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职高专医护英语听力策略研究

【作者】 郑书耘 吴梅红 吴海燕 朱璇璇 萧君虹 张 敏

【机构】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泉州)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目前高职高专医护英语听力教学,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从A、B 级和四六级英语考试结果来看听力教学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重点加强.目前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现状还有很多问题亚待解决:
  1.学生学习方面:
  1.1生源层次差别较大,心理素质较差
  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不同层次的生源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参差不齐,无疑给英语听力课教学增加了难度。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对听力有种畏惧情绪,在听之前对自己有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听力不好、听不懂,在听之前便带着紧张焦虑的情绪,有这种消极心理暗示在听的过程中一遇到生词就会更加紧张,思维停留在对该词词义的思考上而不能根据上下文对单词词义进行推测,对后面的内容就放弃了,导致了整个听力的失败,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影响了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
  1.2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词汇量不足
  近年来扩大招生,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有限的农村和小城镇,有些乡村中学甚至在初中阶段没有开设英语课;很多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薄弱,许多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发音不准确,对语法知识一知半解,英语背景知识知之甚少,都是听力课教学的障碍。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词汇量的提高是提高英语听力的手段之一。一些听力中的基本短语在美语口语中的意思也不是简单的表面意思,比如“fix”常理解为“修理”的意思,但是在美国口语中常用来表示做饭的意思:“fix a dinner”在听力过程中,很多学生感觉到词汇量不足成为了听力过程中的拦路虎,导致很难听懂听全信息。在听力时出现生僻的词,学生们总会潜意识的去琢磨该词的意思而忽视了下文,这就导致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匆忙之中导致错误判断,做题时力不从心,答非所问。
  1.3发音不准确,语音知识欠缺,语法知识不足
  语音是听力的基础,高职学生发音不准确是制约听力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些高职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中学阶段的学习在发音上存在着问题。不同地方学生受地方口音的影响,发音习惯不一样,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在听力过程中辨认出正确的发音,从而制约了听力理解能力。听力的重要因素就是语音理解和辨识.目前由于学生地方音不一而同、自身误读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对句子的语调也把握不好,这容易导致听力内容的误解。单词及句子重音分不清或者重音位置不对就对应着不同的意思。词性、语调、语气等都会对听力有所影响。比如content一词,读/kntent/是名词“内容”,读/kantent/是形容词“满足的”意思.可见重音落点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不同。英语语言并不是单词简单的拼凑,还讲究语法、时态的灵活运用.语言最基本的外在形式是语音和语调语法是英语句子中内在的东西.听力理解的重要一步是通过所听到的语音运用语法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具体含义.对于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英语的语法繁多、句型复杂和汉语有很大差别,我们经常会惯性思维对句子做出汉语式的理解造成偏差。
  1.4知识面狭窄 缺乏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于国外相关知识的欠缺也对听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只是载体,听力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风俗 习惯、文化背景等,听力过程中的部分短文对于特定的场合、人际关系等都与西方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有关包括部分言语、典故等. 可以说知识面狭窄,缺乏文化背景导致目前学生们的听力水平难以提高。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并不是指天上下猫和狗,考虑西方风俗习惯这句话的意思是“倾盆大雨。”
  2.教师教学方面
  2.1观念相对落后
  大多数院校英语教师教学思想相对落后,首先一般都局限于《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多少词汇量,认为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而听力课程的教学反而没有提升到教学日程上来。另一方面,听力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听力教材的选择偏重于应试方向,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开发。教师和学生把通过高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再者,没有根据自己的学生的基础差异和生源特点来选择听力教材,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符合高职院校“实用为主”的要求。
  2.2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听力教学技巧
  听力课堂仍旧停留在——解释生词,反复放音,公布答案这样的阶段。往往是教师将听力内容里的生词先讲解给学生,然后开始放音,如果学生听不懂,就反复放音,然后对答案或者采取让学生重复听力材料中的某些句子,对于某些疑难句子,教师直接讲解,没有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堂听力课就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下完成。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无论是基础好还是基础差的班级,千篇一律都是一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长时间的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丧失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英语课程产生反感。教学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保证。语言理解力在听力能力的提高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老师授课死板无出彩点,学生们又不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交流和讨论的平台,课堂不能互动起来,老师缺少促进听力教学的技巧,字生们学起来也索然无味,这最终会影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听力水平的提高。
  2.3跨文化背景知识补充不足,缺少纯正英语母语教学环境
  教师对听力课堂中的西方国家文化背景补充不足。因为英语国家有着与我国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体现在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习俗和人物性格等很多方面。在学生的听力训练当中,他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文化知识,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也就不了解篇章的大意或者在对外沟通方面产生误解。目前的教学状态多处于“任务式”教学模式,受听力教学设备、上课人数、师资力量限制,听力教学中就像完任务.上课铃声响,老师根据教学进步和计划开始侃侃而谈,将学生所学内容机械的播放完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交流和沟通,老师所关注的是其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进度是否滞后,这种教学方式特别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对于英语听力的学习与提高,外语氛围至关重要,学生们需要一个纯正的英语教学环境,能都听到正宗、地道的口语教学。但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大部分还是国产英语教师,有时他们的口语发音并非正确,对于部分短语的来历也不甚清楚,这就使学生们缺少一个纯正英语母语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听力水平的提高。
  2.4教师队伍整体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没有时间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机会去进修和学习。不少教师在语音、语调和文化背景方面知识欠缺。另外,教师对学生水平了解不够,教学没有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性。教师偏重于四六级的通过率,为“考”而教,忽视学生学的兴趣的培养和英语的应用能力。
  3.高职高专医护英语听力策略研究 
  3.1运用二语习得理论的学习策略理论,检验听力策略与听力能力的相关性对高职高专医护英语听力教学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验证听力测量对于我国高职高专医护英语学习者的有效性。在实践上,借此项目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职高专医护英语教学开展有效的听力策略训练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手段和方法,并为医护英语听力教学指导提供一些有效的依据。
  3.2研究价值:高职高专医护英语听力策略的研究在教学研究领域里面还比较冷门,但是它对医护英语的教师听力教学水平和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完善的领域。本研究以高职高专的医护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和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医护英语听力水平和策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希望借此项目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高专医护英语教学开展有效的听力策略训练实践出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并为医护英语听力教学指导提供一些有效的依据。
  3.3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本项目以O’Malley和Chamot(1990)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为理论基础,把听力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用一学期对本校13级三年专护理系100名学生分把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30道医护英语听力选择题和10道听力填空题的听力测试,讲授有特色的医护英语听力策略,继而发放“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听力策略频率的使用情况与成绩的高低相关性做出数据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再用一学期对本校13级三年专护理系100名学生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最终结论。
  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
  1. 做笔记策略和推理策略与高职高专医护英语听力成绩有何相关性?
  2. 高职高专学生在听医护英语时是否普遍受到社会情感策略的影响?
  3. 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策略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别?
  3.4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首先,本项目以高职高专医护学生的医护英语听力策略为研究对象。
  其次,本项目以医护英语二级水平考试的6套题为研究工具,对100名大二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听力测试,讲授有特色的医护英语听力策略,并发放听力策略分类的问卷调查,根据学生成绩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而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再次,本项目力求得出做笔记策略和推理策略是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在医护英语听力时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与英语听力成绩有正比关系。并预期发现高职高专医护专业的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普遍受到社会情感策略的影响,导致英语听力成绩不高,如何在社会情感策略上寻找抑制医护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并排除它,变抑制作用为促进作用是本课题的难点和突破点。
  3.5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分析
  3.5.1前测结果分析:
  



