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师的本质与道德教育
【作者】 郑 翔1 何翠媛2 陈世旭3
【机构】 (九江学院1.2 江西九江3)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的本质与道德教育密切相连。教师是培养公民的重要力量,具有传播爱、传播道德、传播责任、传播文明和传播民主的共同体。学校是爱的家园,教师是爱的使者,尊重、关爱学生,理解、接纳学生,使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传递爱的人;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文明的播种者,民主的组织者,正义的化身、善良的代名词,公民人格的示范者,榜样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关键词:教师本质;道德教育;
Abstract:Closely linked the na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civic and has spread love, spread morality, spread responsibility, the spread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spread of democracy in the Community. The school is loving homes, teachers are messengers of love, respect, care fo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become capable of caring for others, full of love, passing the love of people; teachers are role models of morality, civilization sower, democracy the organizers, the demonstration were the embodiment of justice, synonymous with good citizens of personality, the power of example will subtly influence and educate students.
Keyword:teachers nature; moral education;
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本质息息相关。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任校长古特曼(Amy Gutmann)指出,“民主社会的公立学校能、且应该严肃对待公民教育,这与严肃对待民主本身紧密相连。公民教育是捍卫民主学校必需的和核心的部分。[1]被耶鲁大学校长雷文(Raven)称之为“渐进式教育的实验典范,同时又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座活的纪念碑”[2]211公民是完善社会的力量,具备增进社会和平、文明和民主正义的力量,而学校应该培育学生的这些能力。世界上没有比当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主义色彩的职业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医生直到病人最后一分钟还要为挽救他的生命而拼搏,绝不会让患者感到自己病情严重,甚至毫无希望。这是起码的医德。教师的本质应该在自己的集体中发展、深化教育道德,应该确信教育中富有人情味的开头正是每个教师素养中最重要之点。学校是爱的家园,教师是爱的天使,让学生体验爱并学会爱;教师是道德的楷模,培养学生社群意识和公民品德;教师是民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让学生拥有民主参与的经验与能力。
一、教师是爱的天使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关心关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应该是“模范之家庭”。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教授林晶(Ding Lin)指出,“好的学校就像好的家庭,能给学生归属感,允许儿童感受爱和信任,并能成就他们自己。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学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教师”[3]109。为发挥学校的家庭作用,帕克学校让14个年级的学生共享一栋建筑,提供不同年级学生合作课程。把学校建成富有爱的亲密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感受到爱和关怀,同时学会爱和关怀,学会与他人合作以及形成对他人的责任感。爱是一种联合力量,爱的能力,对未来的公民——学生而言就是享受联合生活的能力。公民拥有这种能力才可能创造和平与正义。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著作的扉页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我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教育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蕴涵着正向的价值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等同于道德。作为道德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习者,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有向善的力量;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激发出学习者自身的潜能,教如果僭越了学,就违背了教育的道德本性。现代教育对教之力量的自信与古代教育对教之力量的有限性的体认对比鲜明。夸美纽斯是“第一位现代教育家”,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一个新世界的话,那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就是由他推开的。夸美纽斯及其后来者与他们的先辈不同,对教之力量无比自信,他将自己的“大教学论”界定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为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24]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的爱,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林晶教授认为,爱是创造宇宙和维持人类存在的能量,“爱体现在诸如给予、关怀、尊重、宽恕、服务、理解、同情等品质中”[3]15。她期盼21世纪的学校是爱的共同体。我们只有关怀和服务他人,才能对联合的公民生活做出贡献;只有尊重他人,宽恕他人的过失,才可能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的思想和处境,换位思考,才可能进入他人的内心深处,从而巩固与他人的合作。充满爱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能给学生提供合作工作、给予和接受爱、相互宽恕和理解的机会;教师是富有灵魂的教师,要创建和平与爱的世界,坚信唯有爱才能转变学生的内在世界;要让大爱充满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看到万事万物的美,认识到传播爱、赞美爱和分享爱的意义。[3]37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描述了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模式。关怀伦理需要表达和反应;需要从情境到情境,从人到人的不同行为。诺丁斯将关怀置于关系之中:“一种关怀的关系,在最基本的形式上,是两人之间的联系和遭遇—关怀者和关怀的接受者,或被关怀者。为了这种关心成为关怀,双方必须以特有的方式加强这种关系。[7]15一方面,关怀者要主动提供关怀,关怀者的“投入”意味着对被关怀者的开放的、非选择的接纳。[7]15接纳意味着关心、真正听、看和感受他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关怀伦理是义务论,“像义务论伦理学—义务和权利的伦理学—关怀伦理谈及义务。当他人要求我们时,我必须做’的意识就出现”[8]13。另一方而,关怀必须引起被关怀者的反应。如果教师的关心不合学生需要而不被接受,那么这种关怀的关系就不能形成,学生认为“不被关心”的想法就具有合理性。诺丁斯指出:“我把重点放在作为关系的关怀上。因为我们的愿望是将关怀作为美德,即个人品质。[7]17她认为,“学校应该完成更重大的道德目的:关爱孩子以便让他们也学会关心”[7]64“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把学校变成家庭般的关爱中心”[7]67。让学生成长为有能力的、关心他人的、充满爱心的人。
