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作者】 彭晓庆 徐俊萍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以往世界史教学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系统的历史论证。常被使用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多落于对具体历史知识“表解图式”的俗套,难以发掘历史的内在联系。本文论述的历史环境分析法和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既是针对上述弊端而言,也是让教学体现世界整体观的一种思路。以下分别就新课本内容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中外历史联系,依次谈四点见解。
一
新课本的开篇章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叙述的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变化,意在回答资本主义是怎样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内容安排以经济为“主线”,同时叙述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如介绍西欧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用这些没有引用过的历史材料,论证历史的合力作用,揭示“导致现代社会形成的内在机制”,体现历史的全局变化。
历史全局意识不仅要说明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还要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旧课本在历史材料选用上,存在“片断性”,加上理论定性有失实之处,完整地说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课本对大部分历史过程的叙述较简略,腾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新材料,使许多重要的历史环节得到补充,扩大了容量;有关内容定性,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认识,以容纳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解释了世界的竞争与共处,有助于说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拓宽了教学思路。
二
全局意识是高中世界史教学的思维“支架”,将之托起的是对世界历史环境的分析。世界历史趋同存异,无不与历史环境变迁息息相关。那些曾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历史环境所促成,所造就。教学之长就在于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而得其要。所谓历史环境,就是历史存在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以及推动其发展的社会需求。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有两个关键“切入口”。
(一)追溯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探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实行某些社会改革,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使它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得到很快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被称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从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观察,30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的过渡”(注:《试论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进程的影响》,《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当政期间,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整政策”。新的政策“不独挽救了美国濒于崩溃的资本主义制度,还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新政”还给国际经济带来了重大调整,国际经济合作机构在二战前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建立起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变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世界历史环境变迁的轨迹,构成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50-7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史上的改革,没有一例可以说明它能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让人们看到它否定自身剥削性“蜕变”的现实。由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苏联东欧剧变,只能说明实行苏联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失败,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必由之路的道理。因此,对当今世界历史环境特征的最好概括,应是“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激烈竞争和共处的时代”。
历史现象的多向性,深深打上历史环境变迁的烙印。新课本的丰富内容,使这一教学思路可以充分展开。16世纪,英国的亨利八世以议会为后盾,借宗教改革,提高王权,使宗教改革成为英国历史上的“政治遗产”。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时代,这份“遗产”发生了变异,查理一世站到议会的对立面,对清教徒运动处置不当,造成政治危机,导致内战的爆发,促成英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崩溃,揭开了英国历史的新篇章。历史情况不同,极其相似的历史事件的内容和结果就大不相同。
三
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用科学眼光观察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
主题明了,发掘内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具普遍意义的伟大事件。19世纪的世界,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的主题是什么,内在精神体现在哪里,这正是历史联系所要贯串下来的要旨新课本对法国大革命及其延伸的叙述,紧紧扣住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一主题。它与旧课本比较,替换了一些新的历史材料,篇幅大有压缩,论述却有加强。教学也应紧扣主题,以清晰的历史联系,呈现法国改造的历史画卷。
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以激烈的方式,冲击法国及欧洲,由启蒙思想的流行,到各种政治模式的试验,有急进,有倒退,给历史留下艰难曲折的记录。君主立宪、共和与帝制交替表演,为世界历史所仅有,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才克服封建复辟的危险,进入平稳的历史发展时期。深究法国的政治斗争与反复变化的原因,可以清楚看到,民众的广泛发动和法兰西民族的爱国精神,同法国缺乏坚强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法国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封建欧洲的背景,构成了法国政体演变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斗争的激烈性。从世界近代历史演进的广阔范围来看待法国政治变迁的丰富内涵,不难发现它的普遍意义。
四
中国人读世界史,必须要联系中国历史的变故与世界史的关系。近年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少学者提出:“不但要从中国去观察世界,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新课本的内容结构,也有利于加大中外联系教学的力度。笔者仅针对过去教学中的疏漏,举出三例,以呈管见。
(一)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新课本对世界历史的叙述也由此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成为欧洲历史跨入近代的推动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东西方的联系。17世纪,欧洲历史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中国正值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经济繁荣,带来思想领域的活跃,恰是在这100年里,中外交流却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冷漠。事实上随着海上交通大开,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他们在中国传播欧洲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地理知识,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中国的学术也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介绍,给欧洲正在兴起的启蒙思想以影响。伏尔泰在他的《 风俗论》中写到:“欧洲的王室与商人,仅知在东方寻找财富,而哲学家则于此发现一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于中国“应该赞美,惭愧,尤其是应该模仿”。当时,欧洲历史已开始影响世界,教学对此应该有所反映。
(二)新课本新增了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内容,回观中国的洋务运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谋求工业化的起步并不算迟缓。按当时世界工业状况而论,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已达到较高水平。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与英国的同类工厂相当。汉阳铁厂是“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与洋行轮船公司的竞争中发展起来,与“怡和、太古两大英商轮船公司鼎足而立”。但是,中国的近代工业一波三折,步履艰难,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德国、意大利、俄国都背负着阻碍国家发展的历史包袱,却在工业革命中强盛起来。特别是后起的日本,追求工业化,成绩裴然,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比较之中,就会给教学拓宽思路,提出辟理入深的问题。
(三)“民主”与“科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以往的教学集中阐明的是二者的针对性,极少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信念中提出问题来。而这一信念扎根于对世界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
加大“知识深度”,是新课本的特点,正是高中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全局意识”立论,谈课本结构、谈教学方法、谈中外历史联系,探讨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应其“深”。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授时少,矛盾突出,克服的办法不是任意删减。或者照本宣科,而是以精当分析,打开消化内容的思路。教科书上的记载,诸多要留给阅读,教学的责任是如何理解驾驭,引导使用历史材料,证实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也即是历史教学在一般意义上所要达到的要求。
