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日常教学 反思——该越轨时就“越轨”
【作者】 田 浩
【机构】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工作如火如荼,此改革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对权威说“NO”,要倡导创新,要有必要的“出格”,该越轨时就越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和谐 统一 越轨
前几年,山东、宁夏、海南等地率先在全国搞起了新课程改革,随之而后,各地课程改革的浪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有些地方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形势一片良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更明晰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标准》更加明确了该学科的功用,即学生学习后有何有何收获,甚至说该学科的设置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作用。《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标准》的精神要求,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具体说来,即教师的教为辅,学生的学为主。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的所教一切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理念来设置你的教学,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课堂。这就是说,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大胆地解开“紧箍咒”的束缚,勇敢的对“金科玉律”说“不”,向权威说“No”。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说要倡导创新,鼓励必要的“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勇于超越教学不脱离课本、考试不超越大纲的藩篱,该出轨时就要“出轨”。要推陈出新,多在创新上面做文章。《标准》也指出,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鼓励教学进行创新,必要时候的“越轨”不仅有利于促进日常的教与学,同当前高考选拔要求特别是也是吻合的。笔者前几天在《教育信息报》上偶尔看到这样一组报到: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测中的另类风格试题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如北大自主招生语文试题要求考生给周杰伦《青花瓷》中的歌词“素眉勾勒秋千画笔锋浓转淡”挑语病,用北大校内景物对出“博雅塔前人博雅”一句的下联,至少引用五句古诗词写一篇驳斥腐败无害论,甚至还让考生故意曲解成语。清华大学的题目也很有创意,如要考生解释“恒生指数”、“文曲星”、“欧佩克”等40个名词,给“酷”、“粉丝”等新词下定义。
值得深思的是,面对这些看似“越轨”的题目,广大考生和家长并没有习惯性地抡起棍棒大加挑剔和嘲讽,而是给予了可贵的宽容甚至褒扬。社会舆论对此类 “越轨”题目表现出来的宽容,表明人们对僵化死板的考试方式、枯燥乏味的考试内容的不满,已经胜过了对于“越轨”之题的那份恐慌。确实,在高考之路愈渐狭窄的今天,这些破冰之举确实无可指责,这些“出轨”的举动在不久的以后必将为高考改革之路披荆斩棘,相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别像蚕一样让自己作的茧束缚了自己的双翼,该出轨时就“出轨”吧!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和谐 统一 越轨
前几年,山东、宁夏、海南等地率先在全国搞起了新课程改革,随之而后,各地课程改革的浪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有些地方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形势一片良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更明晰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标准》更加明确了该学科的功用,即学生学习后有何有何收获,甚至说该学科的设置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作用。《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标准》的精神要求,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具体说来,即教师的教为辅,学生的学为主。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的所教一切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理念来设置你的教学,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课堂。这就是说,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大胆地解开“紧箍咒”的束缚,勇敢的对“金科玉律”说“不”,向权威说“No”。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说要倡导创新,鼓励必要的“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勇于超越教学不脱离课本、考试不超越大纲的藩篱,该出轨时就要“出轨”。要推陈出新,多在创新上面做文章。《标准》也指出,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鼓励教学进行创新,必要时候的“越轨”不仅有利于促进日常的教与学,同当前高考选拔要求特别是也是吻合的。笔者前几天在《教育信息报》上偶尔看到这样一组报到: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测中的另类风格试题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如北大自主招生语文试题要求考生给周杰伦《青花瓷》中的歌词“素眉勾勒秋千画笔锋浓转淡”挑语病,用北大校内景物对出“博雅塔前人博雅”一句的下联,至少引用五句古诗词写一篇驳斥腐败无害论,甚至还让考生故意曲解成语。清华大学的题目也很有创意,如要考生解释“恒生指数”、“文曲星”、“欧佩克”等40个名词,给“酷”、“粉丝”等新词下定义。
值得深思的是,面对这些看似“越轨”的题目,广大考生和家长并没有习惯性地抡起棍棒大加挑剔和嘲讽,而是给予了可贵的宽容甚至褒扬。社会舆论对此类 “越轨”题目表现出来的宽容,表明人们对僵化死板的考试方式、枯燥乏味的考试内容的不满,已经胜过了对于“越轨”之题的那份恐慌。确实,在高考之路愈渐狭窄的今天,这些破冰之举确实无可指责,这些“出轨”的举动在不久的以后必将为高考改革之路披荆斩棘,相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别像蚕一样让自己作的茧束缚了自己的双翼,该出轨时就“出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