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堂教学改革之我探索

【作者】 邵长前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痛定思痛
  曾经梦想着课堂是我展示魅力的平台,憧憬着自己能在这三尺讲台上尽情施展着自己的表演天赋,能让自己在教师这份简单的岗位上觅得一点人生的价值,但当尘埃落定,飞翔的翅膀再也无力飞到梦想的领地时,我终于褪尽一切的虚华,痛定思痛反思我的失败。
  一节课虽然时间短暂,仅仅的45分钟,但这短暂的时间是老师教学生活的一个缩影,没有平时扎实的教学,没有平时深入的思考,没有平时一切努力,是难以换来那一刻的辉煌,举重如轻的背后是千锤百炼,谈笑风生的内蕴是胸有丘壑,游刃有余的根基是内得心源,而我认识到了这个的时候已经是败得一塌糊涂了,以前包括我的同事都以为,讲课比赛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上的安排和表演,老师只要找人帮忙设计一下,表演好了就行。我也一直这么以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像大多数人一样,仅凭着一本教科书来传授知识,只靠简单粗暴的管理来维持秩序。然而,一旦站在讲课比赛的讲台上,忽然感觉已经背好的台词是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老师和学生就好似来自两个星球,找不到契合点,课堂上缺少应有的融洽气氛,更没有师生间情感的交融,面对着这一切,我忽然感觉自己好无力,好无奈!
  试想如果我平时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懂得学生的心理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生活,他们能不融于教学的情景之中吗?试想如果我掌握着大量的生活素材,大量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经验和技巧的话,能不点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吗?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和精神的窘困,原来我一直就是过着没有思考的生活,主宰着没有精神生活的课堂。
  一节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一节课让我反思了好久,一节课像警钟敲响了我麻痹的心田,也让我再次审视了我的教师生活,教育应该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沟通生命,用生命引领生命。只有做教育的用心人,做教学的有心人,才能有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尝试改革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沂蒙大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好几个年头了,说来惭愧,也许是对现实中太多花架子的麻木,也许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脑子里的根深蒂固,让我一直走在这样的边缘地带,从来未曾想过,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今天我破天荒的用了一次合作学习的模式,让我亲受到了它带给我的欣喜。
  第一节课,我随着铃声缓步的来到了八年级的教室,面对这一群透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我真的不知道一种新的尝试,他们是否会感到适应并能够接受。以前也曾有老师用这样的方式上课,但那仅仅是做给听课领导看的花架子,课前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到了课堂上看上去热闹的场面,只不过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掩藏不住学生无助的眼神。但今天我想要的不是这样的一件外套,我想要的是可以滋养学生心田,唤起他们灵动性的一个支点,我先把学生按照座次分了六个小组,在这个期间,学生是闹闹嚷嚷的,也许是好奇心使他们不放过一次可以喧哗的机会,我想大声的斥责他们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我立刻收回了这样粗暴的想法,我想建立一种富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我们经常说要尊重老师,那么尊重是否从让老师把话说完开始呢?”说完,学生渐渐的安静了下来。我把小组分好了以后,让学生自己挑选一名责任心强,学习认真,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进步的学生为组长,然后我让组长站起来,面对着全体同学大声宣布:“首先祝贺你们几位同学被你们的组员推选出来担任你们小组的领头羊排头兵,你们就是同学们的主心骨,就是带领小组前进的领路人,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领着你们的组员走在全班的最前头。”我想用这几句话让组长建立起自信,激发起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做完这一切,我对全体同学们说:“我们的小组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个人的表现关系到我们家的荣誉,课堂就是你们施展的平台,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员,所以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新课,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好,得到的小红花最多。”新的一课,这才开始了,我在黑板上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写上六个小组的名字,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长江的开发部分,让同学们看课本完成《同步探究》中的相关问题,然后由组长领着组员在小组内自行交流一下,有不会的问题可以写下来交给我,也可以直接问我,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很用心,用心的做,用心的想,就连很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加入到了这里。那一刻我仿佛一下子领悟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我为我迟到的领悟而惭愧,看到在组长的带领下,同学们在积极的讨论,我心里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以前的担心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也许学生是开始的新鲜感,但不管怎样,最起码我把他们引了过来了,以后到底能否保持,可能还得看我的智慧。
  这时,同学们经过一阵热闹的讨论,气氛渐渐的安静了下来,只有4组给我一张小纸条,别的小组都没有难题,我于是对大家说:“下面我提问几个问题,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看哪一小组最棒,答对一题得到一朵小红花”学生开始跃跃欲试,我先采用轮流回答方式,找每一个小组当中平常不爱学习的,或者学习成绩不很好的,我给他们最简单的题目,我想先让他们建立起一种自信,找回他们应有的尊严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在小组的重要性。此时此刻课堂上洋溢着一种轻松的气氛,每一个学生都轻松舒展。我还是头一次有这样一种完了之后,同学们竟不自觉的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来的太突然,让我在惊诧之余感到了满足与快感,我觉得知识在这一刻倒成其次了,学生的真情流露才是最珍贵的。
  接下来我采用抢答方式,提问了几个比较难的问题,最后又重点的讲解了一下。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原来安排的内容还没学完,但看到学生还沉浸在那种快乐的氛围中,那没有学完的知识,放在课下不一样能够学好吗?我相信我的学生,只要我们当老师的给了他们活力和信心,没有一切是可怕的!
