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探讨
【作者】 陈俊英 李洪亮 方书起
【机构】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河南 郑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针对我国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导师队伍建设、教育模式的选择以及教育资源等问题,提出了以后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在招生上注重宣传、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的学生报考;在导师队伍建设上推行导师组制度,实行多种教育模式并行,同时通过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竞争力,缩小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差距。
关键词: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area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uch as enrollmen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mode and cultivation resource, etc.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studied. The college should publicize the recruiting policy and make a series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ttract good students, build the teacher group system and multi-types for graduate cultivation, enh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power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school which can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nbalanced educative resources.
Key word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博士研究生生源不足,已经成为诸多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所面临的困境。工科研究生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骨干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强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针对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有力的措施以促进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质量和数量。
一、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问题
近年来,由于在全国范围内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重点大学的考生趋向选择国外大学,一般院校的考生趋向选择重点大学,使得大部分高校的生源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为了完成扩招计划,有的院校降低了专业课程的入学考试标准,有的院校不得不调剂录取大量第二志愿的考生,甚至还会录取一定数量的跨专业的考生[1]。在有的院校,由于博士生生源不足,竟出现了导师比学生多的情况。
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时,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不强,即使考试成绩高,导师也不喜欢要,而更偏爱于一些综合实力强、办学时间长、有一定基础学校的学生。如何吸引有实力的院校甚至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报考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导师问题
研究生导师是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2]。研究生扩招后,一些高校在导师数量、导师素质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现有导师数量不能满足要求,以致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3]。另一方面是导师的遴选和培养问题。一位优秀的导师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精湛的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有的高校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导师的遴选标准,增加了导师的名额,致使导师队伍素质偏低。对于一些非重点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办学条件、薪酬待遇与重点大学存在不少的差距,难以吸引高学历、高职称、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导师队伍,造成导师队伍不稳定,人才引进和流失问题也一直难以解决。
3.教育模式的问题
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属于“工程”还是“工学”模式,一直是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矛盾选择。工程与工学的区别在于:工学以发现为己任,工程以应用为宗旨;工学侧重分析,工程侧重综合;对于工学的评价标准是正确与否,对工程的评价标准是有无实效[4]。
国外主要有美德两种模式:美国是工学模式,侧重课程学习,重视工程科学的研究经历,要求它的教授有PhD头衔。德国是工程模式,重视工程专业经历,研究生阶段主要采用工作制,要求博士工程师在大学任教前有一定的工业经验。我们国家借鉴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时,出现了采用接近于美国的学制,而要求达到德国工科大学培养目标的矛盾。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该何去何从也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教育资源问题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教育资源包括经费、教学活动场所,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科研项目等众多方面[5]。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地域,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大不相同。一般而言,重点大学,特别是地理位置优越的重点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科研项目众多,经费充裕。而对于其它的高校,则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高校研究生经费紧张,需要导师出资赞助。有的基础设施薄弱,图书资料缺乏,电子资源库稀缺;由于电子资源数据库需要投入巨资购买,很多高校负担不起;有的高校实践环节薄弱,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严重依附于导师。不同导师拥有的科研项目差异很大,有的导师科研经费充足,有的则经费很少,还有一些根本没有科研经费,这样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就得不到保证。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
1.注重招生宣传
现在不少高校都认识到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一方面利用网络优势,通过互联网宣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的招生宣传会,扩大学校影响力。另外还推行一系列招生优惠政策。如有的院校接收“211”、“985”重点建设高校毕业的推免生,并提供奖学金;对一些重点高校第二志愿调剂过来的学生也可享受相应的奖学金,最大限度地吸引优质生源。
2.导师组的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从多种渠道引进人才,优先从国外引进有实力的人才;通过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聘请外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引进和选留国内外培养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充实教学科研队伍,加大对在岗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继续上进。
推行导师组模式,实行一级导师负责制,二级导师组负责制,三级导师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导师组应由老中青三代导师组成,鼓励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组成。导师组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青年导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建立稳定的导师队伍。
3.多种教育模式并行
虽然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一直致力于拓宽专业口径,但仍需进一步努力。随着工科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硕士毕业生将更多地涌向学术界以外的就业空间,同时随着工程界地位不断增长,必将对工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将工程与工学有机结合,设置两个相互契合的序列进行培养已是当前发展的趋势。笔者所在的学院,已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偏重于理论研究,为攻读博士做准备。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偏重于实际应用,为以后工作打基础,主要是培养复合型高层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实行双导师制[6],在企业还配有兼职导师,实践时间长,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4.加强科研工作的作用
树立科研育人的思想是当前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加强高校的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但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力,还可缩小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差距。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研究生质量的高低。研究生既要学习课程,还要参加科研,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与科研并重;博士生阶段要求博学的同时,更强调创新性[7]。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全面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科研工作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科特色,以发展区域经济为己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校企所合作。特别是地方院校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在研究生培养中切忌模仿重点高校追求学科大而全,使学科力量分散。一定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与变化,优先安排发展一些学科和专业。要针对一些有着强烈内在需求、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建立联合研究室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让研究生参与校企所联合开发的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双赢。
三、结束语
工科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职责,在培养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如何适应新形势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索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孙健.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 2008, (5): 78-79.
[2] 马灯秀, 王辉. 导师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作用探析[J], 科技信息, 2009,(2): 380-381
[3] 彭小玲, 林晨. 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探讨[J], 科技信息, 2010, (7): 146, 80
[4] 刘旭, 张国祎. 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趋势的思考[J], 管理观察, 2009, (1): 92-94.
[5] 谢新伟, 郝静如.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6): 33-34
[6] 李颖.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5(3): 107-109.
