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也谈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
【作者】 程 媛 赵 丽 刘春玲
【机构】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借鉴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育史分期小类上的时间节点1932年,选择为语文教育带来变革的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时间节点,把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时期,以此来研究文学设科后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体现语文教育发展的学科性与完整性。
关键词:文学设科;教育史;课程标准;教育规律
一、引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真正意义上语文教育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张志公先生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研究语文教育历史问题的奠基之作。20世纪80年代朱绍禹先生提出,通过了解历史进程来研究语文教育的观点。顾黄初先生也认为,对语文教育历史的反思有利于推进语文教育的改革。研究语文教育史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语文教育问题,而解释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促进语文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文学设科的定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致力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和教育制度的洋务派、维新派,强调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经由政府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正规学制,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课程设置规定:初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两门课程。高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中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具备了以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教学为主体的语文学科的特征,中国文学设科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文学设科的语文教育便从此开始。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设科是随新学制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发生的,这里的中国文学其实并不纯属于文学,它是相对于外国文学的一个学科。语文教育指的是中国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不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是从1904年文学设科开始至今的语文教育发展百余年的历史时段。
(二)目前研究的主要观点:
当代语文教育史的分期研究,国外学报鲜有记述。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意见并不一致。他们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划分;或从历史的角度划分;或从语文教育兼顾社会政治的角度划分,多注重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目前七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1、以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运动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文教育期为第二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
2、以文学设科、五四运动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文学设科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文学设科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之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陈必祥主编《语文教学发展史》)。
3、以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与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四个历史时期,即: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当代语文教育期(陈学法主编《语文教育学》)。
4、以文学设科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两个历史时期,即:文学设科前为传统语文教育期,文学设科之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学史札记》)。
5、以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新中国成立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
6、以文学设科、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文学设科前为传统语文教育时期,文学设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时期(曹洪顺、冯守仲主编《语文教育学》)。
7、以文学设科、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与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王松泉、钱威主编《中国语文教学史》)。
这七种语文教育史的历史分期中,文学设科后的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关系社会政治的重要时间点成为分期的主要依据。谈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要明确语文独立设科从文史哲中分离出来的时间,这就是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设科的颁布时间。一百年来,系统研究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文章比较零散,缺少多角度的分析论证。近年来,语文教育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但是研究成果还是不多。
二、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引领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即抓住事物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认识到客观事物的面目。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研究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明晰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历史时期的划分问题。
(一)课程标准是划分语文教育史分期的一个视角
我们从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分析近百年来有关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基础教育的相关的文件法规,结合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剥离并确认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育发展中的纲领性作用,分析1932年、2001年两个课程标准颁布的时间节点在百年语文教育发展链条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探究百年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阶段的可行性。
针对语文教育以往过多关注社会政治等要素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对研究语文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不够重视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文学设科后的百年语文教育史的分期方法。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入手,选取两次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文学设科后语文教育发展研究的分期点,对语文教育百年来的历史分期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法,以此助推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包括语文课程纲要、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相同)是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法规性文件,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引领方向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发展规律一致,则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偏离或违背语文教育的发展轨道,则会阻碍语文教育的发展。所以,避开社会政治诸因素,选择统领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这个点进行研究分析,来体现语文教育发展规律这条线,是研究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视角。
我们在前期的文本查阅及研究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对不同研究者的七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些观点代表了当今语文教育史分期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基本上是比较重视社会上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忽视对语文教育发展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基于此,我们提出百年来语文教育史由1904年文学设科为起点,1932年颁布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年颁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两个时间节点的观点,分析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将百年来的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即:1904年—1932年:语文教育开始时期。1932年—2001年:语文教育探索时期。2001年至今:语文教育发展时期。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语文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施行是体现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厘清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的衍变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语文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
(二)从学科性角度思考语文教育史分期价值
顾黄初先生在《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把语文教育历史以文学设科为界线,分为传统语文、现代语文两个历史时期;现代语文时期又以新中国建立为界线分为前时期和后时期;前时期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为界线再分成三个历史时期。顾黄初先生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强调奠定语文教育基础的是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但对此的阐述比较少。我们先后查阅顾黄初先生的《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文本及当时的相关的教育法规后,我们认为193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完善了语文课程在内容及结构上的建构,对其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在课程与教学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与引领的作用。
我们借鉴顾黄初先生在教育史分期小类上的时间节点1932年,选择为语文教育带来巨大变革的2001年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时间节点,把百年语文教育历史分成了三个时期,以此来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体现语文教育发展的学科性与完整性。
对于语文教育规律的研究,把文学设科后的课程标准完善的1932年与重提课程标准的2001年作为体现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切入点作研究角度的研究者较少,特别是2011年对新课程标准的修改完善,标志着2001年之后的语文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2001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上看,课程性质的表述有补充,阐释语文课程问题,基调与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还补充完善了2001年课程标准内容上的疏漏之处,使得对2001年至今的语文教育研究更加深入,更有分量。
三、结语
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重点强调的是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开阔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也会使得语文教育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更加专业规范。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15
[2]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30-32
[3]董蓓菲.语文课程标准的文化回归与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4]刘春文.语文课标“评价建议”部分修订前后的对比[J].语文建设,2012(8)
[5]胡根林.2011版语文新课标的“不变”与“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2(6)
[6]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9-60
[7]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47-48
[8]郑国民、张心科.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0)
[9]屠锦红、徐林祥. 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J].教育导刊,2010(1)
科研项目:
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百年语文教育思潮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3E006);201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544002.