二、教师是责任的表率
热爱教育事业,就要从教师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必信,行必果。 韩愈说:“以一身文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这些都是教育家对老师责任的阐述。学校是让学生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社群。学生如果将自己归属于该社群,就必须是该社群的贡献者,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学校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为改善学校和班级环境提供意见和力量都是学生的服务行为。服务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公民道德与责任,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民主参与的经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李克纳(Lickona)希望通过服务学习让学生养成关心的品质和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认为“为培养责任,年轻人需要负责的作为;为学习关心,他们需要付出关心的行为”[10]312“为培养移情能力和关心,学生需要持续的、直接的和面对面的助人经验。[10]313雷西玛·韦德(Rahima C. Wade)指出:“我们的社会科课堂所谈论的民主理想,在课堂中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具备有效参与他们的社区所必需的技能和价值,我们必须提供让他们从经验上学习这些技能和价值的机会。[11]13
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道德的外在表现就是负责任,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福祉为职志,要为下一代的幸福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人格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负责任道德性理解为教育诸种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
坚持强调教师的人文素质及其人格,尤其是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和道德智慧。这是教师道德性的直接体现与内在支撑。教育要挖掘、培植和开启人的道德智慧,而道德智慧的教育是要靠教师来落实完成的。教师是要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做人、成人,在做中转化人,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由于教师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在教育工作职场中展开的,与学生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的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立足于教师自己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叙事上:如教师在某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及设计中的道德性体验,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某一时刻或某一空间道德教育意义的叙述、反思、体验和理解等。如某位学生的父母死于艾滋病,则可提供有关艾滋病医疗防护方面的服务。[11]21-22学生家因生病、自然灾害或其他变故,学校给予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资助。
三、教师是道德的楷模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有其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等客观必然性。道德在表现形式上是用一套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而非暴力、强制的方式)、依靠人们的内心自觉和外在舆论来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因此,静态、外在的道德主要就是一套行为规范和准则。(现代汉语词典)指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22]。教师道德同其他的职业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既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又制约于教育劳动的社会职能,给学生以实际教益,使学生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教师道德形成的基础,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是教师道德的本质要求。教师道德人格建设,教师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言“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道德精神、通过平时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感染学生。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23]
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称为基本的德行,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德育内容中纳入了一个在当时是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到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所以,他十分重视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认为对幼儿不能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追求外表的装饰,而应当以虔诚、谦虚、善良的美德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他认为德育还应包括: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尤其要重视节俭和勤劳,这是一切品德的根基。他所概括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已经涉及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以这种标准教育出来的儿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儿童在这样德性中学习初步知识,如基督所表现的那样将会受到上帝和人的称赞。”在德育方法上他重视榜样、教导、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正义是政治生活的归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政治动物,必然过政治生活,“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5]。但政治生活或城邦生活就是道德生活,其目的是为了城邦的利益和正义,所以,城邦的政治任务就是成就有德性的公民。“政治学的目的是最高善,它致力于使公民成为有德性的人、能做出高尚[高贵]行为的人。”[6]26这种有德性的公民保证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认为“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6]228-229。“立法者们依然重视友爱胜过公正。因为城邦的团结就类似于友爱,他们欲加强之。[6]229故可言之,爱的能力是人类联合生活的保证,是政治共同体存在的基础。民主意味着给所有人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教育民主的意蕴更在于此。
