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初探
【作者】 徐 伟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分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而美术教育正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美术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依据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既能影响学生的理智与感情和整个精神面貌,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人们美的心灵,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时代的需求决定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多种专业技能和较高审美水平的美育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全面发展 素质 综合素养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针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素质,还要有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应该既是合格的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的美术教师,又是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家,因为他们是担负民族美育重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方向
衡量和检验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标志,(一)是要看办学指导思想,(二)是要看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三)是要看所培养人才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素质。
办学思想决定办学的方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证,培养的人才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必然结果。三者紧密相联,互相制约,不可分割,构成完整的师范美术教育体系。
二.师范美育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就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师范美术教育特色有过多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师范美术教育的特色就是师范性,这种观点强调做为一个中学美术教师不在于教师自身画得好坏,而首要的是为人师表,只要有一定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就足够了,并且经常举出许多自己画得并不好的老师,如何教出众多画家为例。这种观点侧重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强调人民美术教师的自身表率作用和规范化的要求,以及培养表达能力等。这无疑是对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种观点往往不注重美术教师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忽视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甚至认为美术教师画得好就会不安心美术教育工作,师范系的学生画得好办学思想就不端正,画得越好办学方向就越错……这种把师范性和艺术性对立起来,把教师的思想问题、社会的实际问题与美育对立起来,强调师范特点而否定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思想素质的重要,而忽视文化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这显然是不符合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更是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特点和规律。
三.师范美育教学研究中的体会。
当今随着人民对美育需求的深入和发展,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在急剧变化,审美水平在不断提高,从深度到广度,都远远超越了任何时代。如今的幼儿园和小学生的儿童画,可以走向世界,在国际展出并获奖。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背着的画夹里装着生活速写和画的“罗马青年”、“阿格里巴”和“维纳斯”等石膏像素描。静物、风景、人物写生已经成为美术课内容;工艺设计、手工、泥塑、名画欣赏已正式列入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青少年的天真浪漫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美术创作和设计,正在成为开发学生智能,造就人才的一门新的学科,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承认和重视。许多中学由于加强美育,从而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培养的学生一一未来的中学和中师美术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多种专业技能,就无法去授课、去辅导,去实施审美教育,去培养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未来的社会工作者、建设者设计师和新一代的领导者。美术教师队伍的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决定整个美术教育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会教出高水准的学生。至于过去曾经有的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或艺术实践,这正是今后需要通过进修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做为师范美术教育的现象加以否定。新的时代是美育迅猛发展的时代,时代需要具有多种专业技能和多方面修养,具有较高审美水平、全面发展的美育人才。这不但是时代的方针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诉求。更是我们当下亟待需要决绝的任务。
四.师范美术教育改变的策略。
通过我们上文的介绍和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本人从事师范美术教学的工作调研,我认为当下师范美术教育的特色应突出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多能训练,三是多方面的修养。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美育人才的母机,它作为造就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基地,全面发展就更为重要。没有很好的思想、文化、身体、艺术素质,就不能完成师范美术教育的光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早在1980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大纲中就鲜明的提出要在课程中,并在课程中就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增开了文学、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等文化课、文艺理论课和解剖、透视等技法理论课,以使学生获得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修养。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给我们打下的基石,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并要紧随时代和时代审美的需求来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并且更要把教学落到实处,以成果的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身上。我认为了适应我们当代中学和中师美术教育的需要,我们不但要坚持要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认真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使其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加强多方面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仅按比例开设了素描、色彩、国画和工艺等专业课,还增设了书法、篆刻、小型雕塑等课。同时为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多年来,我们坚持师范系学生要进行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完成整个创作和设计过程拿出成品,即常说的交创作和设计“两张卷”。通过毕业创作,不仅使学生把所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与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学习运用造型艺术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如油画作品中的《雨后》《早潮》《晚霞》《高原女性》都维妙维肖地精心刻画了自己所熟悉、所动情的生活,挖掘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了自己心中的形象。女同学朱丽的油画《春乐图》以变形的手法,用她那童心一样纯真的感情,把男女老少各种人物的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侯炜的油画《晌午》和林志强的油画《圣家族》则采用装饰和现代风格,以严谨的构图,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并且,毕业设计则不仅是对学生的基础图案、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综合考察,而且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现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每年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条件,精心选择毕业设计课题,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如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我们选择了绒绣、布贴和广告为中心课题,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报选题内容,重新按新课题分班,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分工辅导。设计内容不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等。表现形式有布贴、绒绣、广告、装饰画、挂盘、木雕、石膏浮雕等。对材质的选用,学生更是别出心裁,因陋就简,各有特色。有的用各种质地的布头和各色的绒线,有的用砂石碎木、蛋壳贝壳、碎玻璃和粮食颗粒,还有的用羽毛球做芭蕾舞的白裙,妙趣横生。首届师范系二年制学生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展出后,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师生和美术界的好评。其中谷玉红的红、黄、蓝三幅绒绣《狮》,张树燕的四幅布贴《春》、《夏》,《秋》、《冬》新颖别致,受到好评。
