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任平宽

【机构】 甘肃民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现代化中的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目标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包括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手段,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现在所说的多媒体教学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称为计算机辅助教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书本中的知识,还要有很好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化学实验.的仪器有很多的是易碎的,化学实验的药品大多数也是有危险性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带领同学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就向学生强调清楚。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既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还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一、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然而许多的教学内容通常本身较为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在九年级化学中分子和原子等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把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加之历史具有过去性,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上课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是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使学生投身其中,产生强烈共鸣,引起兴趣,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
  (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耳、口、眼、手等多种感官来投入学习。多媒体系统的交互作用,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场,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真实感、亲切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这种条件下获取和处理信息效率明显提高,加快了学习进程,提高了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其全面发展。
  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语音、图形、文字、数据、动画等为一体,与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手脑并用做练习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生动、形象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同时启动、和谐运转,极具感染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并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由于内容死板陈旧,加上采用的方法不当,如说教法等,致使德育教育形同虚设,收效甚微。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功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功能可以生动的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演示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演示变化多端的化学现象,演示结构精巧的化学仪器装置。例如化学实验中的最为简单的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实验,操作虽然很简单,但由于空气以及要收集的氢气都是看不清摸不着的,即使了解了实验原理,学生也会认为收集有氢气的集气瓶和原来的空瓶没什么两样,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整个过程是用肉眼无法分辨的。为了使这一过程更为明显,可以利于多媒体技术,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体分子,通过两种气体分子的移动来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达到化不见为可见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提高化学的演示效果
  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最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这些知识虽然是存在的,但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的不可渗透性。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似乎靠视觉和听觉,传统的的课堂教学手段很难生动的表达这些复杂的内容。像这种微观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是非常困难的,虽然也可以采用挂图和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但是学生也只能是凭空想象,很难通过听觉和视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并清晰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逼真、直观的特点,可以把局部的图形任意的进行放大和缩小,也可以将平面的几何图形立体化,或是将几何图形旋转,把图形的三维空间、声音好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形象具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功能,提高化学实验的复习效果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功能,可以避免教师一遍一遍的演示所造成的实验浪费。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学生了解实验的每个细节和步骤,并可以反复的操作以达到反复记忆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功能,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使抽象的不可见的概念、定义变得直观和具体。
  2、能使常规教学中不能或不易体现的现象得以实现。例如:化学实验中的爆炸实验是有很大危险性的,常规教学中不易操作,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利用图像,声音以及动画技术相结合,逼真地展现爆炸的现象,既可以避免实验的危险,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人机对话,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1、人机对话式有效地实现了程序化、启发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人机对话可无距离地实现个别化教育,因人施教。教师语学生间可用文字、声音、动画等进行相互交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比传统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会感动自己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和引导着,而不是一个说教者。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活动的展开。
  2、能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绘画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写作品质。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已日益普遍的应用于现在的教学中,而这种教学的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课件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求教师要化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件的制作上,同时在制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广大的教师才能做出更好的课件来为化学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