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建筑空间设计实验性教育模式新探索
【作者】 王艳婷
【机构】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项目来源:天津理工大学教改项目《现代空间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基于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
摘 要: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研究是针对建筑教育及相关设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信尝试,试图发展一种全面的了解、讨论和学习建筑空间知识的方法。课程改变从图纸开始设计的模式,新模式强调空间和观察,并以模型作为设计开始来丰富空间和形式的表达。
关键词:空间;构建;材料;模型
一、空间教育的实验性的原因
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研究是从建筑中最基础的 “空间”这一概念出发,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自己所创造的空间有明确的体验,进而将体验转化成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目前,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那些一流建筑师的最新动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那些所谓的新形式就变得十分容易,但模仿形式的建筑难免看起来会有些表面化。如今中国建筑教育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国际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各类学术活动也十分地活跃,但在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方面和方法方面则几乎是空白。基础研究的缺乏会直接导致我们只能模仿,难以创新。这是我们教育中所面对的一个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建筑学的基本问题——空间、结构、体积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首位,教学的基本目的并不应该是实现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而是为了发展学生对于空间学习的能力,发展概念性的思考。
二、空间教育试验性实践模式
首先,新提出的空间设计的教育,既应该包含了对空间认知思维的训练,也应特别注重发展缜密的抽象思维环节,学习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纯技术性或者纯艺术性教学。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空间及观察,这是贯穿整个实践的核心。另外一个改变是学生们对于空间的学习是从模型开始而不是图纸,希望从这两点出发,使得学生的设计达到新境界。
其次,空间实验性研究工作坊是通过多个群体的共同参与、相互学习,以及讨论来激发思考,这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学生们活动必须是可以像用模型来做游戏那样容易,模型完成之后进行空间比较观察,要求学生在电脑模型中选择不同的视角赋予建筑不同的建筑材料,进而研究材料对空间知觉的影响。在最后阶段,重新绘制建筑图纸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整个课堂设置应注重对设计过程的训练,研究的态度,使学生从每一阶段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进而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和创造洞察力,并以此获得自己的设计灵感。通过这种锻炼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推动设计理念的产生,这对于促进学术交流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实验性研究的空间教学培养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学习和思考,并从中促进形成自我风格和特色。例如,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广州歌剧院的“圆润双砾”和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从作品中可以看到空间设计实验性研究教学在大师们身上留下的影子。她的建筑特点在于颠覆了传统的形式法则,建筑空间柔软、流动,在视觉形式上在寻求一种运动着的艺术品。她的作品不仅着眼于新的构造或技术,而是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追求一种自然形态和内心观念的表达。
在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中,教学方式往往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训练目标而采用与之相对应的策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同学空间设计的概念性的思考。因此,课程按照进程基本分为以下阶段:
①构思阶段
用块、板、柱等设计要素来构思空间的可能性,这些设计元素的操作方法可以是掏空、切割和移位等。整个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建立一个空间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二是寻求空间设计的构思,进而引导后续的一系列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鼓励学生用模型材料来研究设计并激发学生们不同的操作设计。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困难之处在于操作是直接作用于要素本身,学生们往往容易忽视操作的本身,即空间。其次是操作的方法,必须要借助于观察空间的方法来知觉空间,这个体验空间的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学生对于自己创造的空间有明确的体验,这一体验会转化成明确的设计意图,使得开始还是比较盲目的操作转化成有意识的设计活动。
②组织体验阶段
根据前一个练习的操作方法用单一的模型材料来设计一个矩形建筑单体。该单体的尺寸为6m×12m×24m,根据不同放置方式,有平房、板房和楼房三种类型,这个阶段学习的重点是抽象要素与空间的关系。这一阶段设计的目标是追求形式和空间语言的清晰,其关键在于操作的清晰。简单和清晰的操作并不意味着形式和空间的单一和单调,一个好的设计是应该能够产生丰富的空间。丰富的空间体验主要取决于空间序列上空间之间的对比和变化,如空间大小、比例、形状、光线的变化等等因素。
③应用材料阶段
用两至三种模型材料重新制作模型,练习的重点在于讨论不同材质因素的介入会引起的建筑体呈现哪些不同。从视知觉的角度来考虑,即材质肌理,如木和金属材料的对比;色彩和明暗,如各种颜色的纸板的对比;材料透明性,如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的对比。材料的穿透、阻碍、反射光线和视线的特征具有改变空间知觉的特点,但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加强而不是弱化最初的构思。[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第75页]
④建造及评图阶段
设计媒介与设计方法紧密相关。我们鼓励学生制作、观察和反复记录推进设计,要在模型、透视图和建筑平面图之间不断转换。它们的集合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发展过程。在课程后期学生应完成作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设计训练学生计算机作图和建模的能力。设立几次公共评图,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能提供各自的意见,这对于课程的发展十分的重要,在评图阶段要加强学生们的自我表达及沟通能力的培养,交流与讨论能够刺激新观点和想法的产生。当众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利于理清思路,增强信心,这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对空间教学的教案建议
