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指南》背景下如何疏导大班幼儿入学困惑
【作者】 黄 英
【机构】 厦门市高林南区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幼儿园走向小学,孩子们既期待又担心,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困惑。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疏导他们的困惑呢?在《指南》的学习后我们尝试利用个别化的活动,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消除心理负担。
关键词:个别化活动 疏导 困惑
在“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的调查表中我们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了解小学生活,向往小学,但同时也对进入小学产生各种忧虑和困惑。如在小学要学些什么?作业不会怎么办?拿不到红领巾,当不成少先队员怎么办?结交不到新朋友怎么办?……等等。面对孩子们存在的这些焦虑与恐惧,以往,我们常常通过谈话鼓励、树立榜样,利用正面效应来化解他们心中的不安与恐惧,但这种方式真正能起到多少的效果,我们可想而知。有一个调查显示,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心理上产生紧张感。如果这种不良的心里状态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消除,孩子就会出现上学焦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厌学等,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有攻击性举动。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疏导忧虑和困惑,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模式呢?我们梳理了孩子们的各种困惑,我们发现他们的困惑主要来自于学习、生活和社会情感三个方面。随着对《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尝试以积极的心态,通过个别化学习,从幼儿的产生的问题出发,根据“我要上小学”主题内容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凭借自己的问题和兴趣,自由选择活动方式,通过在与材料的互动,解决自身存在一些有关认知、心理方面的问题,疏导他们对入小学的困惑,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一)利用个别化活动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入学前存在的担心有:不知道在小学里要学什么?不会写字、算数慢怎么办?针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设计“课程表”的个别化活动,让孩子了解小学会有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是怎么安排的。孩子们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安排课程表,也可以根据提示补全“课程表”。在这个活动中不仅学习图片与汉字的配对、认识简单的汉字,同时还渗透了纵横坐标的复习等等,通过活动,孩子们逐渐了解到进入小学后会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了他们困惑。此外还有“模拟小课堂”活动,让幼儿模仿小学生上课,感受小学生上课的氛围。刚开始孩子们对小课堂的氛围非常好奇,但也有些不适应,经常坐一会儿就坐不住了,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适应了小课堂的环境。在小课堂中孩子能力强的还可以模仿老师上课,同伴传授学习经验,能力弱的孩子通过同伴的帮助,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通过这些个别化的活动,孩子不再为小学学什么而困扰,不再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担心了。
在个别化活动“密码箱”的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回答密码卡中相邻数、单双数、1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巩固纵横坐标,探索了解了不同密码锁的开启方法。通过游戏帮助数学方面能力弱的孩子,削弱他们对进入小学的焦虑。
(二)利用个别化活动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上的困惑
孩子入小学,既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又要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因此孩子存在的困惑和忧虑有:上厕所的问题,早上上学迟到会不会被老师罚站、罚抄作文?东西坏了怎么办?这些困惑。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在个别化的活动中通过“时钟游戏”让幼儿自制时钟,认识整点和半点,提供小学及幼儿园一天活动的内容图,让孩子将相应的时间与相应的图片联系起来,拨动指针,进行时间与活动内容的配对,了解幼儿园及小学的作息时间的不同,提高他们的时间观念。在“时钟游戏”区中还有“闹钟游戏”、“计时器游戏”、“守时行为棋”等材料,通过操作这些材料,孩子们知道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物钟,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逐步形成计划意识和时间意识。
在解决“东西坏了”怎么办这个困惑上,我们在个别化活动中提供了“拆装圆珠笔”和“小学生的好朋友”的学习活动。“拆装圆珠笔”是教师提供圆珠笔的相应材料和零件、安装步骤图,孩子们根据步骤图的提示尝试将圆珠笔重新安装好。“小学生的好朋友”则是让孩子们能把学习用具图片与文字相对应,从而有条理、快速地整理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削铅笔”、制作“铅笔套”、“包书皮”等个别化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尝试自己用卷笔刀削铅笔,为铅笔制作小笔套等。通过这些个别化的活动孩子们不再担心自己的物品坏了自己束手无策,也不会再为找不到自己的物品手忙脚乱了,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这正符合《指南》中提到“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利用游戏解决孩子们在生活方面的困惑,能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他们心中存在的担忧和疑虑。