学校是道德的社群。道德是解决身份认同的基本因素,而道德天然地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德性合乎文化共同体的要求。对于学校,成员资格的完成就是赋予学生合乎一定文化群体要求的德性。美国弗吉尼亚的圣玛格丽特女校(St. Margaret's School)校长指出:“作为学校,圣玛格丽特是为生活做准备;作为社群,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首先把自己视为社群,分享共同的价值,大家一起学习和生活,获得有益的经验,该校将“为生活而教育年轻的女子作为使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诚实恭敬的、有责任感的、积极参与的、自我激励的、灵活而自信的人”[4]。
四、教师是文明的播种者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教育家,孔子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人物之一,把他与东方文明紧密相连。陶行知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是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沉默寡言、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能吸引孩子们的东西。教师是文明的播种者,要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谈到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教师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詹姆斯·B·柯南特是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是该校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校长之一。他曾深刻地指出:“高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我国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深刻阐明了教师的职责,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迄今最全面诠释一个合格教师的职责,他们既要传授做人的伦理道德,又要讲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设疑和解除疑惑,做到循循善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5]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如若理智对人来说就是神,那么合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活来说就是神的生活。……在生活中去做合于自身中最高贵部分的事情。……对每一事物是本己的东西,自然就最强大、最使其快乐的东西。对人来说这就是合于理智的生命。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3]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正义与友爱两种德性时,将政治的正义区别于家庭的正义,将公民的友爱区别于家室的友爱和伙伴间的友爱。[4]
如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进步和文明都离不开教师文明的点拨与启迪,正是数以万计的教师以智慧和力量引领学生献身、求实、负责,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九江学院在学生中结合专业开展三大特色教育,好习惯教育、国学素养教育和创业教育,传播文明,强化职业素养,弘扬传统文化,鼓励科技创新,在传承历代文明的基础上创新。校训是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直观表现,是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校训对学生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作用,竞知向学,厚德笃行,一届一届九院学子秉承校训,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成长为社会各行各业有用之才,德艺双馨的合格公民。
五、教师是民主的组织者
学校是民主的胚胎,教师是民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民主不仅包含儿童权利的实现,而且必然要求学校尽可能地给所有儿童提供发展其潜能的条件。多元智能理论为此提供了心理学的证明。既然每个儿童具有智能上的特殊优势,教育理当为每个儿童提供发展其智能优势的环境,促进其扬长补短,实现最佳发展。
巴西享誉全球的教育家弗莱雷(Paulc Freire)指出:“缺乏对世界和人民深深的爱,对话不可能进行。爱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本身”。[20]对弗莱雷而言,有爱,才有发展民主的勇气;而对诺丁斯而言,关怀关系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教育者的关爱能力,而且要关注道德生活的条件。诺丁斯说:“关怀理论并不想建立一种能培养无论周围的世界多么坏都能道德地行为的人的道德教育模式。……我们更关注建立可能支持道德生活的条件。”弗莱雷指出:“对话生成批判的态度。由爱、谦卑、希望、信念和信任所滋养。”[21]参与自愿联合或治理项目产生权力共享,从而使参与者具有更高的‘主人翁意识’、更大的满足感和更强的内聚力。”[9]7
中国历史上的民主,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都是比较开明的盛世。人民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民主社会肯定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作为有限度的民主,学校不仅要完善学生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要提供相应的制度与精神保障。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准备民主的制度。民主不仅意味着保护公民的权利,而且意味着参与和分享。西英格兰大学教育与民主研究中心教授菲利普·伍兹(PhilipA. Woods)指出,发展性民主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分散领导和减少等级而使人们分享权力;通过扩充每个人的机会而实现人的潜能和使人充满希望;通过解决社会不正义和寻求公平分配而分享生活带来的好处(社会的果实)。[12]英国普遍建立了由学生参与的学校委员会。挪威、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塞浦路斯等国的文件指出,学生有权利和责任管理他们自己的代表团体的事务。1996年,丹麦教育法甚至要求中等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委员会。[13]九江学院选拔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关于学生事务决策会议,参与决策过程,发表意见;分享权力、观点、知识与经验,彰显民主和公平。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都兰(Alain Touraine)指出:“民主服务于人类,因为人类是主体,是他们自己的创造者和他们的集体的创造者。[12]2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负责的公民,学校给学生提供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因为民主不仅意味着权利,也意味着为实现所有人的权利所担负的责任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能力。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教授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指出:“学校的成功与广泛的参与相关。这种参与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那些能与更多社区建立积极联系的学校更能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氛围。[14]
