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分享行为要从小养成

【作者】 刘彩芸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今的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 他们大多自私,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独占行为严重,只给自己玩,不给别人玩;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是不给他就会哭或者告状;有的就争抢玩具,想玩得不到就伤害别人,踢人或者抓人。所以班上的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里玩具随意玩,孩子可独霸一方,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到了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
  分享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使幼儿的分享品质不断发展。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教育进行研究,一定能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可能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为此,本人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育途径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物质分享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美食是幼儿最喜欢的,与同伴分享美食既能够带来快乐,又能够从小培养幼儿“与人同乐”的品格。如同伴过生日时带来了蛋糕,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们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这时,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
  玩玩具是幼儿的一项重要日常活动,在班级的区域游戏中,开设图书馆、玩具城等游戏时,可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幼儿当看到自己的玩具图书在别人手里时要有一种分享意识,一种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感。这是一种互利的行为:既能玩到许多不同的玩具,又能结交到许多朋友。老师还让带书籍来的孩子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让幼儿懂得:别人的玩具自己不能私自拿,一定要说“请你给我玩玩”,征得别人的同意后才能玩。自己带来的书如果让大家一起看,每个小朋友都能看到很多书。所以这一活动,使幼儿更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更进一步地促进和巩固了幼儿分享和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活动使幼儿乐意与人分享食物,感受分享的快乐,体验共同玩玩具带来的快乐与乐趣,养成自觉共同玩玩具的态度与习惯。 
  (二)精神分享 
  当然,物质分享并不是幼儿分享的全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情感分享”的教育。其实,我们在开展“物质分享”的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有了“情感分享”的雏形,比如,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些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幼儿之间分享食物和玩具,一定要对对方说:谢谢,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这就是通过语言表述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一步体验分享的快乐,也是体验“情感分享”的开端。创造机会引导幼儿乐意帮助解决困难,对同伴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能和同伴愉快的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二、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我和本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如:心情的分享、书刊的分享、教学技能的分享等。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教师与孩子之间都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
  孩子在玩玩具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走过去对幼儿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玩一些呀?我们一起玩好吗?孩子们在玩游戏时,老师恳切的和孩子们商量:也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好吗?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当然,同伴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平时老师就要做有心人,在活动时可以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教师要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如欣赏故事《金色的房子》,先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后帮助幼儿分析故事角色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又是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等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分享意识。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公的分享行为,感受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心情,并学着去分享、去感受。
  (三)创造机会给予展示 
  在平时的游戏、学习及一日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有意识地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让小朋友一起来评价,让他们自己说出那样做是好的,谁是自己行动的榜样,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幼儿解决在互动中发生矛盾的能力,为建立幼儿之间的和谐关系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了分享行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学会分享。通过有目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可以让孩子在与同伴、教师主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激发他们正向的情绪情感,从而树立自信、分享快乐、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