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读与剖析

【作者】 何翠媛 王万山 查振华 甘 霖

【机构】 (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分析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解读治国之道,为人之道,为师之道,弘扬传统美德、进化政治理念、进步社会理想、凝聚民族精神。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Abstract:article from Time Valu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speaking of love, the people of this heavy, bad faith, Chong Zhengyi, yet harmony, seek common ground on six areas Interpretation of statecraft, should live, as a teacher of the roa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gressive social ideals, the spirit of national cohesion.
  Keyword:core values traditional culture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传统国家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充分展示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政治道德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 精神成人、坚定理想信念、建设精神家园,讲仁爱,重民本,实施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具体办法。
  一、讲仁爱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表达了国家、社会和个人最本质的价值诉求,体现了我们社会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1]。仁在国家层面表现为“仁政”,意味着以文明的方式实现国家的强盛,将国家置于道德之上,正如孟子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仁政”强调国家对于人民的道德责任,并且认为热爱百姓、增进百姓的根本利益是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前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生与国家的强大之间甚至达成了必然性的联系。“仁政”意味着通过道德共识实现国家和谐。儒家围绕“仁”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力图在仁爱原则的实践中使人们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爱的本质是给予和奉献,在爱的世界里,“关心、尊重、了解、责任”是爱的基本要素。爱是一种给予,爱是一种行动。爱是以真相见,以诚相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这样的爱才有深度,有宽度,有纯度。从本义而言主,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篱娄下》),“仁者,爱人之名”,以爱人解释仁的内在意蕴,是儒家的传统解释。作为仁者,应是真诚地、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关怀他人,做助人、利人的事,不做损人、害人的事。仁不仅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规定性。
  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代表了人格的完美状态,而要成为君子,就必须修身以具仁德。对于个人而言,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仁”显现出不同的意义,孝、恭、宽、信、敏、惠、忠、敬都是对于“仁”的具体表述。这些分属不同范畴的价值观念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直接来源,而后者则是对于前者的深度概括。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仁为先、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家庭是小家,国家是大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成为应对外界变化的一个必要前提,家庭的凝聚力使家庭成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2]
  二、重民本
  重民本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人民至上,在社会层面上体现为以人为本,在公民层面上体现为与人为善[3]。所谓民本,是指中国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其基本理论主张是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在实践中表现为用利民、养民、富民、教民等手段来进行统治。重民本是中国优良政治传统,是政治活动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根本。民本思想肇端于儒家所崇奉的“三代之治”,即夏、商、周时期的“重民”“保民”意识,“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人君只有爱民、利民、取信于民,统治的根基才能牢固。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己以安百姓”,他还指出,“宽则得众”,强调对民众要宽容,实行保民、惠民、富民政策[4]。孟子对民本思想做了系统发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并得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结论。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不仅用“舟”与“水”的关系比喻君与民的关系,而且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将君与民的关系提升至“立君为民”的高度。
  墨家的伦理目标是兼爱,爱的对象是天下民众,爱民的具体表现就是利民。董仲舒主张“不许官吏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唐太宗鉴于南北朝长期分裂和隋短暂统一的历史教训,接受了“载覆论”,形成了一套养民、安民、保民、恤民、治民的治国方略。实际上民本思想不仅是思想家们的核心政治理念,更是很多清明的政治家所奉行的执政理念与政治实践,如范仲淹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着古代官员的政治担当意识。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这句话体现出统治者是高度重视民意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均强调重民、爱民、保民。当然,民本与民主二者分别产生于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之中,民本思想强调君主或官吏要“为民做主”,而民主思想则强调“由民做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治理模式。梁启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对照西方民主的“民有、民治、民享”,分析我们的“民本”概念,他认为,民本思想不具有“民治”理念,而有“民有”“民享”的内容。这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说,二者在承认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执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民众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手段是“民主”还是“为民做主”这种治理方式上。
  “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情”(孙中山语),政治活动离开了民众,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仅失去了根基,而且也会迷失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进一步强化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执政道德责任感。民众不仅是国家与政治的根本和基础,为民服务更是一切政治活动的目的与价值。民本思想中的“为民做主”意识,实际上是古代官员一种政治道德责任感的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政治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弘扬重民本思想要求干部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和在重视民意、了解民情方面,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实际上是一致的。
  三、守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治国安邦之本,也是约定人的行为准则的标准之一。高校是素质人才的聚居地和培养基地,在教师学生中开展“扬四德,反四风”活动,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奢糜之风,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具体化。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代表时,精辟地总结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这也是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四、崇正义
  崇尚正义,一种是思想的力量,一种是利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往往战胜利剑的力量。这是拿破伦的名言。一个人的思想走多远,他就可能走多远,“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历时5年终使冤案得以昭雪的检察官张飚;十年抓获嫌疑人2400多人的“神探”张惠领;23年为百姓四处奔波的“背篼法官”郭兴利;为保障农民工权益而甘心付出的公益律师郭清;跨省纠错让死缓改判无罪的办案能手冯丽君;空手夺枪置生死于不顾的子弟兵黄新新;头中数刀宁死紧拽歹徒的勇士夏永新;成功解救60多名被拐儿童的“打拐英雄”魏继中;37年用生命演绎救人故事的“救人女侠”吴永秀;把爱心和知识奉献给祖国与人民的志愿者叶如陵,为献身医学教育事业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志愿者们等等,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还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解释正义,饯行正义,正义也是人品的写照,弘扬社会正气,彰显公平正义,表扬道德楷模,构建和谐社会。
  五、尚合同
  讲求合同,重信誉。尚合同也是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诚实守信的人会练就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做人要本分,做事靠本事。从国家层面讲,重视履行合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原则,公平、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订立合同关系,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合同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援引谢幼伟先生的观点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5]。尚合同还体现在将道德层面的义务用法律来约束,如当今社会敬老、养老问题,传统孝要求子女尽奉养义务,更有尊敬之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
  六、求大同
  天地之美在于阴阳和合,人类也应自觉遵守天道,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保持和谐。儒家一直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天下》。在天、地、人三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最为重要。《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孔子看来,和而不同是君子品格,这类人做事能够独立思考,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同而不和则是小人行径,这类人缺少已见,只能人云亦云,盲目求同。实际上,以和为贵本质上是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不仅是儒家调解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国传统的治家、治国之术。求大同,存小异。当今世界的国家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国与国之间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是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发展的目标,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互相学习借鉴,知己知彼,这是我们共存于世的大同。小异是因为彼此的具体制度、信仰、政策、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各自有着各自具体的发展道路。求大同存小异,是个大道理。道理人人读懂,但是面对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可以化解不必要的恩怨情仇,可以让当事的双方以大局为重,以大事为首。往往促成事业成功的是那些高瞻远瞩的人不计较小事和小的分歧,所以他们才能得以胜利。大同需要坚持,需要不断巩固,小异需要减少慢漫消除,这样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九江学院招收了来自许多国家留学生,在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就充分运用求大同原则,关心关爱留学生生活和学习,创造机会让留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留学生生病了,管理人员、老师都会主动看望,节假日组织包饺子等,让他们在中国充分享受人文关怀,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求大同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中国教育报,2014.05.26 
  [2]杨善华.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2):105-158
  [3] 郝立新.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04.18
  [4] 肖群忠.重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国教育报 ,2014.05.09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何翠媛,女,1969-5,硕士,讲师,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学生科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11-079.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8806709)。江西省社会科学2013年十二五规划项目“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13JYQ03)”。2014年度九江学院公共外交中心2014年立项项目《在留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实证研究(16140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