[7] 姜宝娜, 赵志强. 科研工作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 科技信息, 2009, (1): 189
作者简介:陈俊英,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
关键词: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area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uch as enrollmen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mode and cultivation resource, etc.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studied. The college should publicize the recruiting policy and make a series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ttract good students, build the teacher group system and multi-types for graduate cultivation, enh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power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school which can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nbalanced educative resources.
Key word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博士研究生生源不足,已经成为诸多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所面临的困境。工科研究生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骨干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强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针对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有力的措施以促进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质量和数量。
一、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问题
近年来,由于在全国范围内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重点大学的考生趋向选择国外大学,一般院校的考生趋向选择重点大学,使得大部分高校的生源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为了完成扩招计划,有的院校降低了专业课程的入学考试标准,有的院校不得不调剂录取大量第二志愿的考生,甚至还会录取一定数量的跨专业的考生[1]。在有的院校,由于博士生生源不足,竟出现了导师比学生多的情况。
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时,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不强,即使考试成绩高,导师也不喜欢要,而更偏爱于一些综合实力强、办学时间长、有一定基础学校的学生。如何吸引有实力的院校甚至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报考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导师问题
研究生导师是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2]。研究生扩招后,一些高校在导师数量、导师素质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现有导师数量不能满足要求,以致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3]。另一方面是导师的遴选和培养问题。一位优秀的导师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精湛的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有的高校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导师的遴选标准,增加了导师的名额,致使导师队伍素质偏低。对于一些非重点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办学条件、薪酬待遇与重点大学存在不少的差距,难以吸引高学历、高职称、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导师队伍,造成导师队伍不稳定,人才引进和流失问题也一直难以解决。
3.教育模式的问题
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属于“工程”还是“工学”模式,一直是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矛盾选择。工程与工学的区别在于:工学以发现为己任,工程以应用为宗旨;工学侧重分析,工程侧重综合;对于工学的评价标准是正确与否,对工程的评价标准是有无实效[4]。
国外主要有美德两种模式:美国是工学模式,侧重课程学习,重视工程科学的研究经历,要求它的教授有PhD头衔。德国是工程模式,重视工程专业经历,研究生阶段主要采用工作制,要求博士工程师在大学任教前有一定的工业经验。我们国家借鉴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时,出现了采用接近于美国的学制,而要求达到德国工科大学培养目标的矛盾。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该何去何从也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教育资源问题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教育资源包括经费、教学活动场所,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科研项目等众多方面[5]。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地域,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大不相同。一般而言,重点大学,特别是地理位置优越的重点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科研项目众多,经费充裕。而对于其它的高校,则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高校研究生经费紧张,需要导师出资赞助。有的基础设施薄弱,图书资料缺乏,电子资源库稀缺;由于电子资源数据库需要投入巨资购买,很多高校负担不起;有的高校实践环节薄弱,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严重依附于导师。不同导师拥有的科研项目差异很大,有的导师科研经费充足,有的则经费很少,还有一些根本没有科研经费,这样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就得不到保证。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
1.注重招生宣传
现在不少高校都认识到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一方面利用网络优势,通过互联网宣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的招生宣传会,扩大学校影响力。另外还推行一系列招生优惠政策。如有的院校接收“211”、“985”重点建设高校毕业的推免生,并提供奖学金;对一些重点高校第二志愿调剂过来的学生也可享受相应的奖学金,最大限度地吸引优质生源。
2.导师组的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从多种渠道引进人才,优先从国外引进有实力的人才;通过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聘请外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引进和选留国内外培养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充实教学科研队伍,加大对在岗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继续上进。
推行导师组模式,实行一级导师负责制,二级导师组负责制,三级导师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导师组应由老中青三代导师组成,鼓励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组成。导师组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青年导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建立稳定的导师队伍。
3.多种教育模式并行
虽然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一直致力于拓宽专业口径,但仍需进一步努力。随着工科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硕士毕业生将更多地涌向学术界以外的就业空间,同时随着工程界地位不断增长,必将对工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将工程与工学有机结合,设置两个相互契合的序列进行培养已是当前发展的趋势。笔者所在的学院,已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偏重于理论研究,为攻读博士做准备。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偏重于实际应用,为以后工作打基础,主要是培养复合型高层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实行双导师制[6],在企业还配有兼职导师,实践时间长,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4.加强科研工作的作用
树立科研育人的思想是当前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加强高校的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但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力,还可缩小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差距。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研究生质量的高低。研究生既要学习课程,还要参加科研,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与科研并重;博士生阶段要求博学的同时,更强调创新性[7]。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全面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科研工作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科特色,以发展区域经济为己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校企所合作。特别是地方院校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在研究生培养中切忌模仿重点高校追求学科大而全,使学科力量分散。一定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与变化,优先安排发展一些学科和专业。要针对一些有着强烈内在需求、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建立联合研究室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让研究生参与校企所联合开发的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双赢。
三、结束语
工科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职责,在培养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如何适应新形势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索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孙健.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 2008, (5): 78-79.
[2] 马灯秀, 王辉. 导师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作用探析[J], 科技信息, 2009,(2): 380-381
[3] 彭小玲, 林晨. 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探讨[J], 科技信息, 2010, (7): 146, 80
[4] 刘旭, 张国祎. 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趋势的思考[J], 管理观察, 2009, (1): 92-94.
[5] 谢新伟, 郝静如.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6): 33-34
[6] 李颖.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5(3): 107-109.
[7] 姜宝娜, 赵志强. 科研工作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 科技信息, 2009, (1): 189
作者简介:陈俊英,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