作者简介:程媛(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硕士,教授,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赵丽(1974—),女,黑龙江肇东市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刘春玲(1973—),女,黑龙江大庆市人,硕士,讲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关键词:文学设科;教育史;课程标准;教育规律
一、引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真正意义上语文教育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张志公先生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研究语文教育历史问题的奠基之作。20世纪80年代朱绍禹先生提出,通过了解历史进程来研究语文教育的观点。顾黄初先生也认为,对语文教育历史的反思有利于推进语文教育的改革。研究语文教育史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语文教育问题,而解释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促进语文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文学设科的定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致力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和教育制度的洋务派、维新派,强调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经由政府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正规学制,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课程设置规定:初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两门课程。高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中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具备了以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教学为主体的语文学科的特征,中国文学设科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文学设科的语文教育便从此开始。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设科是随新学制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发生的,这里的中国文学其实并不纯属于文学,它是相对于外国文学的一个学科。语文教育指的是中国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不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是从1904年文学设科开始至今的语文教育发展百余年的历史时段。
(二)目前研究的主要观点:
当代语文教育史的分期研究,国外学报鲜有记述。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意见并不一致。他们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划分;或从历史的角度划分;或从语文教育兼顾社会政治的角度划分,多注重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目前七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1、以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运动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文教育期为第二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
2、以文学设科、五四运动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文学设科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文学设科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之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陈必祥主编《语文教学发展史》)。
3、以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与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四个历史时期,即: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当代语文教育期(陈学法主编《语文教育学》)。
4、以文学设科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两个历史时期,即:文学设科前为传统语文教育期,文学设科之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学史札记》)。
5、以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新中国成立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
6、以文学设科、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文学设科前为传统语文教育时期,文学设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时期(曹洪顺、冯守仲主编《语文教育学》)。
7、以文学设科、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把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与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王松泉、钱威主编《中国语文教学史》)。
这七种语文教育史的历史分期中,文学设科后的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关系社会政治的重要时间点成为分期的主要依据。谈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要明确语文独立设科从文史哲中分离出来的时间,这就是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设科的颁布时间。一百年来,系统研究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文章比较零散,缺少多角度的分析论证。近年来,语文教育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但是研究成果还是不多。
二、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引领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即抓住事物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认识到客观事物的面目。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研究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明晰文学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历史时期的划分问题。
(一)课程标准是划分语文教育史分期的一个视角
我们从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分析近百年来有关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基础教育的相关的文件法规,结合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剥离并确认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育发展中的纲领性作用,分析1932年、2001年两个课程标准颁布的时间节点在百年语文教育发展链条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探究百年语文教育史分成三个阶段的可行性。
针对语文教育以往过多关注社会政治等要素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对研究语文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不够重视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文学设科后的百年语文教育史的分期方法。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入手,选取两次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文学设科后语文教育发展研究的分期点,对语文教育百年来的历史分期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法,以此助推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包括语文课程纲要、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相同)是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法规性文件,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引领方向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发展规律一致,则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偏离或违背语文教育的发展轨道,则会阻碍语文教育的发展。所以,避开社会政治诸因素,选择统领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这个点进行研究分析,来体现语文教育发展规律这条线,是研究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视角。
我们在前期的文本查阅及研究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对不同研究者的七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些观点代表了当今语文教育史分期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基本上是比较重视社会上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忽视对语文教育发展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基于此,我们提出百年来语文教育史由1904年文学设科为起点,1932年颁布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年颁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两个时间节点的观点,分析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将百年来的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即:1904年—1932年:语文教育开始时期。1932年—2001年:语文教育探索时期。2001年至今:语文教育发展时期。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语文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施行是体现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厘清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的衍变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语文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
(二)从学科性角度思考语文教育史分期价值
顾黄初先生在《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把语文教育历史以文学设科为界线,分为传统语文、现代语文两个历史时期;现代语文时期又以新中国建立为界线分为前时期和后时期;前时期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为界线再分成三个历史时期。顾黄初先生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强调奠定语文教育基础的是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但对此的阐述比较少。我们先后查阅顾黄初先生的《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文本及当时的相关的教育法规后,我们认为193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完善了语文课程在内容及结构上的建构,对其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在课程与教学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与引领的作用。
我们借鉴顾黄初先生在教育史分期小类上的时间节点1932年,选择为语文教育带来巨大变革的2001年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时间节点,把百年语文教育历史分成了三个时期,以此来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体现语文教育发展的学科性与完整性。
对于语文教育规律的研究,把文学设科后的课程标准完善的1932年与重提课程标准的2001年作为体现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切入点作研究角度的研究者较少,特别是2011年对新课程标准的修改完善,标志着2001年之后的语文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2001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上看,课程性质的表述有补充,阐释语文课程问题,基调与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还补充完善了2001年课程标准内容上的疏漏之处,使得对2001年至今的语文教育研究更加深入,更有分量。
三、结语
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重点强调的是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开阔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也会使得语文教育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更加专业规范。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15
[2]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30-32
[3]董蓓菲.语文课程标准的文化回归与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4]刘春文.语文课标“评价建议”部分修订前后的对比[J].语文建设,2012(8)
[5]胡根林.2011版语文新课标的“不变”与“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2(6)
[6]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9-60
[7]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47-48
[8]郑国民、张心科.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0)
[9]屠锦红、徐林祥. 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J].教育导刊,2010(1)
科研项目:
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百年语文教育思潮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3E006);201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文教育史分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544002.
作者简介:程媛(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硕士,教授,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赵丽(1974—),女,黑龙江肇东市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刘春玲(1973—),女,黑龙江大庆市人,硕士,讲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