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理工科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建议
【作者】 赵红玲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理工科院校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教学各个环节积极融入人文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并从教育教学改革和理工科教师个人两个层面,提出了理工科大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素质;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2-G42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oo much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by ignoring humanities i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that most students are poor at humanities. The author has been proactively incorporating the humanistic culture and spirit into all kind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therefore, making engineering courses interesting or fascinating, more importantl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reconcile with other persons, 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when pursuing excellence, to mak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rmonic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e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th that regular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should be studied in order to know how to better incorporate humanities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should enhance humanistic culture and spirit and master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humanistic quality; scientific culture; humanistic culture
一、人文素质教育对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从历史上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长期以来存在鸿沟,以至20世纪有了著名的“斯诺命题”: 英国著名的文化名人C. P. 斯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两种文化”,也即现在所说的科学文化和人文学文化。他认为,这两种文化的难以融合造成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困境及困惑问题难以解决[1]。
在我国现阶段,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存在的鸿沟更加明显。我国长期以来在高中阶段施行文理分科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性,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门类间泾渭分明,各自独立,人为地割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受到轻视,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理工不通人文的氛围。结果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意识淡漠,人文知识匮乏[2-3]。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排斥人文文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没有人文精神的滋润,对专业学习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对课程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以至于“逃课”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4]。最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人文精神的丧失,发生了诸如“复旦投毒案”的悲剧[5]。
时代呼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大力提倡“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结合,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他认为“科学人文,和而不同”[6],“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必然趋势”[7]。2011年,中国科协曾召开“科学家的人文情怀”研讨会,探究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深远意义。记者朱广清在《科学时报》发表题为《探究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深远意义》一文[8],文中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双翼或双轮——哪一翼太弱都无法顺利起飞,哪一轮太小则不能平稳行驶。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文化是盲目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文化是蹩足和虚浮的。
二、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1人文文化的融入
对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来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有着云泥之比,两者之间的融合不可想象。对于没有知识樊篱和成见、全面发展的人来说,科学和人文不仅相通,而且可以融合。例如数学和诗歌,二者分属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人很难同时是数学家和诗人。浙江大学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天新打破了这个樊篱,他同时也是一名有成就的诗人[9]。著名的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幼受庭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中国文学。他将数学和中国文学做了深入的比较,他说:数学家无论是选择悬而未决的难题,或者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0]。
作为一个在工科院校从教的教师,笔者高度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积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工科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一直努力把人文文化引入到理工科的教学中来。2012年,笔者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文提出“融文入工” [11]:利用一切与课程教学有关的人文文化因素展现课程特色,如诗歌激发兴趣;哲学借来智慧;旁征博引带来审美趣味。
比如数学。对于工科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所教授过的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传热学》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欢、寻找数学中的美感,笔者创作了诗歌《数学赞歌》:
数学赞歌
你是秩序,你是度量
你携带着人类理智的精华
把一切混乱和丑恶涤荡
你使万物各得其所、使星辰闪耀灵光
你燃烧着天才的青春
凭借着瑰丽的想象
在抽象思维的国度里
创造着人类智力和思想的辉煌
你超越语言的羁绊,
比诗歌更易于飞翔,
你没有绘画和音乐中的华丽装饰,
却因纯净、和谐激起人美的欣赏
……
再比如《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程公式繁多,许多同学认为难学。大名鼎鼎的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善于传播科学的美妙之处,想象力丰富,他的著作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即使是他,也说‘你无法把热力学与诗歌联系起来’。笔者为表达对热力学的喜爱,寻求热力学的人文意蕴,创作了古典诗词《鹧鸪天》:
