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的途径初探

【作者】 白玉红

【机构】 河南郑州师范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渗透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情感;途径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使之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激起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一定会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哲思之美等,这些深具美感的文字材料,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也是作者感情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这些美的文字世界里尽情地阅读、品味、徜徉、想象……。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要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力争把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感情重新释放出来。还要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使学生的心灵随之震动,情感随之勃发,真情随之而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二)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的哲理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个人感情提高到“国与民的忧乐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作者放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作品很多。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
  二.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达到深层意味、意蕴的审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
  (一)从教学语言的内容来看
  1.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生动、形象。现代汉语构词灵活,同义词十分丰富,那样丰富多彩的同义词语以及极其丰富的同义句式,为教师创造风格不同的教学语言准备了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课,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变化和丰富,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把课堂教学搞得生机勃勃。
  2.教师的语言还必须具有感染力。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无形的情感情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一方面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感染就是以情动情,教师教学,就要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触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二)从教学语言的形式来看
  从教学语言的形式来看,教师除了要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法规范,语言富于变化以外,还应该注意语言的美感。
  1.教师语言要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联想、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修辞存在于整个教学的语言过程之中,它能更生动地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的理解、感受进而产生共鸣。
  2.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音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起伏,张弛疾徐、抑扬、强弱、隐显等都形诸于教学语言之中,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富于音乐性的言语,创造一种感情氛围,以传达自己的感情心绪,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情绪美。情绪不仅构成言语音乐美的灵魂,还常常超脱于其它言语美的形式,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情绪之美,教师语言中亲切、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的乐观、惊奇、神秘等语感都表达着某种情绪美的信息。善于表达自己心情的教师,总能有效地利用语言中情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使他们爱憎分明,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口头表达的语言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如手势、姿态、唱歌、录音等多种语言形式,使其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合力。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
  1.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教师一登上讲台,大部分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们的联想与想象。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腻最为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些特性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深入理解课文,陶冶情操。
  3.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境。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4.通过朗读,渲染情感。在课堂教学中,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以情感人。教师读中含情,读中融情,读中寓情,读中诱情;学生在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境界。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白玉红(1966—),男,本科,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