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鼓励发散性和求异思考,拓展思路、扩大思维空间。为了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最佳的学习体验,教案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课题训练的抽象性
抽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将研究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建筑体量,要求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建筑体量的内部空间,二是功能问题抽象为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以及空间的不同特性上。三是将场地问题抽象为单一建筑体的不同摆放形式,不同的摆放形式对空间组织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抽象的目的是将学习的内容更加地明确和集中,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基础训练。
2.对空间搭建的元素实行平行学习的方法
理想状态下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对搭建的元素进行研究,但由于课时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采用几种搭建元素平行学习的结构,学习是分组进行的,每组三位学生,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要素进行搭建学习,这样可以从自己的组员中学习另外两种搭建元素的相关问题。这样,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有了真正的意义。
3.注意有序的工作方法的设定
每个阶段及步骤针对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一有序的工作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每个阶段,学生可以掌握某个具体的操作方法,研究某个具体的设计问题。通过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学生便可明了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严谨的设计训练对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严谨的教学结构更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此外,对于空间建构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不仅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建筑或相关学科的学习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四、小结
这样的一个学术性的设计教学观与传统的强调教师的个性和设计教学的经验性的设计教学是决然不同的,这样的课程更加强调的基本设计方法的训练,学生通过课程训练可以学习到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而更好地发展设计方案。通过课程改革希望可以激发艺术灵感与创新思维,加强学术基础和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获得研究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魏婷.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研究.[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艳婷 硕士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摘 要: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研究是针对建筑教育及相关设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信尝试,试图发展一种全面的了解、讨论和学习建筑空间知识的方法。课程改变从图纸开始设计的模式,新模式强调空间和观察,并以模型作为设计开始来丰富空间和形式的表达。
关键词:空间;构建;材料;模型
一、空间教育的实验性的原因
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研究是从建筑中最基础的 “空间”这一概念出发,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自己所创造的空间有明确的体验,进而将体验转化成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目前,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那些一流建筑师的最新动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那些所谓的新形式就变得十分容易,但模仿形式的建筑难免看起来会有些表面化。如今中国建筑教育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国际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各类学术活动也十分地活跃,但在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方面和方法方面则几乎是空白。基础研究的缺乏会直接导致我们只能模仿,难以创新。这是我们教育中所面对的一个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建筑学的基本问题——空间、结构、体积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首位,教学的基本目的并不应该是实现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而是为了发展学生对于空间学习的能力,发展概念性的思考。
二、空间教育试验性实践模式
首先,新提出的空间设计的教育,既应该包含了对空间认知思维的训练,也应特别注重发展缜密的抽象思维环节,学习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纯技术性或者纯艺术性教学。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空间及观察,这是贯穿整个实践的核心。另外一个改变是学生们对于空间的学习是从模型开始而不是图纸,希望从这两点出发,使得学生的设计达到新境界。
其次,空间实验性研究工作坊是通过多个群体的共同参与、相互学习,以及讨论来激发思考,这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学生们活动必须是可以像用模型来做游戏那样容易,模型完成之后进行空间比较观察,要求学生在电脑模型中选择不同的视角赋予建筑不同的建筑材料,进而研究材料对空间知觉的影响。在最后阶段,重新绘制建筑图纸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整个课堂设置应注重对设计过程的训练,研究的态度,使学生从每一阶段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进而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和创造洞察力,并以此获得自己的设计灵感。通过这种锻炼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推动设计理念的产生,这对于促进学术交流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实验性研究的空间教学培养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学习和思考,并从中促进形成自我风格和特色。例如,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广州歌剧院的“圆润双砾”和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从作品中可以看到空间设计实验性研究教学在大师们身上留下的影子。她的建筑特点在于颠覆了传统的形式法则,建筑空间柔软、流动,在视觉形式上在寻求一种运动着的艺术品。她的作品不仅着眼于新的构造或技术,而是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追求一种自然形态和内心观念的表达。