我们在总结首届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美术教育的需要,不断大和更新选题内容,明确了师范系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要有自己的特色,毕业创作作不能贪大求洋,不论没画、国画,每幅都要求在一米以内。强调深入生活,表现时代风格和积极健康的内容。对于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我们则提倡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扬长避短,发现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并结合时代的审美。
对画种的选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坚持小型多样的原则,增设了装潢、包装、剪纸、书籍装帧和火柴盒设计、小型硬软塑等项目。学生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可以自由弛骋,凌空翱翔,迸发出他们刚被开掘出来的无法估量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这正是师范系专科二年制的学生五年来在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中能取得突破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实践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使得他们在拚搏中能够充分施展才能,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做根基,没有多种技能和修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和局限,再高的热情也会化作泡影。师范系的学生创作和设计实践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丰富的知识交叉会产生智慧的升华,多种技能的融合会促进实践的飞跃。许多学生平时并不显山露水,而在创作和设计中却崭露才华,使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回顾师范系学生的创作,论油画、国画、版画的专业技巧与长期专门训练的学生根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在创作中所融进的装饰风格,多种手段与技巧,尤其是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的运用,要远比没有这方面训练的其它专业的学生擅长。而在毕业设计中,由于学过素描、色彩、国画、水彩、水粉、油画、雕塑,所以无论在绘画技巧的运用的构思奇巧、想象力丰富、艺术表现多样化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并且这种才能会渗透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打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地。
我们曾经思考学生在多能训练中能否具有一技之长,在设课的比重、课时的长短及教师的配备中要不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即一专多能。但实践证明,学生的一技之长是在多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学生本人素质的差异和爱好的不同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硬性规定所能奏效的。这正象在体育训练中,每个全能运动员的各项中,总有自己的拿分项目,这拿分项目不是统一规定和教练强加的,而是由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训练侧重不同而决定的。几年来,师范系涌现了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多种技能的学生,尤其是今年首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既有比较扎实的素描、色彩基本功,又擅长国画和工艺,在毕业论文中具有独到见解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在毕业创作和设计中发挥了他们修养全面、想象力丰富、创造力过人的才能。这虽然不是现在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却是师范美术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和奋斗目标,今后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达到这个目标。
总结:
师范美术教育建国后有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因素,本人希望通过对美术教学实践性的总结和归纳来对当代的师范类美术教育以新的启发和借鉴。尤其1982年后,根据教育部文化部的决定,在全国各大区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师范系后,师范美术教育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党中央的重视,各级政府的关怀,开刨了师范美术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但师范美术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亟待改革和解决。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全面发展 素质 综合素养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针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素质,还要有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应该既是合格的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的美术教师,又是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家,因为他们是担负民族美育重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方向
衡量和检验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标志,(一)是要看办学指导思想,(二)是要看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三)是要看所培养人才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素质。
办学思想决定办学的方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证,培养的人才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必然结果。三者紧密相联,互相制约,不可分割,构成完整的师范美术教育体系。
二.师范美育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就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师范美术教育特色有过多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师范美术教育的特色就是师范性,这种观点强调做为一个中学美术教师不在于教师自身画得好坏,而首要的是为人师表,只要有一定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就足够了,并且经常举出许多自己画得并不好的老师,如何教出众多画家为例。这种观点侧重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强调人民美术教师的自身表率作用和规范化的要求,以及培养表达能力等。这无疑是对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种观点往往不注重美术教师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忽视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甚至认为美术教师画得好就会不安心美术教育工作,师范系的学生画得好办学思想就不端正,画得越好办学方向就越错……这种把师范性和艺术性对立起来,把教师的思想问题、社会的实际问题与美育对立起来,强调师范特点而否定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思想素质的重要,而忽视文化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这显然是不符合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更是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特点和规律。
三.师范美育教学研究中的体会。
当今随着人民对美育需求的深入和发展,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在急剧变化,审美水平在不断提高,从深度到广度,都远远超越了任何时代。如今的幼儿园和小学生的儿童画,可以走向世界,在国际展出并获奖。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背着的画夹里装着生活速写和画的“罗马青年”、“阿格里巴”和“维纳斯”等石膏像素描。静物、风景、人物写生已经成为美术课内容;工艺设计、手工、泥塑、名画欣赏已正式列入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青少年的天真浪漫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美术创作和设计,正在成为开发学生智能,造就人才的一门新的学科,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承认和重视。许多中学由于加强美育,从而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培养的学生一一未来的中学和中师美术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多种专业技能,就无法去授课、去辅导,去实施审美教育,去培养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未来的社会工作者、建设者设计师和新一代的领导者。美术教师队伍的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决定整个美术教育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会教出高水准的学生。至于过去曾经有的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或艺术实践,这正是今后需要通过进修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做为师范美术教育的现象加以否定。新的时代是美育迅猛发展的时代,时代需要具有多种专业技能和多方面修养,具有较高审美水平、全面发展的美育人才。这不但是时代的方针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诉求。更是我们当下亟待需要决绝的任务。
