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用好地图—给地理课堂插上隐形翅膀

【作者】 岳希鹏

【机构】 山东省阳谷县闫楼镇中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要利用好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地图在地里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仍是没有什么手段可以代替的。
  关键词:地图 地理教学 重要作用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会使用地图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正如人们所说的:”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知识的敲门砖”,“地图是开启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强调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地理教师上好地理课,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里素养的隐形翅膀,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高效灵活地使用各种地图。
  首先,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一)直观的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比如,各种地形的地貌特征,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利用地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应用地球运动示意图,再配上flas动画,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教学地图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一)有图必读,读则落实。所谓“有图必读”,即利用各种现存地图、示意图表、地理模型等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态度与习惯。必须以地图为导线,带动知识点的展开与深入。根据不同地图的特点,分别进行方式不同的教学与学习,真正做到“有图必依”。在学习每一节课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图文对照了解本节所涉及到知识点,要眼、手、脑并用。所谓“读则落实”,即把读图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一落实到地图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如一名同学说出教材中的知识点,另一名同学在图上相应的位置指出来,要求指图方法要正确,位置要准确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无图显图,图在手中。所谓“无图显图”,是指对课本上无插图的知识能想方设法通过图示描绘出来,如中国地理教学中,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不同区域用简笔画,画出不同风格的民居来,即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激发了学习的情趣,一举三得,可以把本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又富有情趣。
  (三)图文合一,文在图上。所谓“图文合一,文在图上”,即通过从图到文和从文到图的一次又一次演绎,学生的各种地图能力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地理学习中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的改变,进而上升到认识论上地理知识与地图统一的崭新思想境界。地理教师常说的“胸中有山川起伏,心中有万马奔腾”,正是地理认知模式中最高层次“图文合一”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如教学《埃及》一节课,到课堂小结环节时,我指导学生用“构建地理知识树”的方法,梳理一节课的收获,课堂活动氛围活跃的程度超出我的预设,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到极致,有的同学竟然在知识树下面画出尼罗河。
  总之,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脱离了地图的运用,那地理课上会显得很空洞、乏味。正确的利用好地图,能使初中学生望而生畏的地理课堂,趣味盎然,为打造高效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地理教育学》,孙大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教育心理学》,程功、陈仙梅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岳希鹏,工作单位,闫楼镇中心中学,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职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