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审美视野中的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 杨 帅 卢 政
【机构】 鲁东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鉴赏教材选文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能力。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审美教育严重缺失,本文基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进行分类阐释与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其中人文性就包含审美。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美的因素,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现当代作品,许多文采和思想兼备的美文被纳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号召教育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而现实的中学语文教育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疏于审美引导,这就致使语文学科“工具性”盛行,而“人文性”相对欠缺。现在的中学语文考试,题型模式化严重,缺乏创新,甚至让语文考试成了纯粹答题技巧的训练,长此以往,审美教育的缺失已成事实。
二、我国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语文教材为我们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语文教学中的美主要通过文学作品中刻画的形象表现出来,美的事物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人、事、物。在这里将语文教学中的美,根据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性质分为崇高、滑稽、悲、优美、丑。
(一)崇高
中学语文教材中崇高的形象比比皆是。例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那位无名战士,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苦条件下,他甘愿牺牲自己,把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委托战友交给部队,这反映出在长征过草地的艰苦条件下革命同志间的阶级友爱,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学生通过对崇高形象的学习,可以激起潜意识中的真、善、美,甚至会在心中树立一尊像那位无名战士一样崇高的榜样形象,。审美教育的意义是潜在而深远的,如果学生心中有个崇高的榜样人物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尺,可能会受益终身。
(二)滑稽
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滑稽的例子,例如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塑造的那个滑稽而善变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他的言谈举止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表面上看似是在为自己开脱困境,实际上更像小丑的滑稽表演。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学生认识了那个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负面形象,在引起一种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从而引发深层的道德判断和正确的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悲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其冤情可谓是感天动地。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戕害的妇女的代表。该作品通过善恶美丑的颠覆,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动荡,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激起强烈的悲愤情感的共鸣,去感受那种悲壮的坚贞与斗志昂扬,从而深化对“悲”的审美体验。教材中还有《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篇的节选,阅读此类文章,则透出丝丝凄美与悲伤。
(四)优美
优美的形象很多,例如孙犁笔下的《白洋淀》中那群月光下用苇眉子编席的女人,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的生活,月光是美的,人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那片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教师引导学生在意境鉴赏中,加强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所在。
(五)丑
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具有美的负价值,我们应善于在与丑的事物作对比中去发现美,切忌以丑为美,而是要以丑衬美,从而加深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教材中丑的形象例如《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该文章形象的刻画了那个生灵涂炭的社会和官吏野蛮丑陋的嘴脸,学生可从中获得丑的体验,通过对比,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完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 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下面分别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四个角度进行阐释。
(一)审美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审美体验。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众多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塑造健全人格。语文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争取做到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让语文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灵动起来。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于那些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应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深刻领悟文中之美。其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结合作者生平、背景知识、文章特色,跟学生一起整体感知文章之美。最后,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在进行深层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生活之美,在生活中自觉的创造美。
(二)学生应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快乐的学习。作为学生,首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明确学习是为自己学的,把升学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主动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把积极快乐的心态带进语文课堂,深入鉴赏文本,抓住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不断强化自己的审美意识。其次要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强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材选文应重视审美内涵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最好媒介,利用好教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还能发挥语文教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导向作用,审美视野中的初中语文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首先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难易程度和选文的数量要适当,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鉴赏文中之美。其次,选文要有代表性。课文要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让学生通过不同文章的学习,从中获得“崇高、滑稽、悲、优美、丑”多重审美体验。最后,安排适量课外阅读,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阅读选材的内容要健康向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能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当做一项繁重的课业负担来应付。
(四)语文教育应注重人性化教学
在以往“灌输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看做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何谈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应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互动的过程,要为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创造条件。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文中之美。但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只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多的直观展示可能会使课文中的形象固化,束缚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从而限制了学生通过鉴赏文本而获得的深层次审美体验。
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的要求。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向中学生进行美育渗透,既能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4)
[2]刘叔成、夏之放. 美学基本原理(第四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8-150)
[3]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68)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6-157)