四.师范美术教育改变的策略。
通过我们上文的介绍和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本人从事师范美术教学的工作调研,我认为当下师范美术教育的特色应突出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多能训练,三是多方面的修养。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美育人才的母机,它作为造就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基地,全面发展就更为重要。没有很好的思想、文化、身体、艺术素质,就不能完成师范美术教育的光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早在1980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大纲中就鲜明的提出要在课程中,并在课程中就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增开了文学、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等文化课、文艺理论课和解剖、透视等技法理论课,以使学生获得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修养。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给我们打下的基石,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并要紧随时代和时代审美的需求来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并且更要把教学落到实处,以成果的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身上。我认为了适应我们当代中学和中师美术教育的需要,我们不但要坚持要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认真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使其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加强多方面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仅按比例开设了素描、色彩、国画和工艺等专业课,还增设了书法、篆刻、小型雕塑等课。同时为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多年来,我们坚持师范系学生要进行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完成整个创作和设计过程拿出成品,即常说的交创作和设计“两张卷”。通过毕业创作,不仅使学生把所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与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学习运用造型艺术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如油画作品中的《雨后》《早潮》《晚霞》《高原女性》都维妙维肖地精心刻画了自己所熟悉、所动情的生活,挖掘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了自己心中的形象。女同学朱丽的油画《春乐图》以变形的手法,用她那童心一样纯真的感情,把男女老少各种人物的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侯炜的油画《晌午》和林志强的油画《圣家族》则采用装饰和现代风格,以严谨的构图,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并且,毕业设计则不仅是对学生的基础图案、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综合考察,而且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现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每年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条件,精心选择毕业设计课题,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如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我们选择了绒绣、布贴和广告为中心课题,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报选题内容,重新按新课题分班,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分工辅导。设计内容不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等。表现形式有布贴、绒绣、广告、装饰画、挂盘、木雕、石膏浮雕等。对材质的选用,学生更是别出心裁,因陋就简,各有特色。有的用各种质地的布头和各色的绒线,有的用砂石碎木、蛋壳贝壳、碎玻璃和粮食颗粒,还有的用羽毛球做芭蕾舞的白裙,妙趣横生。首届师范系二年制学生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展出后,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师生和美术界的好评。其中谷玉红的红、黄、蓝三幅绒绣《狮》,张树燕的四幅布贴《春》、《夏》,《秋》、《冬》新颖别致,受到好评。
我们在总结首届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美术教育的需要,不断大和更新选题内容,明确了师范系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要有自己的特色,毕业创作作不能贪大求洋,不论没画、国画,每幅都要求在一米以内。强调深入生活,表现时代风格和积极健康的内容。对于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我们则提倡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扬长避短,发现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并结合时代的审美。
对画种的选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坚持小型多样的原则,增设了装潢、包装、剪纸、书籍装帧和火柴盒设计、小型硬软塑等项目。学生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可以自由弛骋,凌空翱翔,迸发出他们刚被开掘出来的无法估量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这正是师范系专科二年制的学生五年来在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中能取得突破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实践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使得他们在拚搏中能够充分施展才能,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做根基,没有多种技能和修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和局限,再高的热情也会化作泡影。师范系的学生创作和设计实践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丰富的知识交叉会产生智慧的升华,多种技能的融合会促进实践的飞跃。许多学生平时并不显山露水,而在创作和设计中却崭露才华,使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回顾师范系学生的创作,论油画、国画、版画的专业技巧与长期专门训练的学生根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在创作中所融进的装饰风格,多种手段与技巧,尤其是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的运用,要远比没有这方面训练的其它专业的学生擅长。而在毕业设计中,由于学过素描、色彩、国画、水彩、水粉、油画、雕塑,所以无论在绘画技巧的运用的构思奇巧、想象力丰富、艺术表现多样化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并且这种才能会渗透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打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地。
我们曾经思考学生在多能训练中能否具有一技之长,在设课的比重、课时的长短及教师的配备中要不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即一专多能。但实践证明,学生的一技之长是在多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学生本人素质的差异和爱好的不同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硬性规定所能奏效的。这正象在体育训练中,每个全能运动员的各项中,总有自己的拿分项目,这拿分项目不是统一规定和教练强加的,而是由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训练侧重不同而决定的。几年来,师范系涌现了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多种技能的学生,尤其是今年首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既有比较扎实的素描、色彩基本功,又擅长国画和工艺,在毕业论文中具有独到见解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在毕业创作和设计中发挥了他们修养全面、想象力丰富、创造力过人的才能。这虽然不是现在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却是师范美术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和奋斗目标,今后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达到这个目标。
总结:
师范美术教育建国后有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因素,本人希望通过对美术教学实践性的总结和归纳来对当代的师范类美术教育以新的启发和借鉴。尤其1982年后,根据教育部文化部的决定,在全国各大区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师范系后,师范美术教育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党中央的重视,各级政府的关怀,开刨了师范美术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但师范美术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亟待改革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