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错题是个“宝”课堂要用好
【作者】 史英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西湖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错误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哪里还有问题,哪一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利用错误资源,培养发现意识
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在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时,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教师的处理是有区别的,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有些教师在看到学生的错题时,往往是生气,批评学生;但有经验的却能够充分地利用错题出现的问题,演化成新的教育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但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不能预测的错误,它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生成性,稍纵即逝。教师抓住了它,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富有生命力。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走向完善,收获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如在上《圆锥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二、利用错误资源,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快乐。
如在教学这样的问题: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大多数学生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120÷3÷2×12×8=1920(个)。有一位学生却列式为:120÷3×8×(12÷3)=1260(个),我发现该学生的解法有创意,于是板书于黑板上,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对”,我笑了笑,请该学生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该同学说:“120÷3”不正确,应改为:120÷2×8×(12÷3)。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解法。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使其茁壮成长,为课堂教学增添鲜活的生命力。
三、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如教学一般应用题时,出示一道这样练习题:“三年级3个班每班借书52本,四年级4个班每班借书40本,三年级比四年级少借书多少本?”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52×3=156(本),40×4=160(本),156+160=316(本)。老师听后没有表态更没有批评,而是说:“如果将题目更改两个字,那么完全做对了。”他听了,茅塞顿开,就很快列出正确算式。这样,学生通过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由此可见,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对待错题,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摆脱困境,避免在学习中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改正错误的能力,达到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标。
总之,学生的错题是一种宝贵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错题资源,再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激情有劲。同时,教师通过错题记录,归纳总结,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轻松有效。我们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课堂教学再添活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利用错误资源,培养发现意识
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在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时,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教师的处理是有区别的,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有些教师在看到学生的错题时,往往是生气,批评学生;但有经验的却能够充分地利用错题出现的问题,演化成新的教育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但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不能预测的错误,它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生成性,稍纵即逝。教师抓住了它,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富有生命力。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走向完善,收获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如在上《圆锥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二、利用错误资源,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快乐。
如在教学这样的问题: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大多数学生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120÷3÷2×12×8=1920(个)。有一位学生却列式为:120÷3×8×(12÷3)=1260(个),我发现该学生的解法有创意,于是板书于黑板上,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对”,我笑了笑,请该学生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该同学说:“120÷3”不正确,应改为:120÷2×8×(12÷3)。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解法。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使其茁壮成长,为课堂教学增添鲜活的生命力。
三、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如教学一般应用题时,出示一道这样练习题:“三年级3个班每班借书52本,四年级4个班每班借书40本,三年级比四年级少借书多少本?”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52×3=156(本),40×4=160(本),156+160=316(本)。老师听后没有表态更没有批评,而是说:“如果将题目更改两个字,那么完全做对了。”他听了,茅塞顿开,就很快列出正确算式。这样,学生通过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由此可见,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对待错题,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摆脱困境,避免在学习中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改正错误的能力,达到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标。
总之,学生的错题是一种宝贵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错题资源,再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激情有劲。同时,教师通过错题记录,归纳总结,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轻松有效。我们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课堂教学再添活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