古特曼指出,学校之所以与公民教育密不可分,在于民主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学生处理政治分歧的能力与品质,而商议民主涉及就公共政策尝试推理以达成相互接受的决定,因而要求公民相互宽容和尊重,有能力协商和讨论。[1]78通过对话和协商获得作为平等公民相互尊重的技能和美德,如宽容、虚心、接受争议和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1]82她还指出,让学生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有条理和公平的辩论、对各种选择的取舍考虑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理性辩论和决策的能力。在她看来,这种雄辩能力是民主的渴求,因为公民通过理解和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没有这种相互的理解,我们将不能期望达到广泛的对异议的宽容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15]邦妮·丹尼尔(Bonnie McDaniel)指出:“如果民主是我们所求的,就没有捷径。我们必须相互交谈。如果我们不能一起交谈,我们就是视野狭隘的有私心的个人。”[16]83学生在学校能感受民主,体会民主,学校应容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学校必须是以自由、平等和正义为生活原则的地方,这些原则规范我们相互的关系”。让学生谈论民主与社会正义,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学生也就在这种行动中成长为合格的公民。
民主的组织实施需要民主的领导。马克斯·贝尔肯什(Max Burkimsher)认为,校长在形成学校的精神气质方而发挥着首要作用,校长通过领导品质、管理风格、组织结构、关系质量等,以营造学校的民主氛围。[17]伍兹指出,民主领导的目的在于:“创造鼓励和支持人们追求关于世界的真理,包括最高价值(道德理性)的环境;创造人们发挥道德理性和通过对话(推论的理性)解决分歧的环境;创造人们对生活其中的体制、文化和关系做出积极贡献的环境(决策理性);创造组织机构、文化和社会结构用以增进人们的力量,使之富有能力的环境(治疗理性);促进对多样性的尊重,尽力减少文化的物质的不平等(社会正义)。[12]尊重和高期望,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学习者彼此也相互尊重;规则,学生应知晓各种规则并践行;责任,学生自觉地对个人选择和行为负责。即民主的领导在于创造尊重多样性、增进人的力量和寻求真理的对话环境。而这种学校环境就是学生成长为民主社会主体的条件。
总而言之,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是向善的力量,公民人格的示范者,堪称卓越的教师,其魅力就在于魔力般地把学生引向对美善事物的欲求之中。
参考文献:
[1]Lorraine M. McDonnell,et al. Rediscovering the Democratic purposes of education[M].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0.
[2]刘道玉,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大学,光明日报([N] 2014,05,13,(05)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250
[4]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2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Nel Noddings.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8]Nel Noddings.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2.
[9]David W. McMillan,et al.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M].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6 (1).
[10]Thomas Lickona.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91.
[11]Rahima C. Wade. Community Action Rooted in History; The Civic Connections Model of Service- Learning[M].Maryland: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2007.
[12]Philip A. Woods. Democratic Leadership in Education[M].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2005.
[13]Ross Dcuchar. Citizenship, enterprise and learning; harmonising competing educational agendas[M].Stoke-on-Frent: Trentham Books, 2007: 71.
[14]David Hopkins. School improvement for real[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2001:97.
[15]Amy Gutman. Democratic Education[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50.
[16]John I. Goodlad,et al.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Democratic People[M].Boulder; Paradigm Publishers, 2008.
[17]Janet Edwards,et al. Developing Citizenship in the Curriculum[M].Ox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1993:8.
[18]Charles F. Elbot,David Fulton. Building an intentional School Culture; Excellence in Academics and Character[M].Corwin; Corwin Press, 2008:90.
[19]Lois Brown Easton. Engaging the Disengaged:How Schools can Hclp Struggling Students Succeed[M].Corwin Press,2008:96-103.
[20]Paulo Freir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Continuum; The Continuum lnernational Publishing Uroup lnc, 2000:89.
[21]Ana maria, et al. The Paulo Freire Reader[M].Continuum;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8:83.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S].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81. 1746.
[2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2, 78, 3, 140, 35, 139.