 

  医护学生实验组与控制组听力前测成绩的比较

 
 


 
  医护学生实验组与控制组听力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的比较
  对医护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医护学生:t=o.85,p>0.05,这说明医护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结果差异不显著,即两组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英语听力水平相当,即两组被试同质。医护学生在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前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程度都不高. 
  3.5.2训练效果分析:
  







  医护学生实验组与控制组听力提高幅度的比较
  

  


  医护学生实验组与控制组听力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的比较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提高幅度比控制组学生的听力成绩提高幅度大,且经统计检验,差异显著(医护学生:t=2.87,p<0.05),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运用效果显著,医护学生实验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且差异显著。
  4.讨论与建议
  在为期三个月的实验教学中,本研究对医护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针对测试结果进行了t检验以验证其学习效果的显著性。同时针对两个实验组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实验和调查所得结果来看,实验组学生听力的平均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控制组;而且实验组学生在后测中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明显高于前测。
  4.1关于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的讨论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运用上,实验组学生听力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控制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对实验组进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引入了元认知学习策略,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听力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元认知学习策略,使其在后测中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表明元认知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确有显著效果。
  4.2关于实验组调查问卷前后测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过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学习培训,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渐渐学会了使用元认知策略,在元认知策略的调查表中,后测使用率显著高于前测。
  4.3建议
  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元认知知识及元认知学习策略,把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学习策略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够自如、恰当的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进行英语听力学习。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所有对新材料的长时间学习都离不开意识,学习效果与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准备状态越好,学习效率越高。元认知训练的启动应先于听力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认识学习任务、制定计划、准备学习条件。
  训练学生的元认知学习策略,加强元认知体验。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通过不断的督促学生使用元认知学习策略,使学生逐渐的养成自觉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来进行学习,通过不断的加强元认知体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帮助提高听力的益处。大学英语教师们在大学一年级英语听力课堂上就开始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使学生逐渐地掌握元认知学习策略,并且熟练地、自觉地应用在以后的英语听力学习中。
  5结论
  5.1 在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运用上,医护学生实验组学生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控制组。
  5.2 医护学生,经过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学习培训,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渐渐学会了使用元认知策略,在元认知策略的调查表中,后测使用率显著高于前测。
  5.3本研究通过实验及其结果认为把元认知策略引入医护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教性和有效性,还可将元认知学习策略推广到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
  参考文献: 
  1. DeFilliPis D A. A study Of the listening strategies used by skil1ful and unskillful college Freneh students in aural comprehension tasks[D」.Diss., Univ. of Pittsburgh, 1980.
  2. Murphy J M.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istening strategies of ESL college students [P]. Paper, TESOL ,New York,1985.
  3. O’Malley, J.M., Chatom A.U. and C. Walker Some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y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ition (9):287-306, 1987. 
  4. O’Malley, J.M.et a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9,10(4):418-37.
  5. O’Malley, J.M., Chatom A.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6. Rost M and S Ross, Learner use of strategies in interaction :typology and teachability [J]. Language Learning, 1991,41:235-73.
  7. Vandergrift L. 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French) learners [D].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Canada, 1992.
  8. 陈玉珍,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9).
  9. 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分析报告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10. 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是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1996.
  11. 王初明、亓鲁霞,外语听力策略个案研究[A].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2. 王宇,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策略的调查 [J].《外语界》,2002(6).
  13.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郑书耘,女,福建泉州人,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本课题为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福建外语教学改革科研专项 JA13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