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作者】 严文科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犹如春风阵阵绿江南,在短短的几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职业教育管理在许多方面仍显不足。这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体会,提出如下几点不成熟的感性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思考
从“教民以猎”, “蚩尤作兵”,到“铸鼎象物”,“工匠之子莫不继事”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灿烂的古代,没落的封建社会,以及建国初期的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伴随着历史走入新的世纪。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力度的加大,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今年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企业迫切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社会上的积极响应,使得原本一直处于发展低迷的职业教育,犹如春风阵阵绿江南,在短短的几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突破100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以上1。
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职业教育管理在许多方面仍显不足。一面是为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而急剧上升的招生规模,另一面却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严重短缺的客观现实。这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该如何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提高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路,就此我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体会,对高等教育现状作出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对高等职业教育共性问题背后的思考
从办学主体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公办和民办两种性质。以广东省为例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可以占到整个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40%以上。但如此庞大的民办大军中却存在着一些“具有一定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我国民办高职教育相对于公办高职教育来讲,发展历史比较短,再加上国家政策相对不够完善,尤其是政策保障和法制监督相对比较薄弱,再加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或主要管理者缺乏对高职教育的了解,由此出现因为本身办学资金不够雄厚而将“高职教育作为财富积累或主要收入方式”的现象。而同样的问题在公办高职院校可能就不存在或“不是一个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公办高职院校就没有问题。其实公办高职院校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大多数校领导因脱胎于计划经济背景和学术性背景,在办学思路上仍沿革一些计划和学术型的影子,比如广东某某职业技术学院很有名,师资力量雄厚几乎都是博士,实验设施也很好,然而事实上并未真正衔接职业教育本身。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诞生的背景并非革命型而是改良型,大多数模仿或者脱胎于计划型、学术型模式,所以共性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而从这些现象和问题本身来看,也无需深忧,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专项研究目前已比较成熟,但这些研究的层面只能解决过程却改变不了局面,所以问题还会叠着问题出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回到制度层面,因为任何一个建立在既定制度下的主体才能运行良好,所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是这些问题的终结依靠点。
2.对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思考
这些年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趋势越来越热,但从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来看,实际上并不理想。目前,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现在:第一,赶时髦;看到别人搞国际合作,自己也要搞,没有明确的国际合作需求和目的。第二,成为“洋买办”,合作过程中仅仅是扮演一个洋买办的角色,为他人做嫁衣。第三,把它看作是一个赚钱契机,打着洋旗号做着不洋不土的买卖;
从国际职业教育交流方面来看,取得实际成效的并不多,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基本上可以明确为:通过交流学习寻求科学实用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而就国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等资讯已经相对公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历经上百年,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也相对成熟。然而,那些方式方法引进到国内,却开展不起来或者变味,经过一段时间分析和体悟,我发现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现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培养方法理论并不缺,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文化,就像中国的“美味鸡”和肯德基的区别,鸡还是中国鸡,人还是中国人,但就是经营不起来,这不是原料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也是这样,方法的背后是文化,办学的专注度,执着认真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等等这都是一种文化。因而在进行国际交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关注他们的文化,包括制度和人文文化。
3.对高等职业教育未来一段时间重点研究项目的看法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它的胚胎时期,经历这个时期我们奠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完成了对职业教育定位和培养模式等基本问题的研究,面对新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研究项目(领域)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体系的研究;
(2)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研究;
(3)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精选与设计、教学方法的实用与创新研究;
(4)职业教育的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以上是我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粗浅而感性的看法,我知道我的深度、专业度、宽度都还不够,仅作分享,望能得到广大职业教育同行的广议并得以进一步雏形成文。
参考文献:
1.高职教育信息 2009年第3期 (2009-5-20)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思考
从“教民以猎”, “蚩尤作兵”,到“铸鼎象物”,“工匠之子莫不继事”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灿烂的古代,没落的封建社会,以及建国初期的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伴随着历史走入新的世纪。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力度的加大,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今年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企业迫切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社会上的积极响应,使得原本一直处于发展低迷的职业教育,犹如春风阵阵绿江南,在短短的几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突破100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以上1。
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职业教育管理在许多方面仍显不足。一面是为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而急剧上升的招生规模,另一面却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严重短缺的客观现实。这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该如何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提高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路,就此我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体会,对高等教育现状作出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对高等职业教育共性问题背后的思考
从办学主体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公办和民办两种性质。以广东省为例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可以占到整个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40%以上。但如此庞大的民办大军中却存在着一些“具有一定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我国民办高职教育相对于公办高职教育来讲,发展历史比较短,再加上国家政策相对不够完善,尤其是政策保障和法制监督相对比较薄弱,再加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或主要管理者缺乏对高职教育的了解,由此出现因为本身办学资金不够雄厚而将“高职教育作为财富积累或主要收入方式”的现象。而同样的问题在公办高职院校可能就不存在或“不是一个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公办高职院校就没有问题。其实公办高职院校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大多数校领导因脱胎于计划经济背景和学术性背景,在办学思路上仍沿革一些计划和学术型的影子,比如广东某某职业技术学院很有名,师资力量雄厚几乎都是博士,实验设施也很好,然而事实上并未真正衔接职业教育本身。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诞生的背景并非革命型而是改良型,大多数模仿或者脱胎于计划型、学术型模式,所以共性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而从这些现象和问题本身来看,也无需深忧,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专项研究目前已比较成熟,但这些研究的层面只能解决过程却改变不了局面,所以问题还会叠着问题出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回到制度层面,因为任何一个建立在既定制度下的主体才能运行良好,所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是这些问题的终结依靠点。
2.对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思考
这些年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趋势越来越热,但从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来看,实际上并不理想。目前,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现在:第一,赶时髦;看到别人搞国际合作,自己也要搞,没有明确的国际合作需求和目的。第二,成为“洋买办”,合作过程中仅仅是扮演一个洋买办的角色,为他人做嫁衣。第三,把它看作是一个赚钱契机,打着洋旗号做着不洋不土的买卖;
从国际职业教育交流方面来看,取得实际成效的并不多,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基本上可以明确为:通过交流学习寻求科学实用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而就国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等资讯已经相对公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历经上百年,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也相对成熟。然而,那些方式方法引进到国内,却开展不起来或者变味,经过一段时间分析和体悟,我发现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现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培养方法理论并不缺,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文化,就像中国的“美味鸡”和肯德基的区别,鸡还是中国鸡,人还是中国人,但就是经营不起来,这不是原料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也是这样,方法的背后是文化,办学的专注度,执着认真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等等这都是一种文化。因而在进行国际交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关注他们的文化,包括制度和人文文化。
3.对高等职业教育未来一段时间重点研究项目的看法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它的胚胎时期,经历这个时期我们奠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完成了对职业教育定位和培养模式等基本问题的研究,面对新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研究项目(领域)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体系的研究;
(2)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研究;
(3)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精选与设计、教学方法的实用与创新研究;
(4)职业教育的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以上是我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粗浅而感性的看法,我知道我的深度、专业度、宽度都还不够,仅作分享,望能得到广大职业教育同行的广议并得以进一步雏形成文。
参考文献:
1.高职教育信息 2009年第3期 (20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