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 荆 栋1 张秀华2 曲梅丽2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1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电气工程系,山东 淄博2)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新特点,提出将“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培养”、“专业知识考核与专业知识传承”三大结合。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值得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基金项目: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2014-3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取得从业资格的必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受人才质量观念、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室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实践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合理、持续发展,近而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在所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良好,在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定位不准确
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是否到位?实践教学的收效成果如何?高等教育面对这些问题时,老师和学生都有所迷茫。
在学生看来,他们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践是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②实践的过程是学生模仿老师能够操作实践设备的过程。③实践做的质量好坏对实践成绩的影响不大,近而对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影响甚微。基于上述几点,当学生试图马上解决实践课学习的问题时,这些特点就成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障碍。针对山东理工大学2012-2013(2)开设材料力学课程的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从实践教学的原理、实践目的、实践操作、实践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学习目的性调查,从随机抽取的机械、土木、车辆三个专业部分在校生对实践学习目的调查结果发现: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目的性较明确,能够理解掌握了哪些理论知识从事实践课学习,以及实践验证了哪部分理论知识。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较合格的完成实践过程的操作。当然,每个班也存在盲目学习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人数大约占到5%-8%。而且针对近三年的车辆专业的学生比较,发现这部分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二)实践教学考核欠科学
现有实践成绩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评:出勤,也就是来做实践,考查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实践项目,考查的是学生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践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实践设备的使用完好性,考查的是学生的实践纪律。针对上述考查点给出本次实践的成绩[2]。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了没有?分析解决到什么程度?本次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有无肯定?这种创新性对后续课程的指导程度如何?这些在实践考核中均未体现。究其原因:实践学时及其分布不合理;实践项目的设计不合理都可能导致实践课的考查存在偏颇。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又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它体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培养层次的大众化与高等化的结合
一方面,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去向的基层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生产一线相结合,与基层大众相结合。以较强的动手能力来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二)人才类型的知识化与技能化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的又一鲜明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的职业化[3]
总之,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高等化、技能化、职业化的要求。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如何改进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主管部门做了很多探讨,诸如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设备投入,优化实践室建设;合理调整实践教学人员等,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践教学的现状。而作为一线教师来讲,从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角度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改进我们的教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呢?
三、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理论
高等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我们这儿讨论的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与实践课程紧密相关。递进指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达到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学、做、创、成”四个层次。过程控制方式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老师的角度实施教学指导,对应体现为“主、配、侍、导”四个教学指导功能。递进实践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首先是“学”,这里是指知识的传授,是将一种理论与技能从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换过程。是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通。既然是传授就要求老师作为传授者首先具有宽厚、完备的专业知识,在传授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准确、丰富。在这一层次老师是主角。
提到“做”大家可能会认为实践是老师在做,学生在观摩,老师一定是主动的,学生一定是被动的。其实不然,“做”的过程包含两层含义,是建立在知识准确传承的基础上,一方面是师生之间角色的转换过程,另一方面实现学生之间知识转移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实践项目做下来,这里很可能就要发生角色的转换,作为老师要随时调整自己,把更多的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究。
“创”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践结果不能验证理论;实践操作可以化繁就简;这种实践模型在工程上的应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分析与总结,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这一环节老师基本上就是一个侍者,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是对实践效果好的学生加以赞许;二是对实践操作差一些的学生加以暗示。
(二)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下面以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5、6班的金属材料的扭转性能测试实验为例来阐述学、做、创、成的递进型教育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基本的教学情况是这样:车辆工程11级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课共2个班,计80人,辅导教师1人。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给定2课时,金属材料实验室共有实验台5套。每套设备最多可供10余人同时实验。若10余人一组分组进行,那么完成该实验辅导老师在100分钟内对实验内容要重复讲述5遍。若5台设备同时运行,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指导老师少,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样以来,不仅实验课的教学的质量会受到影响,同时实验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必然降低。针对上述弊端,可以采用递进型过程控制方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从80人中挑选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16位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培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传授、学习、消化的过程,针对实验内容,每一步都由老师具体讲解。在 “学”这一过程中,一般来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正确性是毫无疑议的,老师是这一知识点绝对的权威。培训合格后将16人分为4组进入“做”的环节,针对实验内容,每组的4人进行讨论,训练,反复操作、巩固之后,这些学生对该实践项目的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都不逊色于老师了,“做”这一过程中老师起的是一个协调、指导的角色。经过学、做两个环节,针对该实验有16位合格指导老师了,接下来将剩余的64人分为5组,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就要从主、配角的位置上退下来,把讲台让给这16位学生,让他们做指导教师来带领同学们做实践操作,让他们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现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去总结经验,而老师就做一名侍者来给学生做些基础性的实践准备、维护工作吧。