鹧鸪天 小论热力学
日月星辰几春秋,能源转换永不休。热能利用为基础,品质提升乃所求。
热一律,量守恒,绝对零度不曾有。孤立系统熵不减,时间之箭不回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社会的共识。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还暂时落后,妄自菲薄、打击民族自信心的信息充斥于自由媒体比如互联网。作为工科教师,笔者感到有责任激励学生热爱科技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贡献,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笔者创作的《水调歌头》表达了这一主题:
水调歌头
科技兴国,振兴中华
科技铸利剑,剑身比天长。
誓与日月争光,我辈当自强。
如那大鹏展翅,令它云飞风起,天地谱华章。
俊杰出何处?日出之东方。
秦之疆,汉之盛,唐之昌,
厚德载物,神州扬帆再启航。
今日天之骄子,只待百炼成钢,不畏万里浪。
中华崛起时,笑语共飞觞。
爱因斯坦、狄拉克等杰出科学家都曾讲过他们对自然规律之美学结构的追求与把握,所谓“美的才是真的”。艺术家追求美、表现意境是常常放入人的感情。如果工科教师在职业中加入感情,把对科技进步的热情表达出来,任何工科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一面。
2人文情怀的融入
科学技术关注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注重理性;人文文化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体验,更重直觉。如果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比喻成人的左半脑与右半脑,那么,“左半脑和右半脑协力合作,实现理性与直觉这两股力量间的缓和,达到理智与心灵的和平共处。”[12]。
科学的理性和人文的直觉(或者叫感性)贯穿人的一生,但是真正让人记忆深刻,并深深打动人心的却是感性的因素居多,所谓“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给理性的、客观的甚至带有生硬色彩的科学技术融入人文情怀,科学技术也可以充满温情。著名的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因玉米转基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她的研究充满了理性和直觉、情感的交融。她说,“凡是你能够想象得到的事物,你都能够发现,以至于每次在草地上散步的时候,我都感到很抱歉,因为我知道小草正在朝我尖叫。”[13]
笔者所教授的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有两个方向:热力发动机方向,制冷与低温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是主要课程,这门课中的“熵”概念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关熵定律的题目也不好解决。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创造“时间之箭”这个词语来比喻熵。“时间之箭”除了形象地道出孤立系统中的熵只能增大,不能减少的特性外,还充满了人文的幽默调皮的意味:它把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聪明的学生,时间不能倒流,请你去思考。
当讲到内燃机的动力循环时,笔者会播放课题组用高速摄像机拍下的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视频,供油提前角对发动机冒烟情况影响较大。笔者把这种视频嵌入多媒体教学,以对真理的满腔热情和对科技进步的热切期待来讲述教学内容,情感投入度并不逊于诗人吟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者指导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在文献翻译的外文资料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上,有一个重要标准:要从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出发,超越功利主义。比如涉及到以保护大气臭氧层有关的制冷剂替代,优先考虑节能环保的新技术等等。
人文情怀的融入把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统一起来,在激励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同时渗入人本文化的伦理情感。
人文情怀的融入让学生重视人文关爱,在未来追求职业生涯卓越的同时,不忘“为天下忧”,兼顾个人与他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三、理工科大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回顾我国的教育史,封建时代重文史轻科技,视科技为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近百年来,又走了一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家,且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道路。这都是违背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基本规律的。工科类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自觉地走人文文化融入之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撰文[14]说,21世纪的工程师面临的许多挑战都源于非工程因素。人文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工程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在专业教学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意识养成等层面都渗透着大量的人文因素。
笔者不仅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呼吁,要认真研究现代工程的特点和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探讨专业课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使之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下转第66页)(上接第38页)在走向自为,使教学的专业性与人文性达到有机统一,计划性与随机性实现微妙平衡。更要建议,工科教师,除了进行专业素质的提高外,还应自觉加强个人的人文文化培养和沉淀,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对学生施教有力、有节;既要避免过分强调人文价值,导致喧宾夺主,又要避免固守专业疆界,造成自我封闭。
参考文献:
[1]C. P. 斯诺. 两种文化[M]. 纪树立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4.
[2]朱燕,方魏,高宜新. 人文教育重在培养“知行善合一”的精神品格——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5(6):100-103.
[3] 涂刚鹏.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5期(总第476期):72-74.
[4]曹洁琼,周华. 大学生逃课,‘逃’掉了什么?[N].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02日(16版).
[5]毛莉. 没有良心科技将失去灵魂[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4日(第A01版)科技的本性在于造福人类.
[6]杨叔子.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J]. 物理教学,2008. (10) 2-4.
[7]杨叔子. 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高教研究,2004,(8):8-13.
[8]朱广清. 探究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深远意义[N]. 科学时报,2011年12月13日.
[9]吴益超. 寻找数学的诗意[N]. 中国科学报, 2013-01-25 (7版).
[10]丘成桐.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丘成桐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演讲稿,2005年8月7日.
[11]赵红玲. 融文入工——提高工科课堂教学的吸引力[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3-126.
[12]戴维森. 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M]. 暴永宁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3]伊夫林·凯勒. 情有独钟——麦克林托克传[M]. 赵台安、赵振尧译. http://www.my285.com/zj/wgmr/qydz/index.htm.
费曼.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走近费曼丛书[M]. 李绍明,李超译.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工科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29-34.