作者简介:何翠媛,女,1969-5,硕士,讲师,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学生科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讯作者,郑翔,九江学院党委书记。
[基金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11-079.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8806709)。江西省社会科学2013年十二五规划项目“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13JYQ03)”本文系2014年度九江学院公共外交中心2014年立项项目《在留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实证研究(1614006)》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教师本质;道德教育;
Abstract:Closely linked the na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civic and has spread love, spread morality, spread responsibility, the spread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spread of democracy in the Community. The school is loving homes, teachers are messengers of love, respect, care fo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become capable of caring for others, full of love, passing the love of people; teachers are role models of morality, civilization sower, democracy the organizers, the demonstration were the embodiment of justice, synonymous with good citizens of personality, the power of example will subtly influence and educate students.
Keyword:teachers nature; moral education;
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本质息息相关。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任校长古特曼(Amy Gutmann)指出,“民主社会的公立学校能、且应该严肃对待公民教育,这与严肃对待民主本身紧密相连。公民教育是捍卫民主学校必需的和核心的部分。[1]被耶鲁大学校长雷文(Raven)称之为“渐进式教育的实验典范,同时又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座活的纪念碑”[2]211公民是完善社会的力量,具备增进社会和平、文明和民主正义的力量,而学校应该培育学生的这些能力。世界上没有比当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主义色彩的职业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医生直到病人最后一分钟还要为挽救他的生命而拼搏,绝不会让患者感到自己病情严重,甚至毫无希望。这是起码的医德。教师的本质应该在自己的集体中发展、深化教育道德,应该确信教育中富有人情味的开头正是每个教师素养中最重要之点。学校是爱的家园,教师是爱的天使,让学生体验爱并学会爱;教师是道德的楷模,培养学生社群意识和公民品德;教师是民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让学生拥有民主参与的经验与能力。
一、教师是爱的天使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关心关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应该是“模范之家庭”。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教授林晶(Ding Lin)指出,“好的学校就像好的家庭,能给学生归属感,允许儿童感受爱和信任,并能成就他们自己。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学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教师”[3]109。为发挥学校的家庭作用,帕克学校让14个年级的学生共享一栋建筑,提供不同年级学生合作课程。把学校建成富有爱的亲密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感受到爱和关怀,同时学会爱和关怀,学会与他人合作以及形成对他人的责任感。爱是一种联合力量,爱的能力,对未来的公民——学生而言就是享受联合生活的能力。公民拥有这种能力才可能创造和平与正义。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著作的扉页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我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教育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蕴涵着正向的价值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等同于道德。作为道德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习者,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有向善的力量;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激发出学习者自身的潜能,教如果僭越了学,就违背了教育的道德本性。现代教育对教之力量的自信与古代教育对教之力量的有限性的体认对比鲜明。夸美纽斯是“第一位现代教育家”,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一个新世界的话,那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就是由他推开的。夸美纽斯及其后来者与他们的先辈不同,对教之力量无比自信,他将自己的“大教学论”界定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为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24]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的爱,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林晶教授认为,爱是创造宇宙和维持人类存在的能量,“爱体现在诸如给予、关怀、尊重、宽恕、服务、理解、同情等品质中”[3]15。她期盼21世纪的学校是爱的共同体。我们只有关怀和服务他人,才能对联合的公民生活做出贡献;只有尊重他人,宽恕他人的过失,才可能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的思想和处境,换位思考,才可能进入他人的内心深处,从而巩固与他人的合作。充满爱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能给学生提供合作工作、给予和接受爱、相互宽恕和理解的机会;教师是富有灵魂的教师,要创建和平与爱的世界,坚信唯有爱才能转变学生的内在世界;要让大爱充满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看到万事万物的美,认识到传播爱、赞美爱和分享爱的意义。[3]37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描述了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模式。关怀伦理需要表达和反应;需要从情境到情境,从人到人的不同行为。诺丁斯将关怀置于关系之中:“一种关怀的关系,在最基本的形式上,是两人之间的联系和遭遇—关怀者和关怀的接受者,或被关怀者。为了这种关心成为关怀,双方必须以特有的方式加强这种关系。[7]15一方面,关怀者要主动提供关怀,关怀者的“投入”意味着对被关怀者的开放的、非选择的接纳。[7]15接纳意味着关心、真正听、看和感受他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关怀伦理是义务论,“像义务论伦理学—义务和权利的伦理学—关怀伦理谈及义务。当他人要求我们时,我必须做’的意识就出现”[8]13。另一方而,关怀必须引起被关怀者的反应。如果教师的关心不合学生需要而不被接受,那么这种关怀的关系就不能形成,学生认为“不被关心”的想法就具有合理性。诺丁斯指出:“我把重点放在作为关系的关怀上。因为我们的愿望是将关怀作为美德,即个人品质。[7]17她认为,“学校应该完成更重大的道德目的:关爱孩子以便让他们也学会关心”[7]64“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把学校变成家庭般的关爱中心”[7]67。让学生成长为有能力的、关心他人的、充满爱心的人。