经过学、做、创三个环节,应该说实践课的任务良好的完成了。但是,学、做、创的实践过程实际上还是在一个教育层次上完成的,无论老师指导学生还是学生指导学生,最终还是停留在金属材料的扭转性能测试这一知识点上。金属材料的性能在工程上的应用如何?应用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哪些环节上可以改进?针对这些实践出现的问题,实践教学进入到“成”的环节。“成”指的是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探讨问题并形成理论或实践成果的过程。在这一环节老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作为老师要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归类、引导、指明方向。这一过程既产生于实践课过程之中,又延伸到实践课之外。由于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提出这样的考核要求,因此递进过程控制式的教学模式下采用“微观专业考核”与“宏观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微观专业考核的具体做法是从实践目的、实践操作、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实践课学习掌握度测试。宏观能力的考核,是在学生扎实掌握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在已做过该实践项目的学生中任意抽查作为指导教师来指导其他班级的实践,旨在测试学生的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
通过将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教学模式在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实验的教学应用中效果显著:90%以上的学生能够理解具备哪些知识才能去做实践,实践验证了哪部分理论知识;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较好的完成实践过程的操作;并且通过指导同学,这些具备指导老师身份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技能操作更加熟练,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提出来“双动力小型手摇洗衣机”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就是基于对材料扭转的认识和研究、学生申请到的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陶瓷型太阳能板爆裂的力学原因分析研究”也是在材料力学学习与实验的基础上申请到的。
四、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到: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针对某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变身为老师,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成就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通过辅导同学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发展。该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弥补了老师教学生学的现存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老师由实践事件的当事人变为整个事件的协调者,有助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曹杰旺,解德爱,陈传万.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4):83-84
[2]张秀华.基于生态化视角的高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4(7):13-14
[3]张秀华.“传—帮—带—检”的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3(7):256-257
作者简介:荆栋(1976-),男,山东淄博人,讲师,博士,从事机械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基金项目: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2014-3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取得从业资格的必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受人才质量观念、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室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实践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合理、持续发展,近而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在所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良好,在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定位不准确
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是否到位?实践教学的收效成果如何?高等教育面对这些问题时,老师和学生都有所迷茫。
在学生看来,他们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践是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②实践的过程是学生模仿老师能够操作实践设备的过程。③实践做的质量好坏对实践成绩的影响不大,近而对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影响甚微。基于上述几点,当学生试图马上解决实践课学习的问题时,这些特点就成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障碍。针对山东理工大学2012-2013(2)开设材料力学课程的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从实践教学的原理、实践目的、实践操作、实践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学习目的性调查,从随机抽取的机械、土木、车辆三个专业部分在校生对实践学习目的调查结果发现: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目的性较明确,能够理解掌握了哪些理论知识从事实践课学习,以及实践验证了哪部分理论知识。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较合格的完成实践过程的操作。当然,每个班也存在盲目学习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人数大约占到5%-8%。而且针对近三年的车辆专业的学生比较,发现这部分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二)实践教学考核欠科学
现有实践成绩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评:出勤,也就是来做实践,考查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实践项目,考查的是学生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践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实践设备的使用完好性,考查的是学生的实践纪律。针对上述考查点给出本次实践的成绩[2]。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了没有?分析解决到什么程度?本次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有无肯定?这种创新性对后续课程的指导程度如何?这些在实践考核中均未体现。究其原因:实践学时及其分布不合理;实践项目的设计不合理都可能导致实践课的考查存在偏颇。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又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它体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培养层次的大众化与高等化的结合
一方面,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去向的基层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生产一线相结合,与基层大众相结合。以较强的动手能力来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二)人才类型的知识化与技能化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的又一鲜明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的职业化[3]
总之,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高等化、技能化、职业化的要求。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如何改进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主管部门做了很多探讨,诸如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设备投入,优化实践室建设;合理调整实践教学人员等,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践教学的现状。而作为一线教师来讲,从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角度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改进我们的教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呢?