作者简介:赵红玲(1971-),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绿色能源转换、热能与动力工程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素质;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2-G42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oo much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by ignoring humanities i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that most students are poor at humanities. The author has been proactively incorporating the humanistic culture and spirit into all kind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therefore, making engineering courses interesting or fascinating, more importantl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reconcile with other persons, 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when pursuing excellence, to mak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rmonic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e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th that regular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should be studied in order to know how to better incorporate humanities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should enhance humanistic culture and spirit and master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humanistic quality; scientific culture; humanistic culture
一、人文素质教育对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从历史上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长期以来存在鸿沟,以至20世纪有了著名的“斯诺命题”: 英国著名的文化名人C. P. 斯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两种文化”,也即现在所说的科学文化和人文学文化。他认为,这两种文化的难以融合造成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困境及困惑问题难以解决[1]。
在我国现阶段,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存在的鸿沟更加明显。我国长期以来在高中阶段施行文理分科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性,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门类间泾渭分明,各自独立,人为地割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受到轻视,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理工不通人文的氛围。结果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意识淡漠,人文知识匮乏[2-3]。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排斥人文文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没有人文精神的滋润,对专业学习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对课程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以至于“逃课”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4]。最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人文精神的丧失,发生了诸如“复旦投毒案”的悲剧[5]。
时代呼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大力提倡“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结合,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他认为“科学人文,和而不同”[6],“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必然趋势”[7]。2011年,中国科协曾召开“科学家的人文情怀”研讨会,探究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深远意义。记者朱广清在《科学时报》发表题为《探究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深远意义》一文[8],文中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双翼或双轮——哪一翼太弱都无法顺利起飞,哪一轮太小则不能平稳行驶。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文化是盲目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文化是蹩足和虚浮的。
二、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1人文文化的融入
对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来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有着云泥之比,两者之间的融合不可想象。对于没有知识樊篱和成见、全面发展的人来说,科学和人文不仅相通,而且可以融合。例如数学和诗歌,二者分属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人很难同时是数学家和诗人。浙江大学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天新打破了这个樊篱,他同时也是一名有成就的诗人[9]。著名的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幼受庭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中国文学。他将数学和中国文学做了深入的比较,他说:数学家无论是选择悬而未决的难题,或者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0]。
作为一个在工科院校从教的教师,笔者高度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积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工科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一直努力把人文文化引入到理工科的教学中来。2012年,笔者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文提出“融文入工” [11]:利用一切与课程教学有关的人文文化因素展现课程特色,如诗歌激发兴趣;哲学借来智慧;旁征博引带来审美趣味。
比如数学。对于工科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所教授过的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传热学》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欢、寻找数学中的美感,笔者创作了诗歌《数学赞歌》:
数学赞歌
你是秩序,你是度量
你携带着人类理智的精华
把一切混乱和丑恶涤荡
你使万物各得其所、使星辰闪耀灵光
你燃烧着天才的青春
凭借着瑰丽的想象
在抽象思维的国度里
创造着人类智力和思想的辉煌
你超越语言的羁绊,
比诗歌更易于飞翔,
你没有绘画和音乐中的华丽装饰,
却因纯净、和谐激起人美的欣赏
……
再比如《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程公式繁多,许多同学认为难学。大名鼎鼎的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善于传播科学的美妙之处,想象力丰富,他的著作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即使是他,也说‘你无法把热力学与诗歌联系起来’。笔者为表达对热力学的喜爱,寻求热力学的人文意蕴,创作了古典诗词《鹧鸪天》:
鹧鸪天 小论热力学
日月星辰几春秋,能源转换永不休。热能利用为基础,品质提升乃所求。