二、教师是责任的表率
热爱教育事业,就要从教师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必信,行必果。 韩愈说:“以一身文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这些都是教育家对老师责任的阐述。学校是让学生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社群。学生如果将自己归属于该社群,就必须是该社群的贡献者,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学校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为改善学校和班级环境提供意见和力量都是学生的服务行为。服务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公民道德与责任,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民主参与的经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李克纳(Lickona)希望通过服务学习让学生养成关心的品质和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认为“为培养责任,年轻人需要负责的作为;为学习关心,他们需要付出关心的行为”[10]312“为培养移情能力和关心,学生需要持续的、直接的和面对面的助人经验。[10]313雷西玛·韦德(Rahima C. Wade)指出:“我们的社会科课堂所谈论的民主理想,在课堂中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具备有效参与他们的社区所必需的技能和价值,我们必须提供让他们从经验上学习这些技能和价值的机会。[11]13
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道德的外在表现就是负责任,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福祉为职志,要为下一代的幸福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人格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负责任道德性理解为教育诸种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
坚持强调教师的人文素质及其人格,尤其是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和道德智慧。这是教师道德性的直接体现与内在支撑。教育要挖掘、培植和开启人的道德智慧,而道德智慧的教育是要靠教师来落实完成的。教师是要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做人、成人,在做中转化人,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由于教师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在教育工作职场中展开的,与学生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的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立足于教师自己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叙事上:如教师在某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及设计中的道德性体验,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某一时刻或某一空间道德教育意义的叙述、反思、体验和理解等。如某位学生的父母死于艾滋病,则可提供有关艾滋病医疗防护方面的服务。[11]21-22学生家因生病、自然灾害或其他变故,学校给予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资助。
三、教师是道德的楷模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有其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等客观必然性。道德在表现形式上是用一套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而非暴力、强制的方式)、依靠人们的内心自觉和外在舆论来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因此,静态、外在的道德主要就是一套行为规范和准则。(现代汉语词典)指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22]。教师道德同其他的职业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既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又制约于教育劳动的社会职能,给学生以实际教益,使学生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教师道德形成的基础,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是教师道德的本质要求。教师道德人格建设,教师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言“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道德精神、通过平时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感染学生。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23]
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称为基本的德行,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德育内容中纳入了一个在当时是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到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所以,他十分重视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认为对幼儿不能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追求外表的装饰,而应当以虔诚、谦虚、善良的美德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他认为德育还应包括: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尤其要重视节俭和勤劳,这是一切品德的根基。他所概括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已经涉及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以这种标准教育出来的儿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儿童在这样德性中学习初步知识,如基督所表现的那样将会受到上帝和人的称赞。”在德育方法上他重视榜样、教导、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正义是政治生活的归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政治动物,必然过政治生活,“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5]。但政治生活或城邦生活就是道德生活,其目的是为了城邦的利益和正义,所以,城邦的政治任务就是成就有德性的公民。“政治学的目的是最高善,它致力于使公民成为有德性的人、能做出高尚[高贵]行为的人。”[6]26这种有德性的公民保证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认为“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6]228-229。“立法者们依然重视友爱胜过公正。因为城邦的团结就类似于友爱,他们欲加强之。[6]229故可言之,爱的能力是人类联合生活的保证,是政治共同体存在的基础。民主意味着给所有人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教育民主的意蕴更在于此。
