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及趋势

【作者】 沈鹤林

【机构】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国际合作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大学形成之日起,高等教育就具有国际化的属性。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动因和目标,国际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抉择和普遍战略,也是发展中国家改变高等教育系统的世界地位和生态关系的客观需要。本文在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态势,并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必要性 趋势
  一、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
  学术界较早给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 of Higher Education)下定义要追诉到美国学者布茨(Butts)。[1]1960年,布茨指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包括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跨国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巴郑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国际体系、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际体系。在此之后,分别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尝试为定义高等教育化,其中加拿大学者奈特(Knight)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进国际的或跨文化的维度的过程”;日本学者江渊(Ebuchi)则将其分为“基于现象的国际化”和“基于目标的国际化”两种,前者指人员的流动、保证学分和学位的制度、大学管理规则、合作活动标准、国际研究和教育网络,后者则代表大学在这些领域的努力和进展。[2]由此可见,最早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从过程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下定义,这为后来研究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的衍进必然有其必须遵循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往往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从词源角度看,“大学”英文为University,“宇宙”为Universe,两者源于同一词根Univers,这说明“大学”的内涵就像宇宙浩瀚无垠那样的广泛,那样的普遍。有学者用另一个和大学源自同一词根的Universalistic(营变主义)来形容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样精准而形象地表现了现代大学的普适性和广泛的包容性特征。
  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定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缩写为IAU)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际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又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1]这一概念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把跨国际的,跨文化的观念与氛围融入大学主要功能的过程。
  而在国内,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3]则将高等教育国家化阐释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既适应本国需要,发扬本国传统与特色,又适应世界形式发展的需要,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面向世界培养人才;加强外语教学,注意培养从事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积极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
  简单地说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一个国家受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理念融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项功能中的过程。无论将国际教育现代化做何种阐释,我们都应该要兼顾以往各种解释的要义,既注意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还是一个包容多方面的内容的体系,更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为何要将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任何的历史衍进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往往会变成加快这一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全球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人员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发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还应该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使本国文化既体现其民族特点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能有效利用优质资源,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提高社会和人们相互依赖的意识。
  在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高校必须与其他国家开展更加广泛地竞争、交流与合作,才能使自身的竞争力和存在度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当互惠型和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国际化浪必将潮势不可挡。高等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内容和形式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要想加快国际化的步伐,跻身世界前列,都不可能忽视国际交流工作。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从诞生起就天然具有开放的品格和世界精神。在人类活动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政府在制订高等教育政策时,往往需要参照他国的经验与模式;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声誉,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学者们要不断进行学术创新,必须了解本学科国际上最新动态和成果;学生们渴望了解其他国家的愿望日益迫切,出国留学的学生逐年递增。高等教育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依赖国际环境,互相学习借鉴,互相交流合作。
  除此之外,经济因素在推动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的国际化对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出能够参与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的优秀人才,更希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谋求较好的国际关系,为国家带来直接和长远的经济利益。
  最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内都保持领先地位。为了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各高校必须与其他国家开展更加广泛地竞争、交流与合作。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跨地区、跨国的学术交流变得十分及时简便,消除了人类交往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高等教育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走向开放,国际化进程加快。
  三、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部分高等教育强国和一流研究型大学纷纷出台国际化战略,主动出击的意识越来越鲜明。纵观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趋势:
  首先,以政策法规的方式规范和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立法,通过法规和政策的形式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固化和规范起来,以保持国际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如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以国际化观点进行教育改革使关系到日本生存于发展的重要问题”,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前相继出台了《美国新闻与教育交流法》、《国防教育法》、《国际交流法》等,德国也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政策强调“全球化”和“国际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可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纳入各国发展战略。 
  其次,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应运而生,不仅在内部推动了成员国之间大学的交流,在外部,即区域和区域之间的层次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复杂的跨区域教育交流也在蓬勃发展。成果最为显著的欧盟,早在1987年,当时的欧洲共同体便推出了“伊拉斯谟斯计划”,把促进大学生在欧洲国家之间的流动作为实施的重点。随后,欧盟在1999年启动“博洛尼亚进程”,前后共吸引了40多个国家加入了欧洲高等教育区,促进了签约国之间的学位与证书的互认,在提升欧洲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也为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借鉴。2012年11月初,首届东盟—中日韩大学校长会议在北大召开,与会的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共30多所高校的校长,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成立了东盟与中日韩大学联盟,并签署了备忘录。这就在原有的联盟之上形成了更具有包容性、覆盖范围更广泛的、高一级的联盟,为整个亚洲地区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架设了桥梁。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推动了成员国之间各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除此之外,大学国际组织异军突起。大学组织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来已久,但过去是以国家内部的联合为主。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推进,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也许更早,通过跨越国界的方式实现联合,以促进大学间国际合作为目标的大学联盟开始蓬勃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等。以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为例,它是由全球10所研究型大学共同组成的,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北大、东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体现出了大学对于社会、对于全球的责任,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办学、大力发展留学教育这一国际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合作途径,已成为跨境教育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互设跨境分校、合作办学的趋势日益显著,在世界范围迅速扩张。通过建立海外分校或者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不仅能获取经济利益,而且对于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让数量众多的海外学生进入本地院校,更是可以在学校建立起一种异质性、语言混杂、文化多元、种族多样的人文和学术生态环境,使师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一种最容易和最经常的形式发生,因而使大批高质量、极具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在这里得到熏陶、培养和提高。
  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一定要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大学领导者一定要有国际化的眼光,教师一定要具有全球的学术视野,培养的学生也一定要有国际竞争力。
  最近几年,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在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制定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立足学校目标定位和自身发展,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河海大学为例,我校全面引进国际化课程,积极开展国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全英文授课课程广泛吸引留学生,大力提升科研国际化水平,从普遍的框架内合作到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新项目,开展包括双文凭、交换生、短期访学和海外实习实践等“留学河海”计划。一系列大胆尝试使我校国际化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在国家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建成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若干优势学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各支撑及相关学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达到国际知名大学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大学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必要条件。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建设进程,通过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具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增强国际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实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更是实现国内高校向世界一流名校迈进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高校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立足特色,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批瞄准学科前沿、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得到国际公认的大师级学者;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国际公认的学术影响力;在特色专业和学科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吸引优秀的学生,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不断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地,留学生的比例较高;有良好的经费保障和接受捐赠机制,拥有一流的专业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内涵,《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10,(9)。
  2. 曾满超、于晨,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J].教育发展史,2008,(21)。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 谌莉、刘晓红,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反思,南开大学战略发展研究部《发展研究与决策参考》,2005(1)。
  5. 李岩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世界教育信息,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