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生物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作者】 伊 瑞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她传承着深厚的民族底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要求。人文精神虽然为精神层面上的,但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触及的,她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着眼未来的精神追求和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的理性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而且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提出了明确而又意义深远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表现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等特征。但是目前,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让人担忧,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盛行,精神世界空虚、人文关怀淡漠等等,这些现象与我国教育现状存在的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或无视人文教育,即严重的科学主义倾向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有必要渗透进人文精神教育,摆脱仅仅传授生物知识的狭隘思想,教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其中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冯建军老师在《生命与教育》中提出“生命化教育是基于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提升生命质量,要敬畏生命,珍视、爱护生命,体悟价值与智慧人生、解放儿童,使生命教育融入生活并充满人文关怀。”生命只有一次,学生应爱护自己的生命,同时要关怀他人的生命,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据报道,清华大学电机系4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他丝毫不考虑熊的哀嚎与痛苦,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浓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了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一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这3种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国际一级保护动物。而这名大学生年仅21岁,己通过研究生考试。浙江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参加了嘉兴市秀州区人民政府公务员招录考试,并且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但因没有收到体检合格通知书遂对录用工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并蓄意进行报复。最终周一超持刀行凶造成工作人员一死一伤的惨剧。类似的报道还有,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室友残忍地杀害。还有清华学生朱令铊中毒事件以及今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让人看的痛心,他们都是所谓优秀的高材生,却缺乏最起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做出了如此愚蠢、将生命视如草芥的行为。由此可见生物教育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人文教育鲜有人问津,并且在中学生中加强人文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其次需要在生物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知识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对地球面貌的改变有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成就都是教育的结果。知识的积累可以造福地球,也可以毁灭地球。而目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此酿成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而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法律所能解决的,它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道德观是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将来的祸福就看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抉择,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道德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道德观对于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时要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濒危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应告诉学生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要讲述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在讲述原生动物时,同时讲述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得到净化等,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付诸于行动。
另外,还需要在生物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大自然是色彩缤纷、无比壮观的,形形色色的生物和美丽的自然景色,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各具风采。金蝉脱壳、蜘蛛结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物的行为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的平衡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的适应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脑的兴奋性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社会这个复杂环境的变化感知非常敏捷,但是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鉴别能力不强,对美的感受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师应该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指导他们对美的事物进行美的分析、比较和鉴别,培养和提高他们具有正确地鉴别美与丑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远离不良嗜好。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渗透人文教育,用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既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审美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由此即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课外活动中的师生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在课余休息时和举行某些课外活动时。这样,通过师生交流就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了沟通交流的基础,就会有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这样可以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品质。
当然,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配合。生物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人文教育在中学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可行的,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或者通过一门学科、一个专题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结合各门学科、采用多种模式,长期进行渗透的。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模式或途径有很多,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采用恰当的途径进行适时地人文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把握环境、学生的特点,不断地钻研和探索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师要将人文教育与知识教学科学的结合起来,克服阻碍与困难,让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其中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冯建军老师在《生命与教育》中提出“生命化教育是基于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提升生命质量,要敬畏生命,珍视、爱护生命,体悟价值与智慧人生、解放儿童,使生命教育融入生活并充满人文关怀。”生命只有一次,学生应爱护自己的生命,同时要关怀他人的生命,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据报道,清华大学电机系4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他丝毫不考虑熊的哀嚎与痛苦,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浓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了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一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这3种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国际一级保护动物。而这名大学生年仅21岁,己通过研究生考试。浙江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参加了嘉兴市秀州区人民政府公务员招录考试,并且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但因没有收到体检合格通知书遂对录用工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并蓄意进行报复。最终周一超持刀行凶造成工作人员一死一伤的惨剧。类似的报道还有,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室友残忍地杀害。还有清华学生朱令铊中毒事件以及今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让人看的痛心,他们都是所谓优秀的高材生,却缺乏最起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做出了如此愚蠢、将生命视如草芥的行为。由此可见生物教育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人文教育鲜有人问津,并且在中学生中加强人文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其次需要在生物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知识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对地球面貌的改变有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成就都是教育的结果。知识的积累可以造福地球,也可以毁灭地球。而目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此酿成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而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法律所能解决的,它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道德观是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将来的祸福就看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抉择,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道德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道德观对于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时要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濒危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应告诉学生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要讲述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在讲述原生动物时,同时讲述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得到净化等,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付诸于行动。
另外,还需要在生物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大自然是色彩缤纷、无比壮观的,形形色色的生物和美丽的自然景色,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各具风采。金蝉脱壳、蜘蛛结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物的行为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的平衡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的适应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脑的兴奋性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社会这个复杂环境的变化感知非常敏捷,但是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鉴别能力不强,对美的感受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师应该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指导他们对美的事物进行美的分析、比较和鉴别,培养和提高他们具有正确地鉴别美与丑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远离不良嗜好。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渗透人文教育,用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既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审美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由此即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课外活动中的师生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在课余休息时和举行某些课外活动时。这样,通过师生交流就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了沟通交流的基础,就会有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这样可以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品质。
当然,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配合。生物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人文教育在中学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可行的,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或者通过一门学科、一个专题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结合各门学科、采用多种模式,长期进行渗透的。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模式或途径有很多,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采用恰当的途径进行适时地人文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把握环境、学生的特点,不断地钻研和探索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师要将人文教育与知识教学科学的结合起来,克服阻碍与困难,让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