学校是道德的社群。道德是解决身份认同的基本因素,而道德天然地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德性合乎文化共同体的要求。对于学校,成员资格的完成就是赋予学生合乎一定文化群体要求的德性。美国弗吉尼亚的圣玛格丽特女校(St. Margaret's School)校长指出:“作为学校,圣玛格丽特是为生活做准备;作为社群,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首先把自己视为社群,分享共同的价值,大家一起学习和生活,获得有益的经验,该校将“为生活而教育年轻的女子作为使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诚实恭敬的、有责任感的、积极参与的、自我激励的、灵活而自信的人”[4]。
四、教师是文明的播种者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教育家,孔子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人物之一,把他与东方文明紧密相连。陶行知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是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沉默寡言、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能吸引孩子们的东西。教师是文明的播种者,要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谈到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教师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詹姆斯·B·柯南特是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是该校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校长之一。他曾深刻地指出:“高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我国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深刻阐明了教师的职责,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迄今最全面诠释一个合格教师的职责,他们既要传授做人的伦理道德,又要讲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设疑和解除疑惑,做到循循善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5]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如若理智对人来说就是神,那么合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活来说就是神的生活。……在生活中去做合于自身中最高贵部分的事情。……对每一事物是本己的东西,自然就最强大、最使其快乐的东西。对人来说这就是合于理智的生命。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3]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正义与友爱两种德性时,将政治的正义区别于家庭的正义,将公民的友爱区别于家室的友爱和伙伴间的友爱。[4]
如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进步和文明都离不开教师文明的点拨与启迪,正是数以万计的教师以智慧和力量引领学生献身、求实、负责,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九江学院在学生中结合专业开展三大特色教育,好习惯教育、国学素养教育和创业教育,传播文明,强化职业素养,弘扬传统文化,鼓励科技创新,在传承历代文明的基础上创新。校训是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直观表现,是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校训对学生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作用,竞知向学,厚德笃行,一届一届九院学子秉承校训,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成长为社会各行各业有用之才,德艺双馨的合格公民。
五、教师是民主的组织者
学校是民主的胚胎,教师是民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民主不仅包含儿童权利的实现,而且必然要求学校尽可能地给所有儿童提供发展其潜能的条件。多元智能理论为此提供了心理学的证明。既然每个儿童具有智能上的特殊优势,教育理当为每个儿童提供发展其智能优势的环境,促进其扬长补短,实现最佳发展。
巴西享誉全球的教育家弗莱雷(Paulc Freire)指出:“缺乏对世界和人民深深的爱,对话不可能进行。爱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本身”。[20]对弗莱雷而言,有爱,才有发展民主的勇气;而对诺丁斯而言,关怀关系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教育者的关爱能力,而且要关注道德生活的条件。诺丁斯说:“关怀理论并不想建立一种能培养无论周围的世界多么坏都能道德地行为的人的道德教育模式。……我们更关注建立可能支持道德生活的条件。”弗莱雷指出:“对话生成批判的态度。由爱、谦卑、希望、信念和信任所滋养。”[21]参与自愿联合或治理项目产生权力共享,从而使参与者具有更高的‘主人翁意识’、更大的满足感和更强的内聚力。”[9]7
中国历史上的民主,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都是比较开明的盛世。人民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民主社会肯定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作为有限度的民主,学校不仅要完善学生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要提供相应的制度与精神保障。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准备民主的制度。民主不仅意味着保护公民的权利,而且意味着参与和分享。西英格兰大学教育与民主研究中心教授菲利普·伍兹(PhilipA. Woods)指出,发展性民主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分散领导和减少等级而使人们分享权力;通过扩充每个人的机会而实现人的潜能和使人充满希望;通过解决社会不正义和寻求公平分配而分享生活带来的好处(社会的果实)。[12]英国普遍建立了由学生参与的学校委员会。挪威、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塞浦路斯等国的文件指出,学生有权利和责任管理他们自己的代表团体的事务。1996年,丹麦教育法甚至要求中等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委员会。[13]九江学院选拔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关于学生事务决策会议,参与决策过程,发表意见;分享权力、观点、知识与经验,彰显民主和公平。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都兰(Alain Touraine)指出:“民主服务于人类,因为人类是主体,是他们自己的创造者和他们的集体的创造者。[12]2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负责的公民,学校给学生提供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因为民主不仅意味着权利,也意味着为实现所有人的权利所担负的责任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能力。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教授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指出:“学校的成功与广泛的参与相关。这种参与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那些能与更多社区建立积极联系的学校更能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氛围。[14]