在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中,教学方式往往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训练目标而采用与之相对应的策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同学空间设计的概念性的思考。因此,课程按照进程基本分为以下阶段:
①构思阶段
用块、板、柱等设计要素来构思空间的可能性,这些设计元素的操作方法可以是掏空、切割和移位等。整个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建立一个空间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二是寻求空间设计的构思,进而引导后续的一系列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鼓励学生用模型材料来研究设计并激发学生们不同的操作设计。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困难之处在于操作是直接作用于要素本身,学生们往往容易忽视操作的本身,即空间。其次是操作的方法,必须要借助于观察空间的方法来知觉空间,这个体验空间的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学生对于自己创造的空间有明确的体验,这一体验会转化成明确的设计意图,使得开始还是比较盲目的操作转化成有意识的设计活动。
②组织体验阶段
根据前一个练习的操作方法用单一的模型材料来设计一个矩形建筑单体。该单体的尺寸为6m×12m×24m,根据不同放置方式,有平房、板房和楼房三种类型,这个阶段学习的重点是抽象要素与空间的关系。这一阶段设计的目标是追求形式和空间语言的清晰,其关键在于操作的清晰。简单和清晰的操作并不意味着形式和空间的单一和单调,一个好的设计是应该能够产生丰富的空间。丰富的空间体验主要取决于空间序列上空间之间的对比和变化,如空间大小、比例、形状、光线的变化等等因素。
③应用材料阶段
用两至三种模型材料重新制作模型,练习的重点在于讨论不同材质因素的介入会引起的建筑体呈现哪些不同。从视知觉的角度来考虑,即材质肌理,如木和金属材料的对比;色彩和明暗,如各种颜色的纸板的对比;材料透明性,如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的对比。材料的穿透、阻碍、反射光线和视线的特征具有改变空间知觉的特点,但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加强而不是弱化最初的构思。[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第75页]
④建造及评图阶段
设计媒介与设计方法紧密相关。我们鼓励学生制作、观察和反复记录推进设计,要在模型、透视图和建筑平面图之间不断转换。它们的集合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发展过程。在课程后期学生应完成作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设计训练学生计算机作图和建模的能力。设立几次公共评图,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能提供各自的意见,这对于课程的发展十分的重要,在评图阶段要加强学生们的自我表达及沟通能力的培养,交流与讨论能够刺激新观点和想法的产生。当众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利于理清思路,增强信心,这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对空间教学的教案建议
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鼓励发散性和求异思考,拓展思路、扩大思维空间。为了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最佳的学习体验,教案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课题训练的抽象性
抽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将研究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建筑体量,要求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建筑体量的内部空间,二是功能问题抽象为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以及空间的不同特性上。三是将场地问题抽象为单一建筑体的不同摆放形式,不同的摆放形式对空间组织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抽象的目的是将学习的内容更加地明确和集中,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基础训练。
2.对空间搭建的元素实行平行学习的方法
理想状态下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对搭建的元素进行研究,但由于课时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采用几种搭建元素平行学习的结构,学习是分组进行的,每组三位学生,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要素进行搭建学习,这样可以从自己的组员中学习另外两种搭建元素的相关问题。这样,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有了真正的意义。
3.注意有序的工作方法的设定
每个阶段及步骤针对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一有序的工作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每个阶段,学生可以掌握某个具体的操作方法,研究某个具体的设计问题。通过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学生便可明了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严谨的设计训练对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严谨的教学结构更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此外,对于空间建构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不仅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建筑或相关学科的学习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四、小结
这样的一个学术性的设计教学观与传统的强调教师的个性和设计教学的经验性的设计教学是决然不同的,这样的课程更加强调的基本设计方法的训练,学生通过课程训练可以学习到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而更好地发展设计方案。通过课程改革希望可以激发艺术灵感与创新思维,加强学术基础和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获得研究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魏婷.空间设计教育的实验性研究.[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艳婷 硕士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