(三)利用个别化活动帮助孩子解决社会情感上的困惑
孩子们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要离开老师,重新认识同学,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他们有不想离开老师的想法;有交不到新朋友、得不到认可的担忧;有拿不到红领巾的困惑。孩子的困惑既是对未知的害怕,同时也隐含着孩子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小学生的渴求和向往。面对孩子们在社会情感上的困惑,我们在个别化活动中设置了“破译电话号码”的活动,墙面大版面有每位幼儿和老师的自画像及他们的电话号码的密码,同时还提供了小记录本、笔等,让其他的孩子能按朋友的密码提示,进行加减运算,并记录破译结果。孩子们拿到了自己朋友的电话号码后,就可以在回家后尝试着给老师拨打或朋友,和老师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和朋友聊聊自己对上小学的看法和向往。还有“友情贺卡”的制作,通过制作友情贺卡,赠送给老师、同伴作为留念。
在孩子的心中,还有很大部分的孩子们会担心拿不到红领巾,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为了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个困惑,我们在角色区开展了“我是红领巾小队员”模拟评选。孩子们在评选时要勇敢的在小朋友面前进行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优点,如:我很能认真听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愿意为大家服务;我会帮大家解决困难;我对别人的态度很好;在自我介绍时,其他的孩子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在评选时,其他的小朋友也说出自己对他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大家一同推选“红领巾小队员”,被评选上的小朋友就能系上“红领巾”,整个过程中孩子在挑战别人的同时也在挑战自己。孩子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分身、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只有认识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挑战,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使之能顺利完成这一过渡。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说过:播种一种想法,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成功。通过一系列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我们在向幼儿播种“勇敢面对”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减轻、疏导他们对上小学的心理困惑和负担,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使他们进入小学后在生活能力、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浦东新区南门幼儿园李洁《幼儿入学前的困惑及对策》
2.长兴中心幼儿园李静丽《个别化学习》
3.《幼儿园个别化学习经验汇总与困惑解答》
4.王余幸《小学新生适用不良成因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关键词:个别化活动 疏导 困惑
在“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的调查表中我们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了解小学生活,向往小学,但同时也对进入小学产生各种忧虑和困惑。如在小学要学些什么?作业不会怎么办?拿不到红领巾,当不成少先队员怎么办?结交不到新朋友怎么办?……等等。面对孩子们存在的这些焦虑与恐惧,以往,我们常常通过谈话鼓励、树立榜样,利用正面效应来化解他们心中的不安与恐惧,但这种方式真正能起到多少的效果,我们可想而知。有一个调查显示,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心理上产生紧张感。如果这种不良的心里状态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消除,孩子就会出现上学焦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厌学等,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有攻击性举动。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疏导忧虑和困惑,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模式呢?我们梳理了孩子们的各种困惑,我们发现他们的困惑主要来自于学习、生活和社会情感三个方面。随着对《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尝试以积极的心态,通过个别化学习,从幼儿的产生的问题出发,根据“我要上小学”主题内容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凭借自己的问题和兴趣,自由选择活动方式,通过在与材料的互动,解决自身存在一些有关认知、心理方面的问题,疏导他们对入小学的困惑,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一)利用个别化活动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入学前存在的担心有:不知道在小学里要学什么?不会写字、算数慢怎么办?针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设计“课程表”的个别化活动,让孩子了解小学会有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是怎么安排的。孩子们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安排课程表,也可以根据提示补全“课程表”。在这个活动中不仅学习图片与汉字的配对、认识简单的汉字,同时还渗透了纵横坐标的复习等等,通过活动,孩子们逐渐了解到进入小学后会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了他们困惑。此外还有“模拟小课堂”活动,让幼儿模仿小学生上课,感受小学生上课的氛围。刚开始孩子们对小课堂的氛围非常好奇,但也有些不适应,经常坐一会儿就坐不住了,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适应了小课堂的环境。在小课堂中孩子能力强的还可以模仿老师上课,同伴传授学习经验,能力弱的孩子通过同伴的帮助,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通过这些个别化的活动,孩子不再为小学学什么而困扰,不再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担心了。
