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作者】 谈永进1 李庆林2
【机构】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1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医药类院校尝试与医疗机构建立积极的、可操作的双主体办学模式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在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双主体,办学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宏观形势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1]。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同时指出: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2]。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医药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走学校与医院结合办学之路,建立行业支撑的育人机制,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途径。院校双方积极探索合作的结合点和利益点,充分发挥医院和学校的各自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是一个与学校所有成员有关的活动,尤其是在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学校和医院都是办学主体,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尤为重要。学校的老师、学生、职能部门,医院的临床老师、相关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都是评价主体,他们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从而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主体、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全面性。
2双主体办学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和学校分别是合作中的两个主体[3]。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主人,都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等。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的各类需求和标准引入到办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方式和途径,由学校与企业、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等工作,从而使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在校企双主体办学思想指导下,不断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围绕教学运行与监控、专业建设与特色、育人质量与成果、社会评价等关键指标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探索双轨并行,校企合一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背景与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就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来讲,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一般是教育的投资者与学校共同成为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5]。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和雇主,由雇主集团委托行业协会对企业方的职业培训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由政府重点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学校自我监控为核心,以政府监控为指导,以社会监控为评价依据。
建立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教学从管理、检查、督促、反馈到整改的闭环系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逐步完善起来,有关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开始注重将教学质量监控与职业资格对应,开始重视行业及用人单位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等。
综上所述,结合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树立全面质量观,建立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学校参与的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4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本着“合作办学、共同育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2013年6月,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海军安庆医院建立院校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并于2014年起实施双主体办学模式改革实践。按照协议要求,双方作为双主体共同培养学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展双师队伍建设、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4.1成立校院合作委员会。构建法律约束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6],建立共建共管机制。校企双方从行业背景、用人需求、岗位能力等方面出发,广泛调研,共同完成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方案。
4.2建立“双主体”合作办学管理制度。制定了临床教学工作规程、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双师队伍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院合作行为,为“双主体”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4.3实施“1+1+1”培养方案。即第1学年在校本部完成公共文化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为第2学年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2学年在医院完成(下转第20页)(上接第31页)专业课、专业实训课、临床见习、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第3学年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工作。这种培养方案较好地实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教学理念。
4.4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一个培养目标二个管理路径,学校老师(辅导员)和医院临床老师(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办学“双导师制”。校院双方教师(辅导员)定期召开教学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4.5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鼓励临床医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申报高教技术职称,建立以学校和医院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逐步建立兼职教师动态人才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4.6建立“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员制度。邀请本地区行业学会、医疗机构专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行家、医院专业带头人、校方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代表、实习基地代表、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教学监控信息员。接受社会各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4.7成立校院互补型教学督导机构。高等院校传统的教学督导模式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全校的教学督导工作[7]。双主体办学模式下,这种督导形式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双主体办学模式,我们成立了互补型教学督导机构,教学医院成立二级督导组织,校方督导机构主要注重宏观指导,教学医院督导组织主要注重微观教学督导工作,并依据评价标准对第2学年的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绩效进行调查、研究、质量分析及评定,在此基础上对校本部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案。
4.8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临床医师的言传身教、临床教学的真实情境,给学生带来真情实感和环境熏陶,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认同先进的行业文化,以缩短就业上岗后与行业的磨合期。同时,学校把行业文化和人文精神及时充实到职业指导、德育实践等课程中。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和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8]。双主体办学是对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自觉实践,是校企长期合作,积极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表明,双主体办学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赵秋兰.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3,262(4):57-58.
[4]周向洋,汪洋,陈春法. 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14,1:135-138.
[5]胡建华. 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8,5:147-149.
[6]季缃绮.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校企合作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l(36):4345.
[7]陈旭,汤寿珩,王海兵. 高校两级教学督导模式的构建 [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4:231-232.
[8]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jyxm303)
作者简介:谈永进(1964.2-),男,硕士,副教授;
李庆林(1968.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双主体,办学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宏观形势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1]。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同时指出: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2]。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医药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走学校与医院结合办学之路,建立行业支撑的育人机制,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途径。院校双方积极探索合作的结合点和利益点,充分发挥医院和学校的各自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是一个与学校所有成员有关的活动,尤其是在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学校和医院都是办学主体,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尤为重要。学校的老师、学生、职能部门,医院的临床老师、相关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都是评价主体,他们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从而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主体、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全面性。
2双主体办学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和学校分别是合作中的两个主体[3]。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主人,都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等。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的各类需求和标准引入到办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方式和途径,由学校与企业、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等工作,从而使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在校企双主体办学思想指导下,不断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围绕教学运行与监控、专业建设与特色、育人质量与成果、社会评价等关键指标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探索双轨并行,校企合一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背景与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就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来讲,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一般是教育的投资者与学校共同成为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5]。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和雇主,由雇主集团委托行业协会对企业方的职业培训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由政府重点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学校自我监控为核心,以政府监控为指导,以社会监控为评价依据。
建立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教学从管理、检查、督促、反馈到整改的闭环系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逐步完善起来,有关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开始注重将教学质量监控与职业资格对应,开始重视行业及用人单位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等。
综上所述,结合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树立全面质量观,建立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学校参与的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4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本着“合作办学、共同育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2013年6月,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海军安庆医院建立院校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并于2014年起实施双主体办学模式改革实践。按照协议要求,双方作为双主体共同培养学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展双师队伍建设、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4.1成立校院合作委员会。构建法律约束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6],建立共建共管机制。校企双方从行业背景、用人需求、岗位能力等方面出发,广泛调研,共同完成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方案。
4.2建立“双主体”合作办学管理制度。制定了临床教学工作规程、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双师队伍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院合作行为,为“双主体”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4.3实施“1+1+1”培养方案。即第1学年在校本部完成公共文化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为第2学年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2学年在医院完成(下转第20页)(上接第31页)专业课、专业实训课、临床见习、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第3学年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工作。这种培养方案较好地实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教学理念。
4.4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一个培养目标二个管理路径,学校老师(辅导员)和医院临床老师(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办学“双导师制”。校院双方教师(辅导员)定期召开教学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4.5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鼓励临床医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申报高教技术职称,建立以学校和医院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逐步建立兼职教师动态人才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4.6建立“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员制度。邀请本地区行业学会、医疗机构专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行家、医院专业带头人、校方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代表、实习基地代表、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教学监控信息员。接受社会各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4.7成立校院互补型教学督导机构。高等院校传统的教学督导模式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全校的教学督导工作[7]。双主体办学模式下,这种督导形式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双主体办学模式,我们成立了互补型教学督导机构,教学医院成立二级督导组织,校方督导机构主要注重宏观指导,教学医院督导组织主要注重微观教学督导工作,并依据评价标准对第2学年的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绩效进行调查、研究、质量分析及评定,在此基础上对校本部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案。
4.8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临床医师的言传身教、临床教学的真实情境,给学生带来真情实感和环境熏陶,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认同先进的行业文化,以缩短就业上岗后与行业的磨合期。同时,学校把行业文化和人文精神及时充实到职业指导、德育实践等课程中。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和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8]。双主体办学是对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自觉实践,是校企长期合作,积极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表明,双主体办学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赵秋兰.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3,262(4):57-58.
[4]周向洋,汪洋,陈春法. 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14,1:135-138.
[5]胡建华. 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8,5:147-149.
[6]季缃绮.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校企合作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l(36):4345.
[7]陈旭,汤寿珩,王海兵. 高校两级教学督导模式的构建 [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4:231-232.
[8]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jyxm303)
作者简介:谈永进(1964.2-),男,硕士,副教授;
李庆林(1968.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