
  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以往的经验,绝对不能以运动的形式来搞,对此我们过去亏吃多了。轰轰烈烈地搞一阵,敲锣打鼓报喜,最后不行又都退回去了。从58到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都是经历过的。我们不要再走老路,学费也就缴一次、两次,别老缴,这个事情是折腾不起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问题,教师那怕在一两个问题上能想出办法有所改进,这就很了不起。全国那么多教师,每个人都在这方面创新再相互交流的话,经过长期的积累,以后我们教学改革的成果就会显著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内容的改革经常是要深思熟虑的,而且要反复实验,不行再改。
  当然,对知识点我们要分析、要精选,讲有代表性的重要知识。不同的时代知识点有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不要单纯地考虑通过这个课程学生学到什么定律,会解那一类的习题。而更重要的是考虑一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以后,他们在科学素质上有什么提高。而且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关于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不是一个确切的术语。我想可以说得稍微确切一点,这就是“用大量题海的操练,来对付高考,提高升学率。”你如果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升学率自然会提高。可也不绝对。以高考命题为纲,用操练来提高升学率,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它确实可能使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学生的高考升学率提高一些。不过这种提高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的水平,往往是靠条件反射式作题,将学生的分数硬拔上去。我指的是这个含义下的应试教育。这个问题我今天并不想多谈,因为很多事情大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个社会问题,社会的压力很大,现有的高考制度逼着大家非这么作不可。我很体谅各级领导以及各个学校的校长和高中老师的苦衷,不得不这么作,但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事。
  关于教学改革
  需要讲新的知识之前,预备知识必先讲好,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走上来,基础打得非常扎实。也就是过去我们经常提到的打好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础技能。我们学生的技能主要是在作题对付考试上,比美国孩子厉害多了。中国人最善于考试,缺点是什么呢?我们培养的学生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创造意识。这个东西到了高层次就成问题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一点,他离不开老师。他的本事都是老师教的,老师没教过的他就认为自己应该不会。所以碰到了需要自己有所创造,做前人没有作过的事时,就无计可施了。所谓创造,就是书上没写过、前人没作过、老师也没有讲过的事,就敢于去试试看。已经成熟了的东西,中国学生非常熟练。假如这个东西是科学上已经有的东西,需要把它论述清楚,这方面很善长。
  关于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问题中学与大学有区别。我们很多老师有一致的看法,认为应该取消大学统一的教学大纲。并不是上课的教师不应该有大纲,我想作为一个教师,你这学期应该讲些什么心中应该有数,教师自己订大纲。统颁大纲是向苏联学的,其实苏联的著名教授,很少照统一的大纲上课,大纲仅起参考作用。我认为请几位有经验的教师订一些大纲,对于初上课的年轻教师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教学风格
  我们的老师经常采用细嚼慢咽式的讲法。初上讲台,一节课的内容很快就讲完了,学生学习后就发生错误。随着老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讲得就越细,课就越拉越长。譬如说,老师讲课不仅讲了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讲了一些学生听课之后容易发生的错误。学生自己学习后对内容理解发生的错误,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后才能纠正,才能摆脱错误观点,真正地理解所学内容。美国学生通常是按自己的想法解题,中国学生有时自己没有想通,仍然按照课本上的作法去作。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封闭式的讲法,把各种可能的想法都给学生讲到,并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关于教学评估的问题
  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怎样进行教学评估值得研究。例如,通常认为一个老师讲的东西如果学生都懂了,这就是好的老师。这堂课说一些题外的话,开拓学生的眼界,并不要求学生全懂,也不能说这一堂课就不好,尤其是在大学。我经常作一些调查,对大学生,研究生,工作后的学生,印象深的常常是讲课具有特色的老师。也许当时一些讲课似乎头头是道的老师,当时似乎讲得好,但是事后学生也忘了。
  科学量化的问题
  评教授,各方面都有指标,教授科学研究、教学上怎么样。科学研究怎么量化呢:1级的杂志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篇,2级上又有多少篇……对于教学,算一下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给一个调查表,让学生打分……最后一算,这个教师总评综合分是多少,打出来了。
  对教育科学的看法
  物理学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譬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释,只有一个,其它都是错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而教育科学有这个学派那个学派,有这个见解哪个见解,这个大师那个专家。所以我认为学教育学应该避免独此一尊,不能只有这个学派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其它都是错误的。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必强求一律。
关于教学方法,我同意两句话,其一是要教学得法,其二是教无定法。怎么才得法,有些专家虽然有学问,教学效果却不好。什么叫教学得法,在教学论和教学法中讲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每个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没有完全一成不变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在一定意义下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表演。照本宣科的老师不是好教师,好教师讲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吸引学生,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讲课可以说是一种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有不同的模式,梅兰芳唱京戏,周信芳就不同。四大名旦,各不相同,四大名旦各有特色。
教学要得法,其它教师机械的模仿是不行的。我上课时把我的思路教给学生,很多公式到课堂上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