热一律,量守恒,绝对零度不曾有。孤立系统熵不减,时间之箭不回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社会的共识。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还暂时落后,妄自菲薄、打击民族自信心的信息充斥于自由媒体比如互联网。作为工科教师,笔者感到有责任激励学生热爱科技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贡献,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笔者创作的《水调歌头》表达了这一主题:
水调歌头
科技兴国,振兴中华
科技铸利剑,剑身比天长。
誓与日月争光,我辈当自强。
如那大鹏展翅,令它云飞风起,天地谱华章。
俊杰出何处?日出之东方。
秦之疆,汉之盛,唐之昌,
厚德载物,神州扬帆再启航。
今日天之骄子,只待百炼成钢,不畏万里浪。
中华崛起时,笑语共飞觞。
爱因斯坦、狄拉克等杰出科学家都曾讲过他们对自然规律之美学结构的追求与把握,所谓“美的才是真的”。艺术家追求美、表现意境是常常放入人的感情。如果工科教师在职业中加入感情,把对科技进步的热情表达出来,任何工科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一面。
2人文情怀的融入
科学技术关注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注重理性;人文文化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体验,更重直觉。如果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比喻成人的左半脑与右半脑,那么,“左半脑和右半脑协力合作,实现理性与直觉这两股力量间的缓和,达到理智与心灵的和平共处。”[12]。
科学的理性和人文的直觉(或者叫感性)贯穿人的一生,但是真正让人记忆深刻,并深深打动人心的却是感性的因素居多,所谓“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给理性的、客观的甚至带有生硬色彩的科学技术融入人文情怀,科学技术也可以充满温情。著名的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因玉米转基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她的研究充满了理性和直觉、情感的交融。她说,“凡是你能够想象得到的事物,你都能够发现,以至于每次在草地上散步的时候,我都感到很抱歉,因为我知道小草正在朝我尖叫。”[13]
笔者所教授的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有两个方向:热力发动机方向,制冷与低温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是主要课程,这门课中的“熵”概念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关熵定律的题目也不好解决。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创造“时间之箭”这个词语来比喻熵。“时间之箭”除了形象地道出孤立系统中的熵只能增大,不能减少的特性外,还充满了人文的幽默调皮的意味:它把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聪明的学生,时间不能倒流,请你去思考。
当讲到内燃机的动力循环时,笔者会播放课题组用高速摄像机拍下的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视频,供油提前角对发动机冒烟情况影响较大。笔者把这种视频嵌入多媒体教学,以对真理的满腔热情和对科技进步的热切期待来讲述教学内容,情感投入度并不逊于诗人吟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者指导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在文献翻译的外文资料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上,有一个重要标准:要从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出发,超越功利主义。比如涉及到以保护大气臭氧层有关的制冷剂替代,优先考虑节能环保的新技术等等。
人文情怀的融入把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统一起来,在激励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同时渗入人本文化的伦理情感。
人文情怀的融入让学生重视人文关爱,在未来追求职业生涯卓越的同时,不忘“为天下忧”,兼顾个人与他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三、理工科大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回顾我国的教育史,封建时代重文史轻科技,视科技为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近百年来,又走了一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家,且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道路。这都是违背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基本规律的。工科类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自觉地走人文文化融入之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撰文[14]说,21世纪的工程师面临的许多挑战都源于非工程因素。人文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工程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在专业教学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意识养成等层面都渗透着大量的人文因素。
笔者不仅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呼吁,要认真研究现代工程的特点和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探讨专业课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使之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下转第66页)(上接第38页)在走向自为,使教学的专业性与人文性达到有机统一,计划性与随机性实现微妙平衡。更要建议,工科教师,除了进行专业素质的提高外,还应自觉加强个人的人文文化培养和沉淀,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对学生施教有力、有节;既要避免过分强调人文价值,导致喧宾夺主,又要避免固守专业疆界,造成自我封闭。
参考文献:
[1]C. P. 斯诺. 两种文化[M]. 纪树立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4.
[2]朱燕,方魏,高宜新. 人文教育重在培养“知行善合一”的精神品格——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5(6):100-103.
[3] 涂刚鹏.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5期(总第476期):72-74.
[4]曹洁琼,周华. 大学生逃课,‘逃’掉了什么?[N].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02日(16版).
[5]毛莉. 没有良心科技将失去灵魂[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4日(第A01版)科技的本性在于造福人类.
[6]杨叔子.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J]. 物理教学,2008. (10) 2-4.
[7]杨叔子. 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高教研究,2004,(8):8-13.
[8]朱广清. 探究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深远意义[N]. 科学时报,2011年12月13日.
[9]吴益超. 寻找数学的诗意[N]. 中国科学报, 2013-01-25 (7版).
[10]丘成桐.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丘成桐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演讲稿,2005年8月7日.
[11]赵红玲. 融文入工——提高工科课堂教学的吸引力[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3-126.
[12]戴维森. 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M]. 暴永宁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3]伊夫林·凯勒. 情有独钟——麦克林托克传[M]. 赵台安、赵振尧译. http://www.my285.com/zj/wgmr/qydz/index.htm.
费曼.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走近费曼丛书[M]. 李绍明,李超译.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工科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29-34.
作者简介:赵红玲(1971-),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绿色能源转换、热能与动力工程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