作者简介:杨帅、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卢政、鲁东大学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语文学科教学
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SDYY12027)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其中人文性就包含审美。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美的因素,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现当代作品,许多文采和思想兼备的美文被纳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号召教育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而现实的中学语文教育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疏于审美引导,这就致使语文学科“工具性”盛行,而“人文性”相对欠缺。现在的中学语文考试,题型模式化严重,缺乏创新,甚至让语文考试成了纯粹答题技巧的训练,长此以往,审美教育的缺失已成事实。
二、我国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语文教材为我们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语文教学中的美主要通过文学作品中刻画的形象表现出来,美的事物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人、事、物。在这里将语文教学中的美,根据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性质分为崇高、滑稽、悲、优美、丑。
(一)崇高
中学语文教材中崇高的形象比比皆是。例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那位无名战士,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苦条件下,他甘愿牺牲自己,把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委托战友交给部队,这反映出在长征过草地的艰苦条件下革命同志间的阶级友爱,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学生通过对崇高形象的学习,可以激起潜意识中的真、善、美,甚至会在心中树立一尊像那位无名战士一样崇高的榜样形象,。审美教育的意义是潜在而深远的,如果学生心中有个崇高的榜样人物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尺,可能会受益终身。
(二)滑稽
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滑稽的例子,例如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塑造的那个滑稽而善变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他的言谈举止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表面上看似是在为自己开脱困境,实际上更像小丑的滑稽表演。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学生认识了那个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负面形象,在引起一种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从而引发深层的道德判断和正确的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悲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其冤情可谓是感天动地。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戕害的妇女的代表。该作品通过善恶美丑的颠覆,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动荡,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激起强烈的悲愤情感的共鸣,去感受那种悲壮的坚贞与斗志昂扬,从而深化对“悲”的审美体验。教材中还有《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篇的节选,阅读此类文章,则透出丝丝凄美与悲伤。
(四)优美
优美的形象很多,例如孙犁笔下的《白洋淀》中那群月光下用苇眉子编席的女人,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的生活,月光是美的,人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那片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教师引导学生在意境鉴赏中,加强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所在。
(五)丑
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具有美的负价值,我们应善于在与丑的事物作对比中去发现美,切忌以丑为美,而是要以丑衬美,从而加深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教材中丑的形象例如《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该文章形象的刻画了那个生灵涂炭的社会和官吏野蛮丑陋的嘴脸,学生可从中获得丑的体验,通过对比,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完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 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下面分别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四个角度进行阐释。
(一)审美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审美体验。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众多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塑造健全人格。语文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争取做到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让语文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灵动起来。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于那些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应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深刻领悟文中之美。其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结合作者生平、背景知识、文章特色,跟学生一起整体感知文章之美。最后,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在进行深层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生活之美,在生活中自觉的创造美。
(二)学生应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快乐的学习。作为学生,首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明确学习是为自己学的,把升学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主动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把积极快乐的心态带进语文课堂,深入鉴赏文本,抓住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不断强化自己的审美意识。其次要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强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材选文应重视审美内涵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最好媒介,利用好教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还能发挥语文教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导向作用,审美视野中的初中语文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首先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难易程度和选文的数量要适当,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鉴赏文中之美。其次,选文要有代表性。课文要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让学生通过不同文章的学习,从中获得“崇高、滑稽、悲、优美、丑”多重审美体验。最后,安排适量课外阅读,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阅读选材的内容要健康向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能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当做一项繁重的课业负担来应付。
(四)语文教育应注重人性化教学
在以往“灌输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看做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何谈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应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互动的过程,要为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创造条件。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文中之美。但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只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多的直观展示可能会使课文中的形象固化,束缚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从而限制了学生通过鉴赏文本而获得的深层次审美体验。
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的要求。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向中学生进行美育渗透,既能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4)
[2]刘叔成、夏之放. 美学基本原理(第四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8-150)
[3]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68)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6-157)
作者简介:杨帅、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卢政、鲁东大学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语文学科教学
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SDYY12027)的相关研究成果