另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教学理论的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教学能力培养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新课本的开篇章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叙述的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变化,意在回答资本主义是怎样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内容安排以经济为“主线”,同时叙述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如介绍西欧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用这些没有引用过的历史材料,论证历史的合力作用,揭示“导致现代社会形成的内在机制”,体现历史的全局变化。
历史全局意识不仅要说明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还要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旧课本在历史材料选用上,存在“片断性”,加上理论定性有失实之处,完整地说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课本对大部分历史过程的叙述较简略,腾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新材料,使许多重要的历史环节得到补充,扩大了容量;有关内容定性,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认识,以容纳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解释了世界的竞争与共处,有助于说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拓宽了教学思路。
二
全局意识是高中世界史教学的思维“支架”,将之托起的是对世界历史环境的分析。世界历史趋同存异,无不与历史环境变迁息息相关。那些曾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历史环境所促成,所造就。教学之长就在于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而得其要。所谓历史环境,就是历史存在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以及推动其发展的社会需求。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有两个关键“切入口”。
(一)追溯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探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实行某些社会改革,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使它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得到很快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被称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从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观察,30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的过渡”(注:《试论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进程的影响》,《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当政期间,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整政策”。新的政策“不独挽救了美国濒于崩溃的资本主义制度,还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新政”还给国际经济带来了重大调整,国际经济合作机构在二战前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建立起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变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世界历史环境变迁的轨迹,构成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50-7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史上的改革,没有一例可以说明它能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让人们看到它否定自身剥削性“蜕变”的现实。由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苏联东欧剧变,只能说明实行苏联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失败,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必由之路的道理。因此,对当今世界历史环境特征的最好概括,应是“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激烈竞争和共处的时代”。
历史现象的多向性,深深打上历史环境变迁的烙印。新课本的丰富内容,使这一教学思路可以充分展开。16世纪,英国的亨利八世以议会为后盾,借宗教改革,提高王权,使宗教改革成为英国历史上的“政治遗产”。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时代,这份“遗产”发生了变异,查理一世站到议会的对立面,对清教徒运动处置不当,造成政治危机,导致内战的爆发,促成英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崩溃,揭开了英国历史的新篇章。历史情况不同,极其相似的历史事件的内容和结果就大不相同。
三
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用科学眼光观察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
主题明了,发掘内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具普遍意义的伟大事件。19世纪的世界,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的主题是什么,内在精神体现在哪里,这正是历史联系所要贯串下来的要旨新课本对法国大革命及其延伸的叙述,紧紧扣住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一主题。它与旧课本比较,替换了一些新的历史材料,篇幅大有压缩,论述却有加强。教学也应紧扣主题,以清晰的历史联系,呈现法国改造的历史画卷。
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以激烈的方式,冲击法国及欧洲,由启蒙思想的流行,到各种政治模式的试验,有急进,有倒退,给历史留下艰难曲折的记录。君主立宪、共和与帝制交替表演,为世界历史所仅有,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才克服封建复辟的危险,进入平稳的历史发展时期。深究法国的政治斗争与反复变化的原因,可以清楚看到,民众的广泛发动和法兰西民族的爱国精神,同法国缺乏坚强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法国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封建欧洲的背景,构成了法国政体演变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斗争的激烈性。从世界近代历史演进的广阔范围来看待法国政治变迁的丰富内涵,不难发现它的普遍意义。
四
中国人读世界史,必须要联系中国历史的变故与世界史的关系。近年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少学者提出:“不但要从中国去观察世界,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新课本的内容结构,也有利于加大中外联系教学的力度。笔者仅针对过去教学中的疏漏,举出三例,以呈管见。
(一)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新课本对世界历史的叙述也由此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成为欧洲历史跨入近代的推动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东西方的联系。17世纪,欧洲历史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中国正值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经济繁荣,带来思想领域的活跃,恰是在这100年里,中外交流却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冷漠。事实上随着海上交通大开,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他们在中国传播欧洲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地理知识,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中国的学术也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介绍,给欧洲正在兴起的启蒙思想以影响。伏尔泰在他的《 风俗论》中写到:“欧洲的王室与商人,仅知在东方寻找财富,而哲学家则于此发现一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于中国“应该赞美,惭愧,尤其是应该模仿”。当时,欧洲历史已开始影响世界,教学对此应该有所反映。
(二)新课本新增了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内容,回观中国的洋务运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谋求工业化的起步并不算迟缓。按当时世界工业状况而论,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已达到较高水平。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与英国的同类工厂相当。汉阳铁厂是“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与洋行轮船公司的竞争中发展起来,与“怡和、太古两大英商轮船公司鼎足而立”。但是,中国的近代工业一波三折,步履艰难,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德国、意大利、俄国都背负着阻碍国家发展的历史包袱,却在工业革命中强盛起来。特别是后起的日本,追求工业化,成绩裴然,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比较之中,就会给教学拓宽思路,提出辟理入深的问题。
(三)“民主”与“科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以往的教学集中阐明的是二者的针对性,极少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信念中提出问题来。而这一信念扎根于对世界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
加大“知识深度”,是新课本的特点,正是高中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全局意识”立论,谈课本结构、谈教学方法、谈中外历史联系,探讨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应其“深”。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授时少,矛盾突出,克服的办法不是任意删减。或者照本宣科,而是以精当分析,打开消化内容的思路。教科书上的记载,诸多要留给阅读,教学的责任是如何理解驾驭,引导使用历史材料,证实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也即是历史教学在一般意义上所要达到的要求。
另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教学理论的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教学能力培养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