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人的活动的三维尺度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

【作者】 王娇娥

【机构】 (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贵州 安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自由存在物,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应从外在对象的尺度、自身的内在尺度和美的尺度来审视活动自身,达到教育的“真善美”的合理运用与统一。
  关键词:人的活动;教育教学;三维尺度 
  Abstract: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activity is people, people is a free beings with self awareness, hence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gin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scale of the object, its scale and the scale to examine the activities of inner self,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 of "true" reasonable use and unity. 
  Keywords: human activities; Education teaching; Three dimensional scale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自由存在物。那么,人的活动的概念和分类如何?人的活动的三维尺度对教育教学活动有何启示?
  1人的活动的概念及分类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单纯适应性关系,而是一种双向度的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关系。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着人的外部环境,改变了的外部环境也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的自然,使人自身的能力、身体结构与心理结构获得进化与完善。人要生存,要获得生活资料,人就必须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迫使自然界根据人的需要向人提供各种不同的生活资料。但客观的自然界并不只小绵羊,更不是一个任由人随意打扮的小女孩,它有自身发展与运动的规律,这就产生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社会给不同的个人提供了实践活动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给人的各种活动设置了界限。诚如一个不谙世事、深深依恋于母亲的婴儿,其喜怒哀乐完全受制于生理本能的驱使与外部环境的提示。婴儿因饥饿而啼哭,奴隶在别人的皮鞭与棍棒驱使下的劳动,都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的活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从存在的形态上,人的活动可以划分为:观念形态的活动和实在的活动。
  观念形态的活动,即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用黑格尔、恩格斯与列宁的说法即意志自由。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依据自己对活动客体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自觉地建筑起来,其间渗透着人的自觉性与价值追求,是人的智慧的表现。
  实在的活动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既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应然的存在与属人的存在,它是人对对象世界必然性把握的确证,也是人的价值要求与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在的活动是人的自由的一种最高的存在形态,实在的自由的实现,一方面是自由主体的主体性的发挥,是人向对象世界的生成;另一方面,也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与主体自身的一种解放。人不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最后目的还在于为自身争得一种更为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社会规范制约着个人的活动,个人对社会规范也进行选择。社会规范是通过个人的选择内化为人的需求和理想的,并继而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然而,并不是人的任何选择都符合自由的本性,个人在作出自己的选择时,常常难免陷入理智的洞穴,功利的洞穴与情感的洞穴。个人要真正通过自己的选择获得实在的自由,除了要对外部活动对象或客体正确把握之外,还需要对自己的本能、欲望与情感进行自我协调与控制,对自己的某些缺陷与惰性自觉地克服弥补,用哲学家们的话说叫做“自律”或加强自我修养。完全受制于他人与外在力量奴役的个人不能算是自由的人,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受制于自己物性本能的“随心所欲”的人,与其说是一种自由的人,倒不如说是本能的奴隶。自由的个人不是一种自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自为性的存在,具有“自律”性的品格与能力,能够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才有可能塑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
独立品格与辉煌多彩的人生与个性。
  2人的活动的“三维尺度”
  人的活动受规范的制约,包括外在对象的尺度、自身的内在尺度和美的尺度。
  外在对象的尺度,是一种物种的尺度,也即是任何一个对象的尺度。这种活动能够摆脱单纯的需要,与外界的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发生对象性的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动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狭隘和特定化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其可能性而言则是全面性的与未定化的,具有可塑性与历史性的特征,随着人的活动的历史发展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趋向丰富与复杂。
  自身的内在尺度,即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由于具有专属于自己的活动尺度,人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受自己的意志自由控制的活动,表现为实现自己本质力量与理想的活动。人不仅仅在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单纯的适应与简单的复制,而是致力于对外部世界进行以自我为坐标的创造与重塑,通过这种创造与重塑,自在的世界向属人的世界转化,外部世界被赋予文化与文明的意义。
  美的尺度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与建造活动。美的尺度既不同于外在对象的尺度,也不同于自身的内在尺度,对象的外在尺度在本质上是活动的客体的尺度,人的内在尺度本质上是活动主体的尺度,而美的尺度则是活动客体的尺度与活动主体的尺度的有机统一。
  3人的活动的“三维尺度”要求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真善美”的统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善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动。”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知识即美德”。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也即是具有善性的人,谁拥有的知识愈多,谁就愈善。伊壁鸠鲁和斯彬诺莎认为“幸福生活使我们追求的最高的善,快乐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感觉是评判一切行为是否善的标准。”等等,前人的观念有些说得不无道理,有些也有点失之于偏颇。“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路”。
  随着分工的扩大化与细微化,个人的活动范围日益缩小,专业化的分工与自动化的生产线除了使个体的活动失却了自主性,丧失了对劳动或活动的兴趣外,更严重地是使个体失去了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与能力的可能。一方面是机器体系的越来越完善,机器的威力越来越大,作为人的类能力对象化的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则成为机器上的一个点,人的有机的生理器官系统被撕裂成为分离的某些碎片;一方面,人作为类整体,在自然界面前上升为真正的主体,另一方面,个体则变成了生产过程中的机器的附属物;一方面,整个人类的社会交往日益发展,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个体自由活动的地盘却越来越受到侵蚀而缩小。在某种程度上,个体仍然是一种“偶然性的个人”的形象。
  因此,人的活动的“三维尺度”要求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真善美”的统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以求得到共同发展。教育活动必须对客体的存在方式、属性、结构、功能及运动规律有着切实的把握,并在自己的活动中运用这种真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活动,这样才可能使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人要达到自由,必须使自己的活动遵循善的原则。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善”即“好”、“有益”、“合理”,是指向人的对自身活动的道德伦理性规范。此外,人的活动还遵循美的尺度,即合乎美的要求,按照人的审美要求进行活动,美的基本要求是使人的感官或情感获得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使人感到愉悦的享受。看它的造型、它的的色彩是否生动、优雅,是否匀称,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与统一,能否给人一种愉悦性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英]格雷著;顾爱彬,李瑞华译.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 [德]马丁.布伯著;张健,韦海英译.人与人[M].作家出版社,1992
  3. 林剑著;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
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作者简介: 王娇娥 (1976~), 女,湖南邵阳人,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