  这一节课,算是我尝试的第一节小组合作课吧,也许是学生的新奇感给了我一种并不可靠的新体验,但无论怎样,我要坚持再试一试。
  重在细节
  平凡的日子,淡淡的生活,学生那渴求知识的目光,那陶醉于听课的深情,让我回味着作为教师的快乐和幸福,让我对儿子的爱迁移到学生的身上,课堂上一次不留意的粗暴行为总让我怀着愧疚的心情难过好几天。在上黄河这一节课时,在讲到黄河下游地上河时,我启发学生为什么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当学生回答出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系时,我接着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解决呢?有个调皮的学生说: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可以压压。当时我听到感到气不打一处来,感觉他在捣乱,于是我说了句讥笑他的话。之后,我很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其实学生说的也有道理,以他们的知识水平想到这样的方法真的不足为过,而且说明他当时也在听课、思考,而我这样做法却将他思维的火花给熄灭了。或许当老师的在无意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失误吧,但我们这样的过失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会无形中给他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身为老师,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或许就是给孩子的未来多了几分的力量和责任。曾经看过一篇这样的文章,作者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同学都回答像小船,像镰刀,老师报以赞许的表情,而他想了想回答说:“弯弯的月亮像豌豆。”他多么希望也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啊!但老师却说“怎么会像豌豆呢?”就这样,他怀着委屈的低下了头,他在心里反复思索着,为什么像小船可以,像镰刀可以,而豌豆就不可以呢?回到家,他问曾经当老师的奶奶,结果奶奶也和老师的看法一样,他心里更加纠结。后来作者师范毕业,也站到三尺讲台上,他问学生:“月亮像什么?”学生回答像小船、像镰刀。作者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说法?”有个叫王菲的同学战战兢兢的站起来回答说:“像豌豆。”这时,身为老师的作者终于欣慰的笑了,他说:“有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可以大胆的想象。”多年后,当作家的王菲给作者寄来一张贺卡,上面写道:“老师,谢谢您给了我想象的翅膀,没有在它幼小的年龄折断他。”看完这篇文章,我心里久久的不能平静——老师应在学生心田播撒飞翔的种子,放飞未来的雄鹰。所以,教育无小事,细节关成败。
  关注个体
  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发自内心的欣赏是教育的法宝,身为老师,我知道自己应身体力行自己的这一点思考和认识。
  前天在10班的课,最后让我自己很失落的走出教室。今天当我再次踏进10班教室时,我不禁心里感到紧张和恐惧,害怕前天的场面会再次出现。我知道,作为一个人,相同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但我不知道自己的智慧到底能不能面对那不可预知的一切,当课堂开始的时候,我先给同学们说:“前天我们的小组比赛,无果而终,我很遗憾,但责任不在于同学们,在于老师,今天我们重新比一比、赛一赛,要将我们班最好的小组评选出来。”这个班级总的来说,是属于沉闷型的,但我知道这个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内心,同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荣誉感,这是能够做到让师生知情共融的基点,我相信是的。
  课开始了。我先安排小组内部的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个期间,我在黑板上版图长江,画出了长江的流域图,当我发现小组进行的差不多时,我找了每一个小组中等水平的同学上来写出了长江的支流以及上中游的分界点,以此来判断小组学习的情况,并进行了加分奖励。当整个课堂氛围进入佳境时,有一个问题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和无奈:当同学们都在思考讨论问题时,五组有一个男生事不关己的趴在桌面上玩,我问他:“在干嘛?人家都在学习,难道因为你,造成小组失分,感觉好吗?”他默不作声。我转回一圈,发现他仍照旧,于是我在黑板上狠狠的为他所在的小组扣掉了一分。当时我感觉很无奈,我知道这样的方式,对这样的同学来说,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这样的同学不是在短时间内养成的这种态度。或许他已经长时间习惯了被同学、被小组冷漠,这样的小伎俩对他来说无关痛痒。
  在他的小组长很好的回答问题之后,我表扬了小组长,并对他说:“如果你能把你们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带入进来就更好了。”随后,似乎是这句话的力量,或许是这个同学内心的自省,慢慢的我发现他开始融入这个小集体了,开始翻书、动笔了。但我始终放心不下,也可能他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吧。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把他带到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去呢?我感觉自己要思考的问题还很多,探索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