在个别化活动“密码箱”的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回答密码卡中相邻数、单双数、1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巩固纵横坐标,探索了解了不同密码锁的开启方法。通过游戏帮助数学方面能力弱的孩子,削弱他们对进入小学的焦虑。
(二)利用个别化活动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上的困惑
孩子入小学,既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又要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因此孩子存在的困惑和忧虑有:上厕所的问题,早上上学迟到会不会被老师罚站、罚抄作文?东西坏了怎么办?这些困惑。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在个别化的活动中通过“时钟游戏”让幼儿自制时钟,认识整点和半点,提供小学及幼儿园一天活动的内容图,让孩子将相应的时间与相应的图片联系起来,拨动指针,进行时间与活动内容的配对,了解幼儿园及小学的作息时间的不同,提高他们的时间观念。在“时钟游戏”区中还有“闹钟游戏”、“计时器游戏”、“守时行为棋”等材料,通过操作这些材料,孩子们知道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物钟,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逐步形成计划意识和时间意识。
在解决“东西坏了”怎么办这个困惑上,我们在个别化活动中提供了“拆装圆珠笔”和“小学生的好朋友”的学习活动。“拆装圆珠笔”是教师提供圆珠笔的相应材料和零件、安装步骤图,孩子们根据步骤图的提示尝试将圆珠笔重新安装好。“小学生的好朋友”则是让孩子们能把学习用具图片与文字相对应,从而有条理、快速地整理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削铅笔”、制作“铅笔套”、“包书皮”等个别化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尝试自己用卷笔刀削铅笔,为铅笔制作小笔套等。通过这些个别化的活动孩子们不再担心自己的物品坏了自己束手无策,也不会再为找不到自己的物品手忙脚乱了,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这正符合《指南》中提到“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利用游戏解决孩子们在生活方面的困惑,能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他们心中存在的担忧和疑虑。
(三)利用个别化活动帮助孩子解决社会情感上的困惑
孩子们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要离开老师,重新认识同学,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他们有不想离开老师的想法;有交不到新朋友、得不到认可的担忧;有拿不到红领巾的困惑。孩子的困惑既是对未知的害怕,同时也隐含着孩子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小学生的渴求和向往。面对孩子们在社会情感上的困惑,我们在个别化活动中设置了“破译电话号码”的活动,墙面大版面有每位幼儿和老师的自画像及他们的电话号码的密码,同时还提供了小记录本、笔等,让其他的孩子能按朋友的密码提示,进行加减运算,并记录破译结果。孩子们拿到了自己朋友的电话号码后,就可以在回家后尝试着给老师拨打或朋友,和老师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和朋友聊聊自己对上小学的看法和向往。还有“友情贺卡”的制作,通过制作友情贺卡,赠送给老师、同伴作为留念。
在孩子的心中,还有很大部分的孩子们会担心拿不到红领巾,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为了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个困惑,我们在角色区开展了“我是红领巾小队员”模拟评选。孩子们在评选时要勇敢的在小朋友面前进行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优点,如:我很能认真听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愿意为大家服务;我会帮大家解决困难;我对别人的态度很好;在自我介绍时,其他的孩子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在评选时,其他的小朋友也说出自己对他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大家一同推选“红领巾小队员”,被评选上的小朋友就能系上“红领巾”,整个过程中孩子在挑战别人的同时也在挑战自己。孩子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分身、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只有认识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挑战,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使之能顺利完成这一过渡。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说过:播种一种想法,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成功。通过一系列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我们在向幼儿播种“勇敢面对”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减轻、疏导他们对上小学的心理困惑和负担,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使他们进入小学后在生活能力、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浦东新区南门幼儿园李洁《幼儿入学前的困惑及对策》
2.长兴中心幼儿园李静丽《个别化学习》
3.《幼儿园个别化学习经验汇总与困惑解答》
4.王余幸《小学新生适用不良成因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