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

【作者】 冯 红 刘 妍

【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如何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家庭生活过程中,父母长辈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把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以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基于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打破旧观念不断地形成新观念。这时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启蒙导师要看到自己的艰巨责任,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也关系到全中华的精神塑造。我们要放眼于未来,融合中外古今优秀文化和优化家长自身素质,从而和学校及社会充分结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从而稳定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Minors are the successo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child first cradle grow, how to minors to create harmonious family grows an environment is a new challenge. In family life, parent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out the various stages of juveni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y the right way, the core value system education as the primary task to optimize the minor thought moral. The minor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is the basis of social change to break the old idea constantly forming new concepts based on. Then the parents as a minor mentor to see their arduous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e health of minors, but also to the whole Chinese spirit. We must look to the future, the fus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ncient cul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arents of their own qualities, and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fully integrated optimizing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us the stability of the minor thought moral, in the right way for the juvenile moral.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 , Minor , Ideological and moral
  我国未成年人一般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有2.79亿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很重要,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当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新特征分别体现在语言、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我国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定义是三道教育,在2008年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专家赵雨林提出来了“3M”教育图谱即为三道教育: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使家长可以科学有序、清晰条理地按照“3M”的内容对未成年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当代大爆炸式的信息和知识已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文化的传承发生着新的裂变,而且单一的世代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在新时代下思想道德的新特征。由于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状态尚未稳定而且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家庭中的成年人在面对外界多元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有积极有效的方法去教授未成年人。当代未成年人成长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他们既具有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优点,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的启蒙教育不仅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尤为紧迫。
  一、在新时代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特征 
  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视,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视讯会议中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未成年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价值观念形成和人格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教育者要结合青少年的特征,不断深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拓展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的道德实践,引导未成年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思想观念超前
  现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处在一个超节奏、海知识、高智能、多变化的新时期,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也变得非常活跃。例如,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功能的汽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由于未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接受、吸收、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他们常常脱口而出各种汽车的区别和品牌。不得不说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交流空间,不论是与同龄人之间的心得交流、还是与新科技的接触。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的、错误的信息影响。例如,有的未成年人整天沉溺于网络及手机短信之中,在面对一些媒体、网民恶意的炒作和虚假的各种信息的时候,未成年人分析鉴别能力不强,过滤能力较差,则不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甚至会误入歧途。
  (二)自我意识强烈
  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逐渐独立起来,在生活中叶经常会听到他们说“我不是个小孩子了”,他们面对一些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也不会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并且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例如希望成为科学家、企业家、音乐家等等,将来干出一番大事业,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尚不成熟,自我控制与调适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得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产生很多矛盾。
  (三)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下,未成年人能接触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得到充分的物质满足,致使未成年人思想价值变得十分复杂。例如,简单的家务劳动变成换取零钱的方式、基本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变成同学之间的攀比话题。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逐渐转向务实效、重现实,更加注重现实的生活和物质利益。同时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以至于面对许多负面认识,他们不能完全辨析、不能理性的思考,为了寻求新鲜事物的刺激而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四)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渐渐被市场化、多元化,从而未成年人身上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未成年人在学业方面也面临择优录取的升学压力,不再是传统的你我互助共同成长,反而是上课与同学聊天扰乱他人正常学习而自己却回家使劲恶补以竞争上位。现在很多的中小学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而是为了升学把大量的时间安排应试科目文化课业,而未成年人余下的一点时间又被大众媒体、网络平台占用。现在网络信息时代虚拟化,大众速食文化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挤压、对历史感进行覆盖,这致使现在的一些小学生对文学名著己经失去了兴趣,对于历史题材的经典影片兴趣也在趋减,这会使未成年人无法正确的辨别历史。
  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因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未成年人首先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而且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不仅需要的是温暖及呵护,更重要的是家庭如何正确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并得到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未成年人极具学习模仿能力而且接受能力较强,家庭中父母及其他长辈的个人行为素质很快能影响和感染到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当未成年人走出父母长辈呵护的范围就会接触到外界社会各种复杂因素的巨大冲击,这时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就需要综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努力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习惯。
  第一,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元。父母在家庭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家庭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讲堂。因为自从未成年人出生后就会逐渐具有社会属性,这时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会潜移默化的被未成年人所模仿,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意识具有很大的塑造性。
