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给予合理的“爱”

【作者】 王学平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下的孩子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合理的爱,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不是没有给予爱,而是没有给予孩子认可的爱,用心、从真出发,给予他们合理的爱。
  关键词:教育;关爱;从真
  世界上的爱有千千万万种,有宽容放纵的爱,有严苛残酷的爱,有深沉浓烈的爱,有平平淡淡的爱……无论是哪种爱,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体现,但是,缺乏了度的爱,不仅不能给人心灵的关怀,成长的呵护,反而会背道而驰,起到严重的负面效果,作为教学工作者,更因该知道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活中,不仅要给予爱,更要注意,给予学生“合理”的爱。
  1、家庭的爱,或宽松放任,使得孩子缺失爱心,缺失感恩的心;或过于苛刻,几近完美的深成的爱,使得孩子变得冷漠,松紧得当,不偏不倚还孩子温暖、幸福的心灵港湾。
  据调查,当代很多孩子的父母,见识过城市的繁华、见证了农村的大变化,他们内心都渴望给孩子最好的、最直接的爱,他们中很多人文化知识水平并不高,但他们又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能跟自己一样,没有什么文化知识,所以出现了只要孩子肯读书,其它只要是我能给的,我都满足,限于文化知识水平,和对孩子教育方式缺乏思考,于是宽松、忙碌的家庭疏于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教导,而一旦出错就简单的言语或粗暴的大骂解决。这样不仅起不到正面的良好的教育效果,更加容易形成孩子扭曲的性格。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封信吧!一封信是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不料,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即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另一封信是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很好!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1]。
  大多数的的家庭并不缺乏对孩子的爱,只是有关“爱”的尺度拿捏不准或引导方式有所欠缺。从上面分苹果的故事可以看出,每个母亲都是爱孩子的,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但是忽略孩子内心感受,仅仅满足于表象取得的“成功”,其实是一种扭曲的爱,更是一种对孩子的误导,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只有恰到好处的爱并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才能真正的成功。
  2、学校教育的不健全(学校道德教育的去实践化)、教育评价的缺失期许更健全的教育,期待更合理化教育评价。
  当下的教育很多是“适合教育的孩子”的教育,而非是“适合孩子教育的”教育,抹杀的孩子成长中的个性,,忽略人性的关怀,侧重知识的灌输,而非真正的体验式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仍然是很多学校孜孜的追求。所以出现“捡一亿元交警察”等神一样作文[2]也不足为奇。
  孩子爱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很多的情形是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言传相授,你们要有爱心,要有责任心,要有感恩的心,而非在实践中体验,当孩子们遇到真正需要献爱心的时候,常常表现出冷漠,在利益和诱惑面前,常常屈服于利益。例如,泛滥的表扬,使得的孩子失去自我,为满足个人虚荣,而做出“爱”举动,是非自愿,当失去一切外力约束的时候,起内心的自私,暴露无遗。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言语甚至是实际的行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以求自身的推卸责任;我们可以用“不许,禁止”,“严厉处罚”等等词汇来堵戒一些孩子不成熟的行为,但是,在这些词汇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缺少对事物更深层的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变得盲从或随波逐流,他们缺少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恒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只能成为我们所说的“乖乖宝”,“好学生”,缺乏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未能与实现良性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加上现行教育评价的单一、不完整甚至缺失使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解题技巧,而忽于对于创造力、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的关注,以致出现 “去圣化”[3]倾向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4]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因此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围绕学生在学习、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仅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加深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而且切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尊重人性的教育?什么才是适合我们的孩子的教育,很多的专家,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应当尊重孩子发展,应当使孩子各个方面有所发展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同样良好的教育评价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改变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状态,重建学校文化。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消极的方式所控制,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美好的,童真的,任何忽(下转第22页)(上接第72页)略人的本性的教导和诱导,都是一种压制的做法,可能在短时间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绝不会走的长久。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单纯、童真、率直!我们因该遵从并加以善诱,唯有从本性出发,因材施教,才能教育出有个性、有理想、有博爱的人。
  3、社会失度的关注,使得孩子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从真、从需出发,还个孩子一个纯真的笑容。
  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与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而且是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要务与内容。当前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嬗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愈演愈烈。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随着各种社会现象、网络途径、影视作品以及某些家长的耳提面命,逐渐侵蚀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刻的影响到下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和人格的塑造。
  常常听说,某某企业家捐资捐物助学,某某爱心大使关注学校教育发展,某某教育基金会关注贫困学子,圆其上学梦……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并不缺少社会的关爱。有一位受资助的贫困的学生在谈及自己受资助的时候曾说:我知道我受叔叔阿姨们的照顾有佳,是社会对我的关爱,但是很多时候我很难启齿自己是受资助的事情,因为这样我的所有的贫困都暴露在朋友、同学面前,常让我感觉很不如安,还有帮助我的叔叔阿姨的话让我倍感压力,我只有拼命的学,如果我没取得好的成绩,我觉得内心有愧。
  单纯意义捐资助学的义举,我社会应该给予高度评价并予以表扬,但有些带有功利性质的关爱,让学生感觉社会的虚假和人性温暖的贬值,致使感恩意识模糊、淡化。
  因此,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因从本真和需要出发,不仅能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有助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在轻松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强化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塑造生命的工程,用知识传授的爱,拿法律维系的爱,靠道德制约的爱,能走多久?唯有外界给予合理适度的爱,唯有引导孩子内心的从真,从善,从美,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才能培养一个真正懂得爱,珍惜爱,回报爱的人,才能使爱的光辉亘耀大地,传承不绝。
  参考文献:
  [1] 分苹果的故事 世界经济人
  [2] 熊丙奇:谁炮制了“神一样的作文” ,北京晚报
  [3] 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学生“去圣化”倾向及对策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
  [4]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1998: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