三、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理论
高等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我们这儿讨论的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与实践课程紧密相关。递进指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达到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学、做、创、成”四个层次。过程控制方式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老师的角度实施教学指导,对应体现为“主、配、侍、导”四个教学指导功能。递进实践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首先是“学”,这里是指知识的传授,是将一种理论与技能从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换过程。是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通。既然是传授就要求老师作为传授者首先具有宽厚、完备的专业知识,在传授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准确、丰富。在这一层次老师是主角。
提到“做”大家可能会认为实践是老师在做,学生在观摩,老师一定是主动的,学生一定是被动的。其实不然,“做”的过程包含两层含义,是建立在知识准确传承的基础上,一方面是师生之间角色的转换过程,另一方面实现学生之间知识转移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实践项目做下来,这里很可能就要发生角色的转换,作为老师要随时调整自己,把更多的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究。
“创”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践结果不能验证理论;实践操作可以化繁就简;这种实践模型在工程上的应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分析与总结,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这一环节老师基本上就是一个侍者,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是对实践效果好的学生加以赞许;二是对实践操作差一些的学生加以暗示。
(二)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下面以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5、6班的金属材料的扭转性能测试实验为例来阐述学、做、创、成的递进型教育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基本的教学情况是这样:车辆工程11级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实验课共2个班,计80人,辅导教师1人。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给定2课时,金属材料实验室共有实验台5套。每套设备最多可供10余人同时实验。若10余人一组分组进行,那么完成该实验辅导老师在100分钟内对实验内容要重复讲述5遍。若5台设备同时运行,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指导老师少,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样以来,不仅实验课的教学的质量会受到影响,同时实验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必然降低。针对上述弊端,可以采用递进型过程控制方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从80人中挑选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16位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培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传授、学习、消化的过程,针对实验内容,每一步都由老师具体讲解。在 “学”这一过程中,一般来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正确性是毫无疑议的,老师是这一知识点绝对的权威。培训合格后将16人分为4组进入“做”的环节,针对实验内容,每组的4人进行讨论,训练,反复操作、巩固之后,这些学生对该实践项目的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都不逊色于老师了,“做”这一过程中老师起的是一个协调、指导的角色。经过学、做两个环节,针对该实验有16位合格指导老师了,接下来将剩余的64人分为5组,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就要从主、配角的位置上退下来,把讲台让给这16位学生,让他们做指导教师来带领同学们做实践操作,让他们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现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去总结经验,而老师就做一名侍者来给学生做些基础性的实践准备、维护工作吧。
经过学、做、创三个环节,应该说实践课的任务良好的完成了。但是,学、做、创的实践过程实际上还是在一个教育层次上完成的,无论老师指导学生还是学生指导学生,最终还是停留在金属材料的扭转性能测试这一知识点上。金属材料的性能在工程上的应用如何?应用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哪些环节上可以改进?针对这些实践出现的问题,实践教学进入到“成”的环节。“成”指的是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探讨问题并形成理论或实践成果的过程。在这一环节老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作为老师要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归类、引导、指明方向。这一过程既产生于实践课过程之中,又延伸到实践课之外。由于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提出这样的考核要求,因此递进过程控制式的教学模式下采用“微观专业考核”与“宏观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微观专业考核的具体做法是从实践目的、实践操作、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实践课学习掌握度测试。宏观能力的考核,是在学生扎实掌握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在已做过该实践项目的学生中任意抽查作为指导教师来指导其他班级的实践,旨在测试学生的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
通过将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教学模式在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实验的教学应用中效果显著:90%以上的学生能够理解具备哪些知识才能去做实践,实践验证了哪部分理论知识;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较好的完成实践过程的操作;并且通过指导同学,这些具备指导老师身份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技能操作更加熟练,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提出来“双动力小型手摇洗衣机”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就是基于对材料扭转的认识和研究、学生申请到的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陶瓷型太阳能板爆裂的力学原因分析研究”也是在材料力学学习与实验的基础上申请到的。
四、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到:递进过程控制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针对某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变身为老师,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成就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通过辅导同学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发展。该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弥补了老师教学生学的现存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老师由实践事件的当事人变为整个事件的协调者,有助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曹杰旺,解德爱,陈传万.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4):83-84
[2]张秀华.基于生态化视角的高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4(7):13-14
[3]张秀华.“传—帮—带—检”的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3(7):256-257
作者简介:荆栋(1976-),男,山东淄博人,讲师,博士,从事机械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