  第二,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恋是很容易使他们去有意地模仿父母的思想行为和处事方式的。通过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做出及时的指导、做为一名合格公民提前的培养、以及对优秀文化传统的提前熏陶。这就需要要父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家庭教育中的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即父母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来指引孩子的成长。
  第三,家庭环境虽然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重要启蒙地,但是未成年人会走出启蒙地的范围去接触到真正的学校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这时家庭成员要急时的与学校、社会交流融合并且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未成年人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正确的看待亲情、友情以及他们成年后正确看待爱情。完整的教育是一个组织系统,组织之间互相约束互相提高。学校是巩固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循环组织,社会是有效规范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测评组织,而未成年人主体的思想道德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进入特定的组织体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贯穿到未成年人成长的每个细节。
  三、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方针和对策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式教育,则对未成年人进行优质的家庭教育不但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而且也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就我国的家庭状况来看,家庭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以下由三个方面分析:
  (一)融合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常常过于重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传统道德礼仪教育,大多数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渐渐的变得脆弱、自私、懒惰、不懂得与他人融洽相处等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过于关注读万卷书却忽略了行万里路,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家长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的说教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勇敢、理想目标的概念不去让孩子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实践,会导致孩子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性格。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大家要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既要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德也要注重科学文化的实践应用。
  其次,外国先进的家庭教育文化要虚心学习、大胆借鉴。中西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生搬硬套则会“水土不服”。中国中西共融式家庭教育理论创始人,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师余泽彬从2012年以来,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各类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一百多场,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仔细的分析是否符合我国的教育方式,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不能全搬照抄并努力使之本土化,融入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直接影响数万个精英家庭。
  (二)家长自身素质的完善
  首先,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位教育者起到很重要的职能,教育是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相结合的过程。家长不能只注重口头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只一味的督促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发奋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而忽视了家长自身在文化修养、人际活动、心理素养和知识更新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身教”影响;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抓得很紧,而对自己却要求不严,甚至经常打牌赌博,对孩子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未成年人解决,而是以“工作很忙”、“去问老师”等借口予以推托,这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家长们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如果家长们不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科技并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应努力担当起自觉学习、创新进取和自强不息的楷模,为未成年人树立榜样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家庭里未成年人的主要激发方式就是与父母亲人的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亲情并激发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礼貌等优秀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养成习惯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其次,在学校里的核心方式是让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未成年人的学校学习生活,家长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并激发未成年人意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例如每周角色的互换,周一学校的环保小卫士、周二班级的班主任、周三学校的纪律小纠察等等。让他们在这些具体的矛盾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合作与竞争的精神,让他们在沟通交流能力上得到提高,也让他们建立平等友善、团结互助、诚实亲和的人际关系为步入社会做准备。
  最后,在社会里存在很多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往小了说就是社区里的居委组织、往大了说就如社会里的大众传媒。家长可以通过社区居委组织一起带领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并积极配合建立一个有助于激发未成年人成长的平台,比如为社区孤独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义务劳动服务、在社区开展环保宣传等活动。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植到社会实践当中并在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出勤劳质朴、遵守法纪的品质;在面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时家长要可以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去关注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和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等,从而使未成年人自觉激发出去伪存真的意识。让未来人在以后的人生中都充满了正能量并不断创新出生活的美好,
  综上所述,激发式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断的创新出新模式和开展有效的活动,从而使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活动。教育者要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活动过程中应当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活动教育可以与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既可以发展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使他们从中自觉受到良好熏陶。比如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可以包含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军训和社会调查等社会活动;比如组织未成年人参与“手拉手”、“扶残助疾”等公益活动与社区服务;再比如依托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组织他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遗址遗迹和开展野外调查等。总之,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加深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认知,从而使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意志得以锤炼和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是为了使未成年人能将所学所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思想道德理念在未成年人的脑中根深蒂固并加深理解形成正面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孙霞. 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视角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4):18~29.
  [2] 刘云山. 深入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党建. 2011(1).
  [3] 曾丹. 未成年人“四位一体”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湖北 :湖北大学出版社. 2011(5):58~64.   
  [4] 李文清. 关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2006(11).
  [5] 廖小平. 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境遇的双重变奏[J]. 江海学刊. 2010(1).
  [6] 廖新平. 家庭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措施[J]. 教育科研论坛. 2007.
  [7] 钟丽红,敖晓华.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作用及影响[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9).
  [8] 王文斌,林兴发. 全球化时代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1).
  [9]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冯红,女。
  刘妍(1986-),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