古特曼指出,学校之所以与公民教育密不可分,在于民主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学生处理政治分歧的能力与品质,而商议民主涉及就公共政策尝试推理以达成相互接受的决定,因而要求公民相互宽容和尊重,有能力协商和讨论。[1]78通过对话和协商获得作为平等公民相互尊重的技能和美德,如宽容、虚心、接受争议和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1]82她还指出,让学生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有条理和公平的辩论、对各种选择的取舍考虑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理性辩论和决策的能力。在她看来,这种雄辩能力是民主的渴求,因为公民通过理解和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没有这种相互的理解,我们将不能期望达到广泛的对异议的宽容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15]邦妮·丹尼尔(Bonnie McDaniel)指出:“如果民主是我们所求的,就没有捷径。我们必须相互交谈。如果我们不能一起交谈,我们就是视野狭隘的有私心的个人。”[16]83学生在学校能感受民主,体会民主,学校应容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学校必须是以自由、平等和正义为生活原则的地方,这些原则规范我们相互的关系”。让学生谈论民主与社会正义,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学生也就在这种行动中成长为合格的公民。
民主的组织实施需要民主的领导。马克斯·贝尔肯什(Max Burkimsher)认为,校长在形成学校的精神气质方而发挥着首要作用,校长通过领导品质、管理风格、组织结构、关系质量等,以营造学校的民主氛围。[17]伍兹指出,民主领导的目的在于:“创造鼓励和支持人们追求关于世界的真理,包括最高价值(道德理性)的环境;创造人们发挥道德理性和通过对话(推论的理性)解决分歧的环境;创造人们对生活其中的体制、文化和关系做出积极贡献的环境(决策理性);创造组织机构、文化和社会结构用以增进人们的力量,使之富有能力的环境(治疗理性);促进对多样性的尊重,尽力减少文化的物质的不平等(社会正义)。[12]尊重和高期望,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学习者彼此也相互尊重;规则,学生应知晓各种规则并践行;责任,学生自觉地对个人选择和行为负责。即民主的领导在于创造尊重多样性、增进人的力量和寻求真理的对话环境。而这种学校环境就是学生成长为民主社会主体的条件。
总而言之,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是向善的力量,公民人格的示范者,堪称卓越的教师,其魅力就在于魔力般地把学生引向对美善事物的欲求之中。
参考文献:
[1]Lorraine M. McDonnell,et al. Rediscovering the Democratic purposes of education[M].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0.
[2]刘道玉,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大学,光明日报([N] 2014,05,13,(05)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250
[4]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2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Nel Noddings.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8]Nel Noddings.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2.
[9]David W. McMillan,et al.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M].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6 (1).
[10]Thomas Lickona.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91.
[11]Rahima C. Wade. Community Action Rooted in History; The Civic Connections Model of Service- Learning[M].Maryland: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2007.
[12]Philip A. Woods. Democratic Leadership in Education[M].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2005.
[13]Ross Dcuchar. Citizenship, enterprise and learning; harmonising competing educational agendas[M].Stoke-on-Frent: Trentham Books, 2007: 71.
[14]David Hopkins. School improvement for real[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2001:97.
[15]Amy Gutman. Democratic Education[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50.
[16]John I. Goodlad,et al.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Democratic People[M].Boulder; Paradigm Publishers, 2008.
[17]Janet Edwards,et al. Developing Citizenship in the Curriculum[M].Ox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1993:8.
[18]Charles F. Elbot,David Fulton. Building an intentional School Culture; Excellence in Academics and Character[M].Corwin; Corwin Press, 2008:90.
[19]Lois Brown Easton. Engaging the Disengaged:How Schools can Hclp Struggling Students Succeed[M].Corwin Press,2008:96-103.
[20]Paulo Freir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Continuum; The Continuum lnernational Publishing Uroup lnc, 2000:89.
[21]Ana maria, et al. The Paulo Freire Reader[M].Continuum;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8:83.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S].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81. 1746.
[2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2, 78, 3, 140, 35, 139.
作者简介:何翠媛,女,1969-5,硕士,讲师,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学生科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讯作者,郑翔,九江学院党委书记。
[基金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11-079.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8806709)。江西省社会科学2013年十二五规划项目“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13JYQ03)”本文系2014年度九江学院公共外交中心2014年立项项目《在留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实证研究(16140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